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千娇百媚黛眉山
       黛眉山 位于新安县北部的石井镇境内,北与太行、王屋隔黄河相望,南至群山连绵的秦岭、崤山,东临碧波荡漾的小浪底水库,西连光辉灿烂的仰韶文化遗址。距新安县城60公里,主峰海拔1346.6米,它四壁如削,奇崖怪石,千姿百态;或如危塔,或如城阙,或如楼阁,或成坛台,连绵不断,鬼斧神工。有相对高度差别不大的16座山峰,依次为梳妆台、南天门、钟峰、望相逢、月老峰、抱犊峰、凤凰岭、燕子峰、金坛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万佛山、大独立峰、小独立峰、元帅寨。山顶开阔平坦,花卉丛生,是千余亩草长莺飞的山顶草原,属于典型的亚高山草甸。

景区大门就位于峡谷的出口























 


 

 





地球在这里留下的第一条皱纹、每一个斑点,每一处伤口,都让今天无数游人惊叹不已。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游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黛眉山,听名字,就是一个让人心醉的地方。 

黛眉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境内,面积328平方公里,是河南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与济源市的王屋山隔河相望,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王屋山、黛眉山和黄河,在空间上是一个整体,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山水、人文风光旅游环带。 


红岩障谷群的由来 

每一个地质公园都是一幅魅力独具的地质画卷,黛眉山的特色在于汇集了沉积构造遗迹、峡谷地貌、典型地质剖面、水体景观等诸多地质遗迹,而且,潭瀑成群,峡幽水秀,是中原地区罕见的山水画廊。 

黛眉山是黄河小浪底库区的最高峰,仿佛一位袅娜的少女,亭亭玉立在黄河南岸。“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如果说清秀是黛眉山的性格,那么红,便是黛眉山的肤色。在这里,山是红的,谷也是红的。 

从形态上看,这里密集地分布着以“之”字形延伸的障谷、隘谷、瓮谷、悬谷,既有嶂石岩地貌的特点,又有丹霞地貌的内涵,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红岩障谷群地貌”景观。 

专家告诉我们,这些呈连珠状分布的红岩嶂谷群,是长期水冲浪旋、风剥雨蚀的产物。 

在距今12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黛眉山一带是一片汪洋辽阔的滨海沙滩,沉积的中元古代滨海红色石英砂岩厚达825米,是同时期地层出露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代表了非常稳定的古大陆环境。距今500万~260万年之间,海底沉积层上升抬出地面,后来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黄河以北一条断层的北部抬升成王屋山,黄河以南一条断层的南部抬升成黛眉山,两条断层之间沉陷为黄河谷地。流水在夷平面、上沿节理裂隙追踪下切,便形成了一系列开口向黄河、呈“之”字形展布的红石峡谷群,以及山顶平缓如台、四周为断崖的方山地貌景观。 


远古海洋的遗迹 

黛眉峡以雄险著称,长达40公里,宽仅数米至10余米。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教科书上所有的滨海沉积构造遗迹,是一座天然的“沉积构造博物馆”。 

黛眉铁矿是河南省“宣龙式”铁矿的典型代表,产出于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地层中。公园内所保存的完整的地质剖面,对研究“宣龙式”铁矿的沉积成因和赋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地调院的地质工作者对黛眉峡中丰富、细腻的大型交错层理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它们不仅美观,而且蕴涵了好多地球环境演变的信息。这里很纯净的石英砂岩,是远古海洋的滨海沙坝,沙坝阻隔海浪,可以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泻湖环境,黛眉铁矿中的鲕状构造、肾状构造十分发育,就是这种环境的实证。而绝妙的泥裂构造与龟背上的花纹绝无二致,是干旱气候留下的见证;峡谷深处罕见的红色蜂窝崖景观,是含铁和泥质团块的石英砂岩;经后期风化形成的。 

龙潭峡中的波痕构造可是一绝,是远古水环境最直观的再现。 

这里的石英砂岩形成于滨海沙滩环境,保存了层层叠叠的波痕。重力崩塌作用将这些波痕大面积裸露,分布着大量大小不一的崩塌片石,大者面积达数十平方米,小者仅有几十厘米见方。人们可以看到,砂岩内的各种沉积构造十分典型丰富。在这些平展的片石层面上,多达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波痕随处可见,如描如画般的大型交错层理、大波曲波痕、小波曲波痕、复合波痕、改造波痕、千扰波痕等形形色色的波痕构造,描绘了远古海洋的波澜壮阔,俨然一本博大精深的“波痕教科书”。

 

黄河沧桑小浪底 

黛眉山群峡,谷幽水秀,潭瀑成群。 

沿峡谷前行,只见一脉瘦水,蜿蜒跌宕,时而汇成浅潭,时而变身急瀑,与高峡瓮谷、岩洞石龛、波纹片石等地质遗迹相映成趣。 

不过,黛眉山地质公园中的水,可不都是这样幽婉婀娜的。来到小浪底,人们就会看到另一种气势磅礴的水景。 

笔者曾亲眼目睹了一次调水调沙:滚滚黄水从高高的洞口疾射而出,激溅起水雾腾空,黄云弥漫,又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犹如一条暴虐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气势恢宏,震魂慑魄。 

小浪底工程是景区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是反映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 

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其高峡平湖,港湾交错,是刚与柔的结合,形与色的体现。苍苍的山、蓝蓝的天、清清的水、静静的湾,山水交融,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原文发表于2013.5.3.微卫星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质公园----黛眉山 (旅游览胜)
梭罗沟中恐龙蛋
普通地质——珍贵图片74张!!!
龙潭峡景区
你还停留在课本学地质?地质专家带你到野外看构造现象(上)
99张野外地质实拍图,搞地质的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