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故里(浙江绍兴)

绍兴,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绍兴,古越文化的发源地,一座人文景观非常多的古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了解到酽酽的花雕酒、古朴的乌蓬船、喧闹的社戏台、戴着毡帽的乌篷船老船工、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刻着“早”字的三味书屋以及住在土谷祠里的阿Q……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中心,包括鲁迅纪念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鲁迅笔下风情园)、三味书屋等全部建筑,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也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尽管“鲁迅故里景区”如今已经是国家5A级风景区,但这里的景点都是免费参观的,只需到门口凭身份证就可领取参观券,入内参观。

一、鲁迅广场
宽阔的鲁迅广场位于鲁迅中路与中兴南路的交汇处,也就是鲁迅故里景区的东南角。一幅画卷般展开的浮雕墙耸立在广场的一侧,上面是手持香烟、目光深邃地望向前方的鲁迅先生半身像,香烟飘渺处,是鲁迅故里景区的透视图和“鲁迅故里”四个大字。

这堵石墙有人称为“鲁迅故里墙”,那黑色的浮雕画线条,在浅灰色调的大理石墙上,显得极具艺术韵味。这里也是参观鲁迅故里景区的入口。

二、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路上,它东接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西邻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街对面隔河相望的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寿家台门)。纪念馆古朴的大门,与老街风格融合一体,两侧抱柱联:“文章捭阖承先哲、笔墨纵横启后昆,”言简意深。

里面的建筑却是新式的,镶刻在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墨宝。

院子的一角,有一尊铜质的半身塑像,是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医专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藤野先生》,专门怀念他的这位老师。正是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了日本的“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看到一尊鲁迅先生的铜质坐像,他身后的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几个金色大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笔触苍劲而有力。

鲁迅姓周,名树人,号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

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极大,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他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其中《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纪念馆主要部分是“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由序厅、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组成。

主展厅共两层,按时间顺序展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

展览的开头则是鲁迅先生亲笔写的那首《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生平从“1881—1897在绍兴”开始。依次讲述了“1898—1912在南京、日本、绍兴”、“1912—1927在北京、厦门、广州”以及他人生中最辉煌的“1927—1936在上海”。
二楼北面的大厅,则是“民族魂”大厅,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整个展厅通过照片、手稿、书信、实物、场景模拟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详实地记录了鲁迅先生奋斗的一生。

三、鲁迅祖居

在绍兴,凡是比较象样一些的房屋都称作台门,台门的命名,有的按照姓氏,有的按照官职或功名,也有的按照店名,甚至有的按照方位……,不一而论。

鲁迅先生姓周,按照姓氏论,他的故居自然就被称为“周家台门”,但它的称呼里有一个“新”字——周家新台门,而鲁迅祖居——鲁迅爷爷居住过的这座台门自然成为周家老台门。

周家老台门是典型的绍兴官宦人家的宅邸,也是绍兴古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

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是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

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
周家老台门正对着的照壁,上镌鎏金大字“民族脊梁”。
鲁迅先生有一段名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按此定义,为鲁迅先生冠以“民族脊梁”,受之无愧。
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
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
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当年每逢年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现在上方悬挂着“德祉永馨”的牌匾,下方则是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画像。
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间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座楼有书房、餐厅、灶间、仓房、卧室、闺房,甚至还有专门的绣花房和洗浴房......足见当年周家的殷实。
四、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即周家新台门,位于鲁迅中路229号,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1810~1813年),那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新台门临街正中的大门也是六扇黑漆竹门。

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

大门西侧临街的两扇黑漆漆的石库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和他家人出入的地方,如今已不作为游客的出入口。

周家新台门占地580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也是四进,后园即百草园。
第一进:俗称“台门斗”。
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
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排红木太师椅,是周家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宾客。
中堂,一幅松鹤画,两侧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鲁迅的小说《祝福》里出现过,看来是按鲁迅的小说布置的。
两旁柱子上两副抱柱联。
内侧,“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
外侧,“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其中“俯”字写的是异体字“俛”。

这一切,庄重、大气,大户人家的气势。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现为陈列室。

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
第四进为楼房,俗称“座楼”,为居住之用。

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

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故居旁边的“鲁迅笔下风情园”内有一组雕塑,描绘了继祖母讲故事的情景。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
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卧室里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
隔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
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
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

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菊花(1842~1910年)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堂前”后半间,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

南边的一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当年睡过的原物,东边的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与鲁迅母亲的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内有一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常用的三眼大灶。

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一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从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周家老台门,到占地仅有1800多平方米的周家新台门,再到新台门的很多房子被无奈地典当或“绝卖”,鲁迅从小就开始见证自己家族从兴盛到小康、再从小康到衰落与颓败,他的人生观自然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些变故让他经受了生活的艰辛历练。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埋下了一颗要《呐喊》的种子。
在这里,我们会在肃然起敬中慢慢感受到周家曾经的辉煌,无论是厅堂、客房、书房,还是生活起居都是大家之风范。虽然生活在这里的周家先人都已逝去,但你会在鲁迅故居里默默地感受到他们的容颜,如今仍然寂静地矗立在绍兴的老宅里,那些稍显残破的表面上,只因鲁迅先生而有了精神,有了灵魂,有了风骨。

五、百草园
周家新台门厨房后便是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

宽敞的园子,竖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道:“百草园”,让我们一下子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众多作品中,令人感觉最活泼、最温暖的一篇。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当时是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
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光滑的石井栏,......
碧绿的菜畦,……短短的泥墙根,......
百草园的尽头有一座小门,洞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仰视桑椹熟;俯听蟋蟀鸣”。短短的十个字,一仰一俯,将孩童的天真纯朴刻画得惟妙惟肖,稚趣盎然。
六、鲁迅笔下风情园
朱家台门现改建成“鲁迅笔下风情园”。
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 因这块磐石而得名。
方池中有一亭,圆石为柱,上刻楹联“地似三山春似海,花为四壁船为家”。
亭北石桥,直通池中船厅。
风情园还设有“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主题陈列馆。

七、长庆寺
长庆寺,位于塔子桥南堍,距鲁迅故居不到二百米,旧为绍兴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千年古刹。

鲁迅不满周岁时,父母怕他难以养大,就把他抱到长庆寺“出家”,寄名为住持和尚龙祖的弟子,以免遭妖魔鬼怪的侵害。

八、 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门,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小石板桥,有一扇黑漆竹丝门,就是寿家台门,也就是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所在地。
三味书屋是寿家台门东面的一排平房(东厢房),原为寿家书房,与鲁迅祖居隔河相望,它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故居。
寿镜吾(公元1849-1930年)先生,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鲁迅赞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购置于嘉庆年间,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
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因此挂匾用来光耀门楣。
第二进,大堂前,家人聚会之地,称作“思仁堂”。
厅堂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
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第三进,台门主建筑:座楼。是一座二层楼,分别有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的卧室。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额枋上悬挂着“重游泮水”匾,是寿镜吾侄儿送的贺寿匾。画两侧篆书对联:“骐骥生绝域;鸾凤本高翔”。

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见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的匾。

“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寿镜吾先生的卧室。

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陈列着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部分内容。而北边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鲁迅12岁时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述三味书屋的:“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了……”。

“三味书屋”匾额由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何为“三味”,据寿镜吾先生的后代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醢是佐餐的调料。

匾额下的《松鹿图》,右下侧有老师寿镜吾的画像。

三味书屋约35平方米,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也是梁同书所写。

当时私塾的教学,寿镜吾先生坐在中间的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供来宾歇坐。学生书桌放在两边墙脚根,由于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

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他学习,就要求老师更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
有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面上的右下角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其乐无穷。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九、咸亨酒店
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

不要以为“咸亨酒店”是鲁迅小说中杜撰的店名,其实咸亨酒店是绍兴一家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这一年发生了甲午战争。酒店的创建人是鲁迅的堂叔,叫周仲翔。取名“咸亨”,出自《易·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寓意生意兴隆,万事亨通。
酒店的临街部分是敞开式的,属于绍兴旧式酒店的通常格局,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一副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
身着破旧长褂的穷书生“孔乙己”(塑像),孤苦伶仃地站在酒店门前,眼前的小桌上摆着一盘赊来的“茴香豆”。
店酒店内部的布置也是按照老式风格设计的,长条木桌配上长条板凳,摆放的很整齐,贴墙处是一坛坛绍兴老酒。

在柜台旁的木板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三月六日,孔乙己,欠十九钱”,一瞬间感觉时光仿佛穿越回了民国......

于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落魄书生就仿佛站在眼前。

鲁迅先生在小说里描述的场景也像过电影一样闪现: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在鲁迅故里,随处可见孔乙己的光辉形象。

如今,他可不再落魄,竟然被注册成商标,不知道是否支付广告费?还能喝得起老酒吗?欠酒店的19钱应该可以还上了。

九、土谷祠
土谷祠,是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祠堂。
庙里塑有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的泥像。塑像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公公做事公平”,下联是“婆婆苦口婆心”,横批是“地载五福”。
土谷祠虽然不是什么名胜之地,但是,这里是鲁迅《阿Q正传》中阿Q栖身的地方。
鲁迅三弟周建人在《阿Q时候的风俗人物一斑》文中写道:“塔子桥南首有长庆寺……寺的对面为穆神庙,正传中阿Q所住的土谷祠即指此地。”

十一、乌篷船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茅屋,狗,塔,村女,云,……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个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鲁迅《好的故事》。
十二、石板街
漫步在这条具有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目睹着鲁迅先生的遗存,感受着鲁迅先生当年生活情境,品味鲁迅先生笔下风物,细细回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其原汁原味的感觉不可言表......
商业小街许多都借用了鲁迅作品中的名,如咸亨酒店、吴妈酶干菜、孔乙已茴香豆等,但出售的特产并不吸引人,倒是油炸臭豆腐受游人青睐,味道也不错。
鲁迅故里,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我这一生,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饮过很多酒,见过很多人___百一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别的绍兴之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华大地】绍兴鲁迅故里02
美丽城市之——浙江绍兴
百草中的三味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梓涓与您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