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遍奥运的拔罐法,你会用么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水煮等手段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具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的一定部位,并保持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古代常以兽角或竹筒做罐具,又名“角法”、“火罐气”、“吸筒疗法”。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以小角角之……吹而张角,系以小绳,剖以刀……”拔罐法与毫针刺法、灸法在刺激方式、治疗作用、操作方法上均有不同,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

一、罐具的种类

(一)传统罐具

1.玻璃罐:玻璃罐由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烧制而成,形如球或笆斗,罐口平滑,口平腔大底圆,口缘稍厚略外翻,内外光滑,大小规格多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随时观察罐内皮肤瘀血的程度,缺点是传热较快,容易摔碎。临床应用广泛。


2.竹罐:竹罐是用成熟的竹子制成,直径为3~5cm,长为6~10cm,中间略呈腰鼓形。其特点是轻巧,价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竹罐容易爆裂漏气,吸拔力不强,且质地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情况,不宜用作刺血拔罐法,但有耐煮的特性,在煮药罐法中常用。


3.陶罐:陶罐又名陶瓷罐,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形如木钵。口底稍小、腔大如鼓。有大、中、小和特小几种类型。其优点是吸拔力较大,易于高温消毒,适用于全身各部的拔罐。但是陶罐体较重,易于破碎,且质地不透明,目前使用不太广泛。


(二)新型罐具

1.抽气罐:抽气罐是用有机玻璃等材料制成的带有抽气装置的罐具,分为罐体和抽气筒两部分,其罐口的大小规格很多。抽气罐分为连体式与分体式两种。抽气罐的特点是可随意调节罐内负压,控制吸力。并可制成小口径,可用于皮薄肉少之处。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简单容易掌握。不足之处是没有火力的温热刺激。


2.多功能罐:即在拔罐的同时实现其他治疗的现代新型罐具。如在罐顶中央安置刺血工具的刺血罐,灸与罐结合的艾灸罐、天灸罐;罐内安有电加热元件的电热罐(电罐);集电疗、磁疗、拔罐等功能于一体的电磁罐;集拔罐、远红外治疗、脉冲电疗三合一的远红外罐疗仪等。有的多功能拔罐仪器能显示负压值,如从-0.01MPa~-0.07MPa等,一般来讲,拔罐负压控制在-0.02MPa~-0.05MPa对多数人是基本上合适的。

(三)代用罐具

凡是口小腔大,口部光滑平整,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容器均可用作罐具,如玻璃罐头瓶、玻璃药瓶、杯子、小口碗等。用时需选边沿光滑、无破损者,以免伤及皮肤。

二、罐的吸拔方法

(一)火罐法

火罐法是利用乙醇等燃烧时产生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出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罐外大气压(统称负压),然后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火罐法的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的大小、罐内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等因素有关。如罐具深而且大,罐内燃火热度高、扣罐动作快,则罐内负压大,罐的吸拔力就大。火罐法所用的医用乙醇推荐选用95%医用乙醇,其火力比较大,安全性相对高一些。常用的火罐法操作有以下五种。

1.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乙醇棉球(或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棉纱布,做成燃烧棒),一手握罐体,罐口斜向下,对准拔罐部位,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转动一定圈数后退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临床常用于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闪火法不易烫伤皮肤,操作比较安全,且不受体位限制。注意棉球所蘸乙醇宜少,罐口不能沾上乙醇。


2.投火法:将乙醇棉球或易燃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内,达到一定火焰时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要注意先检查罐口与皮肤紧密度,乙醇棉球不可过大,医用乙醇不可过多,保证扣罐后所投之乙醇棉球因缺氧快速熄灭,不至于烫伤皮肤。用纸卷和纸条实施投火法时,最好让纸卷和纸条斜立于罐内侧面,燃烧端朝向罐底,这样可减少火焰烧着皮肤的机会,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3.贴棉法:将直径1~2cm的乙醇薄棉片,紧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操作时棉球不可过大或过小,所蘸乙醇必须适量,乙醇过多时易淌流于罐口,引起皮肤烫伤。

4.滴酒法:在罐子内壁中段滴上适量的乙醇,转动罐子,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子内壁上,乙醇的量以不至于快速流到罐口处为度,点燃乙醇后,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5.架火法:将不易传热或燃烧的木片、砭石作支架等放置于应拔的腧穴或患处,并固定好,将95%乙醇棉球放置在上面,点燃棉球后,迅速将罐子扣在燃烧的棉球上面,即可吸住。注意支架大小以小于罐口直径三分之二为宜,棉球最好处在罐口的中央,才好安全操作。此法适用于肌肉丰厚而平坦的部位。

(二)水罐法

包括水煮罐法和蒸汽罐法。水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

1.水煮罐法:将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罐口朝下)夹起,迅速用多层湿冷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水液,降低罐口温度,但又能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将罐拔于应拔部位,并轻按罐具30秒左右,令其吸牢。此法吸拔力较小,但温热作用强,且可罐药结合,适用于留罐法、排罐法等。此法操作要轻、快、准,要掌握好时机,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力不强。

2.蒸汽罐法:将水或药液(勿超过壶嘴)在水壶内煮沸后,将罐口对准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利用喷出的水蒸气将罐内冷空气排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用手轻按罐体数秒,使之吸牢。

(三)抽气罐法

先将具有抽气功能的罐紧扣在应拔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其产生负压,吸拔于皮肤上。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

(四)其他罐法

如挤气罐法、旋拧式拔罐法等,可根据相应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三、拔罐法的运用

(一)拔罐的运用形式

1.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拔下,再吸,再拔下,反复吸拔,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要迅速而准确。常用于走罐之前的放松手法,肌肉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之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病人。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软等。

2.留罐:又名坐罐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留置一定时间,造成吸拔部位局部瘀血,出现皮肤潮红、暗红甚至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罐的留置时间由罐的吸拔力大小、皮肤老嫩厚薄、体质的强弱、年龄等因素而定。年老体弱及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此法临床运用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多数病证。

3.排罐:将多个罐具排列在经脉循行路线的体表位置上行坐罐法,称为排罐法。单次排罐数量的多少,可根据病情、体质决定。年老体弱者排罐数量不宜过多,排罐时间不宜过长。该法多用于腰背部、下肢和腹部。背部膀胱经排罐,可以调节脏腑,适用于腰背痛、保健调养等。腰腹部排罐,可以调节肠胃、减肥等。

4.走罐:又名推罐法、拉罐法。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医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液状石蜡或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同时还可将罐口涂上油脂;使用闪火法将罐吸住后,立即用手握住罐体,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推拉罐时罐口在罐的前进方向上稍微向上倾斜,走罐时用力要均匀。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如颈肩部、腰背部、腰骶部、腹部、下肢、足底等。操作时应根据病情与病人体质,调节负压大小及走罐速度。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病人往往会感觉疼痛难忍,且易损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适用于腰背痛、保健等。


5.针罐:是毫针疗法与拔罐疗法的结合。临床多采用留针拔罐与出针拔罐两种形式。

(1)留针拔罐:一般先在穴位处行毫针针刺,待得气后,以毫针为中心行坐罐法。注意所选毫针直径宜在0.3mm以上,留针拔罐时毫针针柄不要接触罐底,要充分考虑所施部位的安全性,注意针刺角度、深度的把握,宜用直刺法。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症。


(2)出针拔罐:在毫针针刺出针后,立即于针刺部位拔罐,留置规定时间后起罐,起罐后再用消毒棉球将拔罐处擦净。该法较留针拔罐的刺激量小,操作相对安全一些。

6.刺络拔罐:是刺络放血疗法与拔罐疗法的结合。刺络放血的工具可选择三棱针、火针、皮肤针、粗毫针或专用刺血器等,刺络放血的部位一般选择腧穴、反应点、体表瘀积的浅静脉或患处。

刺络拔罐的目的是尽可能排出体内瘀血,祛除邪气。因此,刺络放血后,若出血较多,如“血出而射者”,则待血由射出转为流出不畅时再拔罐,可反复拔罐,机体会自动止血。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此法尤其适用于带状疱疹、丹毒、痤疮、静脉曲张、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大多数痛症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7.药罐:是中药外用与拔罐疗法的结合。常见的有贮药罐法和煮药罐法。药物的选择以辨证为依据。

(1)贮药罐法:是将预先制好的中药药液(水煎液、酒浸液等),置于罐具内,再进行吸拔,以起到药物的作用与拔罐的作用相结合的双重效果。每次贮入罐内的药液不宜过多。可用闪火法拔罐或用抽气罐。为便于操作,可简化为将药液涂抹在应拔部位后再拔罐,这样可称为抹药罐法。若是酒浸液,不可用闪火法吸拔罐。该法对皮肤病、颈腰椎病有较好疗效。

(2)煮药罐法:先将药物煎煮好,然后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稍煮一会儿,用镊子夹出竹罐稍微甩干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注意竹罐不宜长时间煮在药液里,拔罐前宜用毛巾擦干罐口,以防烫伤皮肤。该法多采用排罐法,用以治疗寒湿久痹、颈肩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症。

(二)拔罐的刺激量

拔罐的罐斑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刺激量的大小及病症性质。所谓罐斑,又称为罐印、痧斑,是指拔罐后拔罐部位出现的皮肤颜色与形态的改变。罐斑与拔罐的操作、人体体质、病情等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罐的吸拔力度轻、留罐时间短,拔罐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色充血,称为充血罐,多具有温阳益气、温经散寒的作用;罐的吸拔力度重、留罐时间长,拔罐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紫红色、暗紫色瘀斑,可称为瘀血罐,多具有活血化瘀、清热除湿、祛邪拔毒的作用。临床不可一味追求拔罐后局部出现瘀斑,以免反复过重拔罐引起的局部损伤。

(三)起罐方法

1.闪罐的起罐方法:拔罐后在完全吸紧前,即垂直于体表用力拔下罐即可。

2.留罐的起罐方法:一手握住罐的底部稍倾斜,另一手将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3.抽气罐起罐方法:将抽气罐上方的塞帽向上提起,使空气注入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用留罐的起罐方法起罐。

四、拔罐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拔罐的作用

拔罐具有力的刺激调整作用,火罐法、水罐法还具有温热作用。拔罐既可以治病防病,也可用于保健强身。总体来说,拔罐法具有清热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祛风解表、行气消肿、拔毒排脓等作用。不同的拔罐运用方式,作用稍有区别,闪罐的祛风解表作用较强,刺络拔罐的清热活血拔毒作用较强,药罐的散寒除湿作用较强。

(二)拔罐的临床应用

拔罐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一般说来,能够针灸、按摩、中医药治疗的各科疾病,都可以使用拔罐疗法,尤其对于各种疼痛类疾病、软组织损伤、风寒湿热痹证,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使用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

(一)注意事项

1.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汗毛密者宜剃去。

2.拔罐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3.老年、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以卧位为宜。

4.注意吸拔力过大、吸拔时间过久,可能使拔罐部位的皮肤起泡。若不慎起泡,可用干净毫针刺破泡壁,放出泡内液体,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待自然愈合。嘱咐病人在泡结痂愈合前不可沾水。

5.注意新型罐具的安全使用。使用电罐、磁罐时,应注意询问病人是否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件,有佩戴者应禁用。

6.拔罐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吸含乙醇不可过多,以免滴落到皮肤上造成烧烫伤。若不慎出现烧烫伤,应按外科烧烫伤处理。

7.注意防止晕罐。晕罐是指拔罐过程中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晕厥等现象。晕罐的发生多因饥饿、劳累、紧张等状态下拔罐引起。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使病人呈头低脚高卧位,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二)禁忌

1.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自发性气胸患者,背部及胸部不宜拔罐;心力衰竭病人及人体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不宜拔罐。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眼、耳、口、鼻、前后阴等孔窍处;皮肤有严重的溃疡、破裂处;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

4.婴幼儿;孕妇的腰骶、腹部不宜拔罐。

5.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及严重的精神病分裂症、狂躁症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抽搐和痉挛发作时,也不宜拔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说中医| 拔罐 |王守富专栏
拔罐术
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究竟哪种拔罐效果较好
拔罐知多少?小小拔罐中的大学问!
中医绝招:拔罐治疗妇科病
论拔罐禁忌及风险防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