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洱茶千载的人文历史

普洱茶属云南大叶种正宗,种植大叶种茶的今思茅市、西双版纳州思普区是普洱茶乡。两地州从古代到近现代,辖区总是连在一起的。商周时,称“彻里”地,西汉属哀牢地,汉晋时属永昌郡,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辖地,宋大理时属威楚府辖区,元代时属开南路、元江路、彻里军民总管府辖地,明代时属景东府、镇沅府、威远州、孟连长官司、元江府恭顺州、车里宣慰司辖地,清代时属普洱府、景东直隶厅、镇沅直隶厅、镇边直隶厅辖区。清代修纂的道光、光绪两部《普洱府志》中,两地州的历史、地理、社会、物产等均记述在一起。民国时期两地州同属普洱道、殖边督办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泛称思普区。1949年以后统属普洱专区,1954年以后称思茅专区及其指导下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73年西双版纳自治区正式从思茅地区划出,分设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04年4月思茅地区撤地设为思茅市,辖区不变。普洱茶,从最初的茶树驯化到后来的种植、采摘、加工、运输、制作、成型、包装、定名、进贡、贸易、畅销、远扬海内外,包含着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从古至今,种植生产加工茶叶的各族人民的各种辛勤劳动和创造,“普洱茶”美名及其原产地域名称,同归两市州茶乡所共享。当今两市州的行政区划界限是人为划出来的,古代普洱茶文化区域先民生产生活的活动,并无今日行政区划的界限。在保山高黎贡山海拔2210米的自然保护区内,有一株树高达18.8米,基部干直径1.53米的千年野生古茶树;在德昂寨遗址山坡上,有一株树高9米,基部围粗3.8米的人工栽培古茶树及其群孵落;产茶的今属临沧市的缅宁县及双江县东部,民国3年(1914)时,曾属普洱道管辖,地处澜沧江沿岸与思茅市相邻的临沧市临沧、双江及凤庆等县也是产茶区,在凤庆县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箐,至今还存活着一株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王树,树高9.3米,胸径1.6米,等等,即是例子。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从古至今,民族同宗,茶树同源,区划同属,是山水相连的同一个普洱茶文化区,谈普洱茶史与茶树原产地,不能以行政区划来分割茶叶产地、区域的整体性,既要引述历史,也要博采当今,以实物资料来阐述才较客观全面。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生长的邦崴村及周围一带,思茅地区1983年文物普查曾发现过石斧、石矛、石环,文化类型与临近的双江忙糯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器型相同,属云南忙怀类型。考古学家认为,忙怀文化“与古代百濮先民有较多的关系”。1993年笔者提出过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思普区布朗族先民濮人早期试验驯化培育的茶树遗物“活化石”的观点,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赞同。1975年勐海县在布朗山老曼峨附近山地上,群众曾经挖出一柄磨光石斧,亦是布朗族先民濮人曾经使用过新石器的证明。澜沧县芒景寨布朗族头人苏里亚家中还保留着祖传之宝新石器时代石斧一件,周围发现的新石器同类犁,属占代濮人的生产工具。勐海南糯…有800年树龄的栽培型茶树壬,是蒲满人(1布朗族)种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南诏时期,蒲满人(布朗族)已在南糯111种茶树了,而现在南糯山种茶的哈尼族馁尼人,是从思茅市墨江县迁徙来的,已定居种茶56代人了。以t事实说明,思茅市、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哈尼族是同源同宗的,在古代是生产生活在同一个产茶区域的,而最先种茶的就是佑朗族先民濮人,至今保留下来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及澜沧、勐海栽培型古茶树等即是物证。


    一千多年前言“茶出银生城界诸…”的唐代樊绰著《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所说的“开南、银生”即唐南沼时的银生节度,在今思茅市景东县。《景尔彝族自治县志》载有云南大学副校长、历史学家林超民教授1992年4月专门写给景东县志办公室的文章《银生与开南》,文中写道:“唐代银生节度(亦称开南节度)的辖境约为今思茅市、西双版纳州、越南莱州、老挝丰沙单一带,泰圈景迈、缅甸景栋诸地”。“据史料记载,银生节度下辖的城镇如下:银生城(在今景东)、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威远城(今景谷)、奉逸城(今普洱)、利润城(今勐腊易武)、茫乃道(今允景洪)、柳追河城(今镇沅)、朴赕(今南涧公郎)、通镫川(今墨汀)、河普川(今江城)、羌浪川(今越南莱州)、邛鹅川(今澜沧)、送江川(今临沧)、林记川(今缅甸景栋)、大银孔(今泰国景迈)”(引文中的括号内文字为林超民教授原文,笔者照录)。云南民族历史学家马曜教授主编《云南各族古代史略》228页载:“银生节度”,“今地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银生府,重要城镇银生城”,“今地景东县城”。这些论述对“银生城界”及其辖地已一目了然.


    古代的扑子蛮这个民族,我圈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曾考证过:“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扑、蒲,都是布的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渚族之先民”。《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一书中载:“布朗族和崩龙族(今德昂族)历史上统称扑子蛮,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县的布朗族说,是布朗族最先称茶为“腊”,此名是他们的种茶始祖叭岩冷取的,后来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亦称茶为“腊”。普洱在古代是濮人居住过的地方,普洱县的“普洱”之名,是由唐代的“步日睑”衍变而来,宋元时期称“步日部”,均是普洱的古名异写。其实,“步日”、“普洱”是佤语“蒲(濮)人兄弟”之意,佤族学者魏德明(尼嘎)先生调查证实,无沦是“步日”,还是“普洱”,都与濮(蒲)人有关,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布耳”,有的方言为“布日”.在佤语中,“布”与“普”相同,都指“人”的意思,故地名“步日”和“普洱”,是囚后来的普耳人得名,而“布耳”人便是当今布朗族和佤族的先民濮人。笔者亦曾到西盟县作过考察辨证,经佤族隋嘎老县长汪实,也如是说。这样,就得m结论:先有“普洱”人(濮人),后有“普洱地名”,再有普洱人(濮人)种的“普洱”茶,“普洱”是古代种茶民族“濮人兄弟”居住过的故乡,“濮人”是最甲.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是在明代才出现的。洪武初年,明太祖征凋大批内陆军士戍边,同时降旨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实行农垦,有军屯、民屯、商电三种。这些移民带来内陆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其中也包括制作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的I:艺以及精湛的名茶加1:方法。普茶“蒸而成团”,才第一次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问谢肇涮著《滇略》中。数百年前普洱府辖地所产的茶,运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洱府所在地加工贸易、集散、运销,而得其通用商品名“普洱茶”,沿用至今。所谓普洱茶并非茶叶的品名,实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制成品的通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在《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一文中说:“1973年后,西双版纳独立设治,思茅地区减少为现在的10县市。无疑,不论是步日部、步日睑、普日思、么甸、普洱府、普洱道、宁洱行政公署、思茅专署,任何历史时期,只要是普洱管辖的地方,它们所产的茶叶,只要他们乐意,都可以沿用普洱茶的名称,继续称为普洱茶。因为这个茶名最先是一个地名,后来是一个行政区划名,是一个通用商品名,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产物,历史是
无法改变的。”这个论述是公正的。


    西双版纳州的“勐腊”这个地名是傣语,“勐”是地方,“腊”是茶,“勐腊”即是产茶地方之意。思茅的另一个地名叫“勐拉”,《思茅县志》载:“勐拉”为傣语,“勐”为地方,“拉”是“腊”的转音,意为腊人居住的地方。布朗族是思茅县的土著居民,“腊人”即茶人,笔者认为,傣族把思茅称为“勐拉”,这有着种茶的布朗“腊人”和加工销售茶叶的汉族“腊人”居住的地方的双重含意,思茅的别称叫“茶都”,有其历史由来。历史上称的普洱“六大茶山”,有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原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现已属西双版纳州,攸乐山归景洪市,其他五山在勐腊县。行政区划已经变化了,但并不影响整个普洱茶文化区发展历史的传承性和民族地理固有的环境状况。笔者打破行政区划来论述普洱茶文化,必然要把两市州说到一起,否则,就会有失偏颇而留缺憾。史志记载中,除“六大茶山”外,漏载了勐海南糯茶山、澜沧景迈茶山、景谷茶山等等以及后来发现的多处古茶树,这并不奇怪,只因古代无人知晓未记述之故,然而这些古茶山、古茶树并不因为没有昔日的史志记载而不存在,当代专家学者发现它们、研究它们、记述它们,正好弥补了史志的不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普洱茶的圣地——勐海茶区
话说普洱茶【图】
古濮人与普洱茶
[转载]谁在勐海种下第一株普洱茶
解读大班章茶区之老曼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