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食文化:从随缘随化到净素饮食 佛门到底经历了什么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婷

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僧人吃素,而是随缘随化。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初期,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汉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所以素食是汉传佛教僧人特有的规定。

梁武帝萧衍虔信佛教,正是他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张,自梁武帝规定僧人吃素之后,佛教倡导素食可谓最力,很多大乘佛教经典明文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之肉,并以因果报应、三世轮回观点论证食肉之过失,因此素食便结下了源远流长的佛缘。

过去,素食常常与持斋念佛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健康、环保、慈悲、和平理念的推广,使得民间素食成为时尚,甚至成为个人品位高雅、现代意识浓郁和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10年前,如果有人相邀“去吃素”,可以猜想他们是佛教徒;在5年前,可能猜想他们养生派;但到了现在,他们极大可能是时尚界人士了。

世易时移,素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历经流变,并日趋成为时尚。素食并不等同于素斋,也不是佛教所独有。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地已有素食之风,《黄帝内经》等医书中即记载古人“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老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也提倡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很多隐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吃素使人气清,因而追求清气,奉行素食原则。

民素流行的主要表现为个人“素食主义”的盛行和各地素菜馆的兴起。现代素菜馆融合了宫廷素食、佛门净素和民间各大菜系的素食,甚至引入很多西餐的做法。素菜馆主要有两个门派,一是仿荤,重形象逼真、“味妙味肖”;二是全素,但求原味创新,尽量不使用半成品,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趋时尚。很多素菜馆为了制作纯正精良的素菜,往往聘请佛门素斋掌勺大厨;店主很多都是在家居士,菜馆的布局清静雅致、供奉佛祖,厅名、菜名会选取佛门典故,背景音乐使用佛教音乐,用具也会体现佛教特色,总之在整体设置、细节安排上都会亲近佛门。

总之,素食在理念、取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历经了种种流变,而从随缘随化到净素饮食,佛教文化与素食的渊源可见一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溯中国的素食文化
佛教分餐制和禅茶素食溯源
素食中的中国智慧
少食、素食、清淡都是佛门饮食提倡的主题。
梁武帝“舍身入寺”有什么意义?
寺庙僧人饭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