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从农村来,我们往何处去

  文 / 裘雪琼

  本期写作《知名大学农村学生的痛苦与重生》

  6月接到这个选题时,我正挂在大学生涯的尾巴上。最直接的念头是,嘿,自己不就符合受访者要求?

  我在宁波一个小镇里长大,从镇小、县初中、县重点高中到985高校浙江大学,我的学习经历大抵就是农村学子跳出农门的标准路径。

  因此,当要写这类大学生初入名牌大学的惊喜、惊慌乃至种种不适感时,我习惯性地审视自身经历寻找佐证。第一次班会需要自我介绍,我感到莫名的恐慌,满脑子搜刮拿得出手的经历,打了好几遍腹稿,生怕落下“结巴”、“土气”的不良印象。

  窘迫可能不只是经济上,更多可能在心理上。当下,国家贷款、助学金等各项资金支持日趋完善,考入名校的农家孩子不必为生计发愁。然而心理障碍随之而来。农村学生眼界狭小、特长阙如,每位受访者都坦承,有过与我相似的社交困扰。

  尤其在北大清华这两所全国最顶级的高校里,竞争融入校园每一寸空间。来自县城、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的尖子生,尚且经受过不同程度的自信心碾压,更何况土生土长的农村少年。

  北大学生朱肖琪就一度被心理压力击垮,大一整年陷入无法融入学习与生活的双重折磨。如今自信乐观的他,将这段身心锻造的经历比作“凤凰涅槃”,概率微小,苦痛入髓。

  当然,在大批因成绩不佳而被早早挤出“读书改变命运”跑道的农村同龄人眼中,我们通过层层考试关卡、获得名校入场券,属于不折不扣的幸运儿。至少四年的名校生涯,给予我们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求职时令人歆羨的一纸文凭。

  但是很多时候围绕我们的是孤独和无助。抛开受访者的个体经历,这种因成长环境造成的“孤独感”,是贯穿我们大学生活的共同情感。它于填报高考志愿时初现端倪,选学校、选专业,我们全凭自己摸索,选对了是运气,选错了就认命。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父母无法提供有用的建议。我们也很少与父母分享大学的缤纷斑斓,有时还招来数落,“你呀,收收心好好念书”。

  孤独感最终被毕业求职无限放大,从北上广等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滋养的农村大学生感触尤深。安稳却乏味的家乡回不去,日日新鲜的大城市扎根难——求职既是同老家父母的漫长拉锯,又是与城市大学生展开的艰巨战役。

  受访者严健,偶尔反思自己是不是步调太急。若是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就回老家太原工作,肯定车房不愁,而今一口气念完人大研究生,已彻底回不去了。如果留下来,北京的户籍限制与高房价,则压得他喘不过气。

  我想起了曾经风靡网络的一篇文章——《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个农村大学生通过不懈奋斗最终留在城市的故事,有点苦,但愿景光明。如今,从农村来的我们,把这碗前辈的鸡汤仰头灌下后,也只能如斯奋斗,不能停息。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应内容:

  滴滴村 | 韩红 | 乡下生活 | 冯远征

  陈冠希 | 谭维维 | 港女嫁陆男 | 甘道夫

  520 | 六神磊磊 | 伍迪艾伦 | 老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啥农村籍学生在名校比例下降?看完我开始怀疑人生!
社会学历高消费严重 大学生为学术而考研
海归大学生是否真的烂大街了?四成多海归税后月收入不足六千
复旦女教师走红网络 优雅讲孤独寂寞
八成大学生逃课谁之过?逃课成风尴尬的只有学生吗? | 热聊
半数受访者大学期间遇到过强制实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