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4人文地理(上)

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4人文地理(上)
(一) 人口与环境
(10年上海卷地理)
(十五)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9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3.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
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年上海卷地理)
 (四)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9、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答案:B
10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赍繇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10年海南卷地理)
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4~5题。 

4.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5.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答案】B

(10年江苏卷地理第15-16题)
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答案:15A  16D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1特点。
第15题,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第16题,从图中可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4-5题)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解析:纵观通篇11道地理选择题,因为缺少了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可能给学生造成困难最大的就是第4题。文科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这两个年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答题要讲究技巧,也就是猜也要有根据,不是完全的瞎猜,要尽量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第5题,估计得分率会很低,学生有太多其它的选择,选A,选D,都有理由,很少人会选B吧。我也没有猜透出题人的意图,此题想说明什么?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的18~65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为什么最先影响的就是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呢?还需要专家的指点。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
(10年福建卷文综第9题)
 图5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完成9—10题。

9.导致该都市四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人较低    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
 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     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
【答案】
9.C
解析
9.考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由于东部、南部地区分农业发达,使得大量人口向东部、南部地区迁移导致东部、南部地区人口密集。所以选C。

(10年重庆卷文综第1题)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答案】1.B
【解析】1.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较大,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选B。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答案】2.B
【解析】2.考查区域地理概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选B。

(二)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A. 聚落的形成
B. 城市与城市化
(10年上海卷文综)
17.全球第六家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浦东,与之密切相关的区位优势是(  )。
①气候适宜②科研力量强  ③消费市场大 ④交通便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10年上海卷地理)
(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   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
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   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2.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   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
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
答案:C
(10年海南卷地理)
 某沿海城市人口达1,600万,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千米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图4示意该城市与大型商贸中心不同距离段的用地构成。据此完成11~13题。 

  11.影响该城市大型商贸中心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A.工业              B.行政中心
   C.海洋运输和贸易    D.居民人口密度
【答案】C
  12.该城市开发最充分的区域距离大型商贸中心
   A.0~8km   B.9~16km  C.17~24km  D.25~35 km
【答案】A
  13.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
   A.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C.土地开发比例逐渐降低
   D.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答案】D
(10年江苏卷地理第30题B)
B.【城乡规划】图l9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图l9a到19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  ▲   和  ▲   。(4分)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2分)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  ▲   (AB、AC、AD)方向最快。(2分)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2分)
解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逐步由线状转变成网状,交通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交通和城市之间相辅相成,尤其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往往沿主要交通线向外延伸。
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10年江苏卷地理第13-14题)
图8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l3~l4题。

13.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4.2005年与l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答案:13C 14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功能分区的变化和特点。
第13题,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趋势来判断。一个城市早期并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通常并没有分开,而是混杂在一起,城市中心人口稠密,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工业区、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逐渐演化为商业区,居住人口逐渐减少,工业区则向城市外缘迁移,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14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只要区别①、②、③功能区1990年、2005年之间的变化即可。

(10年山东卷文综第2题)
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10年北京卷文综第10-11题)
图5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响郊区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题图,一般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高低起伏应该是负相关关系,显然A错误。既然是气候变暖的影响,那么该城市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都应该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不应该高低不一,显然选项B是错误的。有1982年到2004年的该市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市7月均温地区几乎没有变化,这只能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河流,或者说是城市绿地,显然选项C正确。城市因看密度、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的尾气排放量大、以及家庭炉灶等生活废气的排放扥原因导致市区的气温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风由高空吹向市郊,而近地面风则由市郊吹向市区,显然选项D错误。
11.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很容易发现城市7月均温较高地区的范围在扩大,,这说明城市建筑物占地面积在增加,显然选项A正确。由于城市建筑物密度增大,城市南北部道路密度也会更加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会更趋向合理,商业中心会增加,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显然其他选择枝都是错误的。

(10年天津卷文综第9-10题)
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9.图7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老龄人口增多
 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D.人口密度变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的人口增加。

10.伴随图7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A.商业用地减少  B.居住用地扩大  C.交通用地减少  D.工业用地扩大
答案:B
解析: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

(10年天津卷文综第11题)
11.据图8判断,莫斯科城市道路网络布局形式的主要形成因素是

 A.城市性质,城市规划  B.城市职能,产业布局
 C.环境质量,城市规模  D.地表形态,经济水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城市道路网络的因素。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包括:为了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需要、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等5个方面。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势、地质、河流、气候等条件限制)。图中为典型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络,交通便捷,反映了城市建筑集中,是在地势平坦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同时交通线路密集,结构完整,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高。

(10年广东卷文综第10~11题)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圈4),完成10~11题。

10.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答案】D
解析:观察图中箭头和数据,估算出净迁入伙迁出的数量,因此选D

11. 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答案】C
解析:本题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而不是“郊区城市化”现象。后者指郊区的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中心区人口不会大规模向外迁移。因此选C

(10年福建卷文综第5-6题)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图3示意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完成5—6题。 

5.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A.产品需求量大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充足         D.土地租金低
【答案】5.A  6.D
解析5.读图抓住优势产业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产业具有优势说明价值很高,由此说明中心城市饿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①⑤

(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0年浙江文综第6题)
读图3,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5~6题。 

                                                 图3
6.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
解析: 考查农业地域类型,迷惑度大就是究竟是混合农业还是集约农业问题。混合农业主要以是种养结合为主要特点。集约型农业也可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科技的进步,在于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内含投入的增加,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是农产品品质、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农产品产、销经受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要小得多。
(10年全国卷2文综第6-8题)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6~8题。
6.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解析:果酱的生产是以柑橘为原来,农产品的加工为了保持柑橘的新鲜,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而选A。
7.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               D.方便产品运输
解析:根据材料,果酱集中在S洲的原因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故选D。
8.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原料生产环节                         B.加工环节
 C.运输环节                             D.销售环节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故选C。

(10年广东卷文综第1题)
1.利用作物秸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   B. 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农田作物
【答案】B
解析:农区是指“耕作区”,水土流失一般不太严重;以“圈养”方式进行的农区畜牧业可以利用作物秸杆等农副产品为饲料,并为耕作业提供肥料故选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
2015年广东高中学业水平地理考试真题及【解析】
2014年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系列之选择题题型统计表格判读
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三诊试题及答案(word版)
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2008高考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