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边款的刻製

关键字:篆刻 款



 

  篆刻之有边款,始自秦末汉初,唐宋之际,官印均在印顶或印侧,刻製铸作年月与筹作官署,但均不署刻製者的姓名,大概与秦始皇的传国玉璽一样,虽於史书中,记载为孙寿所刻,但传国璽上,却未加標明。可能是当时对刻製人不重视所致。自从明代文三桥提倡印艺之后,边款也就跟著流行起来,其原因是由於软石治印比较容易奏刀、文人的小品短文也可以附於印侧以传世,並且可以將治印人的书法,由边款的方式,发展到尽善尽美。以前碑碣墓誌之类,虽然文人撰文,书家书书写,但刻製时,都是由工匠刻成,文人书家的法书,便稍稍走了风神,风软石製印之后,文人可利用软石在印侧的这小小天地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留名」;因为印章艺术受重视,如界不落边款,则后世无法鉴定印章的作者,刻製边款的风气,便由文三桥的提导而大事流行了。


  普通篆刻印章之后,仅於印侧刻製作者的姓名或字號,乃至刻製年月的,称之为「单款」。如「仿汉两面印,丁亥六月次闲」(图二)在单款之上,刻製索刻者的名字,或加刻一些客气的话,谓之「双款」,如「牧甫为府作」(图四、五)(为晚辈或平辈刻印可先刻作者姓名),如果加刻了一些与印有关的文词或感慨的,则谓之「长款」,如蒋仁刻过一方「桃花源里人家」,则於边款上刻了一首长诗,洋洋一百余字。还有的刻三五百字,乃至千字以上的,因为印的面积小,了这么多字,当然就是「长款」了。更有后人看到古人刻的印之后,在印侧边款之后,刻了些讚美感嘆的文词,或仅刻某某拜观、某某审定等,此谓之「印跋」(图二),与书画上的跋语是属同一类的。刻边款的事,在明代便已流行,清初尤甚,长款长跋颇多,一印之出,往往边跋亦出名人之手,使篆刻艺术迈入与文学接壤的境界,使人看了之后,都会由心里感觉到,篆刻不止是刻字而已,必需胸罹万有,博通经史不可,於是篆刻也便受到世人的重视,篆刻艺术的可欣赏性,也就更高了起来。明清两代以及民国初年,一位篆刻家之受人尊重,绝不下於一位画家,那就是人们尊重篆刻是一门学问而不止是技巧的结果。


  边款刻製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一种是切刀刻的一种是衝刀刻的,另一种是划刻的。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於使用的方法,刻製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將刀口右侧著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並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將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並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鉤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著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衝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衝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鉤」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並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著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鉤。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附图一参考)


  衝刀的刻法,与切刀著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著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衝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衝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衝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衝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飭工稳。


  切刀与衝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衝刀的方法刻出的。


  边款在文三桥创制的时候,都是先写后刻,並且用双刀刻成,和刻碑是一样的(图三),后来何雪渔用单刀刻款,一刀一笔,便成了风气,丁敬身傚之,更行普遍。一印之侧,往往动輒千百字。真、篆、隶、行各体兼备,陈秋堂又创切刀法,整齐工丽,直与晋唐小楷,並驾齐驱。邓石如之,草书边款又盛,使各种书体,均在印侧发挥了最大效能,赵之谦又以北碑之字入款,黄牧甫用汉金文刻款,使款字的內容与形式更加充实,刻印者不善刻款,是尚未达到某一种高程度的表现,所以刻款,不但可以显示印人的修养,更可以由印款衡量篆刻家的水准,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刻边款的部位,是刻在印侧,但如果详细来分;如仅刻作者姓名与年月的单款,则需刻於印的左侧,因为上下右三侧,印的时候,常常摸到,容易將边款磨损,刻在左侧,则易於保存原跡。如果是双款,字少可於左侧刻完的,自然是以刻於左侧为准,如果石小,或款中的客气话很多,则必需事先事排,以作者姓名最后能在左侧为准。如果是长款,更要事先计算字数,计算大小、行数,胸有成竹,然后奏刀,才能將四面均刻了款字,而將作者的姓名於印左侧的最后。如四侧均不够用,则更有將下款刻於印顶的。也有的篆刻家只署单款,但是却刻於印顶,不刻在印侧,这也是为了保存永久才如此的。因为印章的印面隨时代的变迁而易人,得印者又常常有磨去別人所刻印面,而再刻自己印面的习惯,於是印侧的边款,便隨著石章的磨短为人磨去,刻在印顶上则不会因印面的变更而受影响。往往可以保留很长久的年代。至於印跋,则需刻於印款之后,视其所余留的地位,而定刻字的多少。故印侧空白处多者,往往有长跋,而空白少的,则仅刻少数字寄意而已。


  印款刻得好,需有书家上的基础,文学上的修养,然后备具匠心,以熟练的刀法,任刀刻成,不是短期间所能胜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谈篆刻边款刀法
[转载]【学篆刻?之?第八章?印款刻拓】
篆刻的款识
刻款技法
印章边款的用刀方法,各种书法字体的边款刻法
篆刻学习:关于一方影线、边、面”的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