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磐石般坚定的信仰” | 《出路》甘肃映后讨论


“小城青年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出路》在甘肃的放映结束后,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十月的晚上,甘肃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连续几日的阴雨天,让平凉这座小城看起来更少了一份活气。虽然这座城市有我们的父母家人,有我们的历史,但却成为了留不住我们的地方。逢年过节我们纷纷回家,假期结束我们又匆匆逃离。我听到太多的声音在问:“回来干什么呢?”

 

北漂、创业者、海归、公务员、教师、考研党、高三学生......30多个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年轻人们挤在一间小小的咖啡厅里。这里似乎是这座小城中一个为数不多的可以坐下来做梦的地方,《出路》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和甘肃的年轻人们相遇了......



放映结束后,郑琼导演通过视频和大家交流。在放映结束后的2天里,我们也陆陆续续的收到了其他观众的反馈。在这里,我们想把这些话语分享出来,希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映后交流:


小张 (辞去公务员的工作,正在创业中 25岁+)


张: 请问您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开始拍这部片子的?您认为导致这三位主人公出路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郑:我在拍徐佳的时候,徐佳也问过我:“为什么你要拍?”我说:“我想把所有小地方的人为命运改变所做的努力呈现出来。”这是我当时很重要的一个初衷。另外,这三个人的故事在中国太普遍了,每个人背后都可以有一堆人对号入座,可是他们却完全没可能在现实中产生交集,我很想把他们放在一个画框里来讲一个故事


导致他们出路不同的背后有很多的问题,很难单个的认为这是体制的问题或者教育的问题,我比较愿意去看,作为每一个个体,你在里面可以做什么,因为你并没有办法在瞬间里让一个体制或机构有颠覆性的改变。我个人更多地会觉得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是文化上出了问题,我们似乎只有一种价值观,就是成功学,不成功的人好像就该死,而且这个成功仅仅限定在对钱和权力的攫取程度。我觉得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对每一个个体都是一种伤害。作为一个表达者来讲,我要去反省这件事情,整个社会价值观都是这样的,我是不是也要去遵循这样的价值观,我是不是可以重新去思考我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这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去做的事情。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运动或者一部电影去立刻改变一些社会不公的状态,但是至少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对自己有一些小小的自省,小小的调整,小小的改变。如果你不去做这种所谓主流价值观的追随者,不去为我们不认同不喜欢的东西添砖加瓦,或许你会对自己对“马百娟们”有另外一种态度。如果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活出自己在这世上的真正使命,大家不都在一个所谓公认的框架里过一个他人设定的人生,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改变,比改变社会要有价值得多。

 


梁子 (北漂, 电影工作者, 30岁)


梁:这部片子表面看起来很平静,直到片子结束时出现了描写他们现状的字幕,冲击力非常大,充满了绝望。

 

郑:我很理解这个感觉,我有一个朋友看过后跟我讲,前面马百娟的故事,看起来很浪漫,但是整个片子看完后,就像一个包了棉花的仙人掌扎到你,有点心疼。我很认同这个感受。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人经历过的东西都不一样。那种刺痛感其实是在我做的时候就有的。我觉得对于马百娟,其实你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部纪录片不可能去直接改变这个社会,但我把我看到的东西呈现给大家,至少能让大家看到她们的存在

 

当我在剪徐佳等待公交车那段,一堆表情焦虑的人群,剪辑师让我找音乐,我给了他陈建年的《航行》,音乐一贴上去,看着画面,我立刻眼泪就掉下来了。我并不是要呈现一个绝望的故事给大家,对我来讲,我有可能成为马百娟,也有可能成为徐佳或者袁晗寒。我的生命里有他们每个人的影子,这些人在中国是大多数,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寻找出路,寻找突破口,他们都很努力,马百娟在努力,徐佳在努力,袁晗寒也在努力,我觉他们每一个人都触动了我,所以我想讲他们的故事。 但是他们的这些努力不是绝望


缘缘 (考研党 20岁+)


缘:我在中青在线上看到一篇关于《出路》的文章,袁晗寒不能理解为什么徐佳不能去过他想过的生活,你认为不同阶层之间能不能进行真正的交流?

 

郑:我觉得很难,但至少要有这种意愿。通过这部片子,袁晗寒知道有马百娟这样的女孩存在,徐佳虽然认为自己过得很辛苦,但他知道他比马百娟会好一点。我也是从小地方出来的,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寻找和拓展,你本身所在的小环境,很容易让你的视野变得狭窄。而袁晗寒从小就见识过很多东西,她有很多资源,这些资源又能够引申出更多的资源,越有就越有。 但是现实对于马百娟,或者更多小地方的人来讲,越没有就越没有。这个也是我很困惑的事情。

 

我当时采访袁晗寒的时候,我问她,你有机会出国,但是马百娟就不可以。她说,她也可以啊,只要她想,她就可以。我觉得,可能在不同的所谓社会阶层之间有些东西是没法沟通的。也许大家并没有渠道去达成某种沟通,或者这个社会并没有提供太多渠道让我们去关注下跟我们不一样生活的人,也很难理解到彼此的状况或困境。我想每个阶层之间多一点交流会更好。


袁晗寒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孩,在地铁上,她会主动给乞讨的人钱。我觉得可能每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方式都不一样。就像她说的,如果每一个月她不能支付400欧元的房租,她也会在德国街头流浪。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或者困难需要面对,可能也许我们愿意花时间多了解些对方的状况,这个社会就不会变得那么地坚硬,大家的内心也会不那么地坚硬。

 


小马 (银行工作 25岁+)


马:请问您在6年前开始拍摄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结局了?

 

郑:其实我并没有打算拍6年,是因为没有预算还有其它各种原因,才造成拖拖拉拉拍了6年。从2009年开始,直到2015年片子才做完剪辑,全部完成是在去年。基于你对社会的一些常识性理解,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你大概会心里有数,只是在很多具体的细节上,你是没有预估的。


毛毛 (海归硕士 25岁+)


毛:您是以什么样的初衷去选择这三个主人公的呢?另外,您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小城市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或者忠告吗?

 

郑:最初是因为我认识了袁晗寒的妈妈,她是央视《半边天》的总导演,有一天,她跟我讲她女儿的故事,从下午4、5点一直讲到晚上12点,当然她讲的是一个妈妈对叛逆小孩的抱怨。那些抱怨里面也有很多欣赏,比如她提到,她的一个朋友认为袁晗寒是一个天才,问题是这个妈妈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天才的妈妈


 她内心里对她女儿是很多激赏的,包括她的才华,她自由的思想,她当时极力怂恿我去拍他的女儿。但当时触动我的,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故事,从她妈妈讲述的袁晗寒的故事里的另外一个事实,她有那么多的机会,那么多的资源,但是她那么轻易地就放弃掉了,这个很触动我。你知道,中国很多父母辞掉工作陪自己的子女去中央美院附中读书,因为进入了这个学校就意外着你可以获得北京户口等等,一些外地人很艳羡的东西,而袁晗寒却可以这么轻易地放弃掉。


她本打算去申请美国的芝加哥大学,但后来她妈妈听说德国的艺术学院更好,就该去德国。她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看起来是这么多。这对于同样来自小地方的我来说有点被惊到了,所以我想要拍这个故事。但我觉得我不想只拍她一个人,我还要找其他两个人。我在高中的时候,也复读了三年,当时我回到我复读的学校,找到了徐佳。后来,我一个在甘肃做环境NGO的朋友又帮我找到了马百娟,然后就开始了拍摄。

 

我自己也是来自小地方,我没有什么忠告,也许可以分享一点经验,多阅读,在你年轻的时候尽量去读更多更好的书,你所读过的书会在你的内心埋下种子,这些阅读的经验会塑造内在的你,这些东西可能未来会让你走得更远,让你的人生半径会变得更大一些。

 

刘薇 (高三 17岁)


刘:人处在一个阶层,就会决定她一生的命运吗?

 

郑:我其实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觉得这种界限还是有可能打破,要靠你自己去打破,你是要选择去顺应这个社会所谓主流的成功学价值观,还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我觉得上帝对每一个生命都有预设的,你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这需要你经历很多,去寻找自己的精神资源。


当你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特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那种跟磐石一样的信仰层面的东西,你才可以或者有能力对抗这个社会中那些坚硬的东西。

 

这是《出路》第一次在甘肃放映,对我来说,非常特别,我真的很感谢今天能来看片子的人,也感谢李婧的组织和张罗,谢谢大家能待到这么晚。



映后反馈:


小雍(考研党 20岁+)

小地方的人没有办法随心所欲看世界,多读书算是了解世界,也是给自己不同的格局吧。看完以后,觉得自己好像平静了很多,虽然说不清想要什么,但好像又有明确的目标,好奇怪。

 

璐璐(研究生在读 20岁+)

很感谢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我想更努力的学习生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起码以后让孩子少奋斗一点。

 

小曹(大学应届毕业生、体育老师 20岁+)

看了这部纪录片,只是加深了我对生活的无可奈何。

 

蓉蓉(大学应届毕业生、老师 20岁+)

我想在好好工作的同时,继续考研。

 

缘缘(考研党 20岁+)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朋友们感触不尽相同,有在精神上找到自己出路的,也有打算在俗世中继续努力奋斗的,更有对纪录片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自己对自己满意就好了,不必去按世俗的价值观塑造自己。感谢活动发起人,感谢导演,让我们有机会遇见这样有意义的纪录片。

 

云帆(公务员 50岁+)

《出路》对成长过程中迷茫的莘莘学子的心灵有较强的撞击,我要说的是应像马百娟、徐佳那样背负着责任找出路,不要像袁晗寒那样抱着怎么样也不会饿死,总会有一碗饭吃的心态,颓废地去踫出路。

 

格子(创业者 年轻妈妈 25岁+)

我虽然生长在甘肃,却不知道还有会宁这么贫困的地方。我觉得马百娟小时候其实挺快乐的,但是她长大后却一直不愿意面对镜头,不愿意说话。在很多贫困的地方,因为群众的意识落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摆脱贫困,如何寻找出路。

 

毛毛(海归硕士 25岁+)

这部纪录片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特别压抑。我觉得其实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要有进步的想法,好好学习好好努力,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但是会宁实在太穷了,像马百娟这样的孩子,信息闭塞,可能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无法理解学习对命运的改变。


最后,我们想在这里分享一句鲁迅《故乡》里的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还可以阅读:

“每个人都可能是我自己”|《出路》映后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应被低估的纪录片《出路》:你嫌弃的现在,是无数人羡慕的将来
3个阶层,3种人生,她6年的跟拍记录,令人揪心!
一部纪录片揭露人生残酷真相:格局低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不要让家长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一部纪录片揭露残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
三个不同阶级的孩子,六年后天差地别,跨越阶级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