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荣宝斋|永乐与宣德时期的铜香炉


  图1 永乐款雷纹铜香炉


  图2 “永乐年古式造”六字楷书款

  中国铸制铜香炉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铸制铜熏炉以祭祀神仙。宋代在徽宗时期盛行仿铸古器物,铸造出古朴典雅的铜香炉。明代永乐时期传承宋代的仿古遗风,以宋代名窑瓷器的精品样式为蓝本铸制铜香炉。永乐时期所铸铜香炉的款式主要有桥耳钝锥足炉和半环耳或戟耳圈足炉等,这些炉形简洁、雅致,成为明清时期铸制铜香炉的主要样式。永乐早期的铜香炉器款为刀刻阳文楷书“永乐年古式造”六字,后来加入国号,改为“大明永乐年制”,成为定制。此后,明清时期宫廷铸造铜香炉的器款都是沿用有国号和年号,三行六字排列的阳刻楷书扁方形印款。


  图3 永乐款铜香炉


  图4 “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代宣德年间,暹罗国(今泰国)国王剌迦满蔼进呈一批优质的风磨铜给宣德皇帝,宣德皇帝便决定用其来铸制香炉,派工部官员监造。参照商周青铜礼器与宋代名窑瓷器中的精品样式,铸制出鼎形、簋形、鬲形、甗形等多种款式的供炉,俗称宣德炉。宣德炉不是单纯的仿古器皿,它既参考、借鉴了商周青铜礼器与宋代名窑瓷器中古朴典雅的特质,又加入新的时代风格与创意元素,显现出其独有的精致、新颖与美观。

  宣德炉以风磨铜为主要原料,配以金、银、锡、铅等多种材料精工炼制而成。普通的铜器经过四次提炼已属优质,而宣德炉至少经过六次提炼,最精者反复提炼达十二次,实属空前。


  图5 永乐款铜香炉


  图6 “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楷书款

  在宣德炉的表面装饰工艺中有鎏金、渗金与嵌金等多种。鎏金也就是镀金,它不仅可以装饰器表,而且由于黄金具有化学性能良好,不易氧化的特点,所以对铜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鎏金首先是将黄金的碎片溶解于汞中(汞即水银),制作成泥膏状的金汞合剂,俗称金泥。然后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在铜器的表面,在火上烘烤,使汞蒸发而黄金则粘附于器表,形成保护与装饰层。渗金俗称洒金,系用黄金碎片置在器表上,以火烘烤,再涂水银熏擦,使金片附于器表,形成金片或金点装饰。嵌金俗称错金,嵌金系先用刀具在器表上刻出纹饰的凹槽,然后镶入金片或金丝,再用错石打磨、抛光, 使金片或金丝与器物表面浑然一体。

  宣德炉的器表颜色繁多,其中较多的是褐色、栗壳色和棠梨色。由于它既有绚丽多彩的色泽美,又富于古朴典雅的形式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7 透雕云龙纹宣德炉


  图8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宣德炉是当时冶炼技术与铸铜制作艺术的奇葩,其特点是铜质优良,造型古朴典雅,制作规整,纹饰精致,工艺精湛。器款在外底正中,为刀刻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书法近似欧体,器款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横。这种写法始于汉代,汉碑、魏碑中的“德”字普遍省略一横。唐代书法字帖中的“德”字既有省略一横的,也有保留一横的, 如欧阳询的写法省略一横,颜真卿、柳公权的写法则保留一横。到元代,赵孟的“德”字也省略一横,明代继续流行了这种写法。现在传世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的铜香炉很多,最常见的是桥耳钝锥足圆形炉,它既有明代的赝品,也有清代的赝品。底款“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横的铜香炉是明代铸造,保留一横者则多数是清代所铸。当代的赝品更充斥市场。


  图9 鎏金象足宣德炉


  图10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御制宣德炉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器款书法与永乐炉的“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楷书器款书法比较接近,应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清朝人王应奎所著《柳南随笔》谈及御制宣德炉器款是由明代永宣时期书法名家沈度所书写。沈度曾任翰林学士,擅长篆、隶、楷、行等书体,而深受永乐皇帝的赏识,被其誉为“我朝的王羲之”,名重一时。御制永乐炉及其后的御制宣德炉器款由沈度书写则是理所当然了。

  宣德炉原是为郊坛、太庙所铸之供炉,用来祭祀神祗、祖先, 亦有颁赐寺观使用。崇祯年间因社会动荡,内库空虚,崇祯下令将库藏历代铜器发交宝源局熔毁改铸钱币,宣德炉亦在劫难逃。所以,传世的宣德炉极为稀少。


  图11 洒金狮首宣德炉


  图12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宣德炉的仿品和赝品都很多。所谓仿品是只仿其器形而不仿其器款,赝品则不但仿器形,而且还仿器款。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是吴邦佐,他是负责监督铸制宣德炉的官员,宣德炉停铸后,吴邦佐即按照铸造宣德炉的方法,并雇用原铸制宣德炉的工匠自行铸造。他所铸之炉精巧典雅,可与宣德炉媲美,其器款为篆书“琴书侣”或楷书“宣德五年臣吴邦佐造”“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由于宣德炉闻名遐迩,欣赏铜炉者都喜爱宣德炉,作伪牟利者亦专注于宣德炉的伪造。现在传世的所谓宣德炉,绝大多数是赝品,其形制主要有桥耳钝锥足炉、半环耳钝锥足炉、半环耳圈足炉、狮首耳圈足炉与凤眼耳钝锥足炉等。


  图13 吴邦佐款洒金铜香炉


  图14 “宣德五年臣吴邦佐造”九字楷书款

  以下介绍的多数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永乐与宣德时期的铜香炉,供爱好者鉴赏、研究。

  永乐款雷纹铜香炉(图1)高8.7 厘米,口径11.4 厘米, 铸于明代永乐时期。香炉敞口,平沿,束颈,鼓腹。颈与腹部之间附一对戟形耳,圈足。颈与足部各饰一周雷纹,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永乐年古式造”六字(图2)。

  永乐款铜香炉(图3)通高7.8 厘米,口径11.2 厘米,铸于明代永乐时期。香炉口部微侈,折沿,上立两只桥形耳。束颈,鼓腹,下有三只钝锥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大明永乐年制”六字(图4)。

  永乐款铜香炉(图5)通高7.9 厘米,口径10.8 厘米,铸于明代永乐时期。香炉口部微侈,折沿,上有两只桥形耳。束颈,鼓腹,下有三只钝锥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大明永乐年制”六字(图6)。


  图15 琴书侣款铜香炉


  图16 “琴书侣”三字篆书印形款

  透雕云龙纹宣德炉(图7)通高30厘米,口宽20.4厘米,这是铸于明代宣德时期的御制铜香炉,由吴邦佐监造。香炉横截面为圆角方形,子母口,折沿,束颈,鼓腹。口沿与腹部之间附对称的螭形耳。下有四只弯曲的竹节形足。高挺的圆角方盖,有菌状方钮。盖与钮部饰透雕云龙纹,盖接近钮处饰一周莲瓣纹,腹部饰二龙争寿纹,盖边、钮边、口沿及底边沿饰竹节纹。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图8)。

  鎏金象足宣德炉(图9)通高33 厘米,口径20 厘米, 表面鎏金,这同样是铸于明代宣德时期的御制铜香炉,由吴邦佐监造。香炉直口,平沿向内延伸,口沿上立两只桥形耳。腹部向下收缩,底有三足。足为象头形,以象鼻支撑着地,象头上饰涡纹带。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图10)。

  洒金狮首宣德炉(图11)高7.6厘米,口径20厘米,栗壳色,器表及底部均贴金片。这也是铸于明代宣德时期的御制铜香炉, 由吴邦佐监造。铜香炉口部微侈,折沿,束颈,鼓腹,圈足。腹部饰对称的高浮雕狮首,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图12)。


  图17 吴邦佐款半环耳炉

  吴邦佐款洒金铜香炉(图13)高8.6厘米,口径11厘米,深褐色,器表及底部均贴金片,铸于明代宣德五年,是御制宣德炉停铸后吴邦佐私铸的宣德炉仿品。香炉口部微侈,平沿,束颈,垂腹。腹部附两只对称的变体兽形耳,圈足。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楷书款“宣德五年臣吴邦佐造”九字(图14)。

  琴书侣款铜香炉(图15)通高10.5厘米,口径14.5厘米,明代宣德时期吴邦佐所铸。香炉口部微侈,弧沿,上立两只桥形耳。束颈,鼓腹,下有三只钝锥足,足内空心。器物外底正中刻阳文篆书印形款“琴书侣”三字(16 图)。


  图18 吴邦佐款簋形炉


  图19 “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

  吴邦佐造”十六字楷书款

  吴邦佐款半环耳炉(图17)高6.7厘米,口径11.5厘米,器为铜质,褐色,铸于明代宣德时期。炉口微侈,平沿,颈微束, 鼓腹,颈与腹部之间附一对半环耳,圈足,外底有楷书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

  吴邦佐款簋形炉(图18)高9.9厘米,口径12.8厘米,铜质,铸于明代宣德时期。香炉形似圈足铜簋,侈口,束颈,鼓腹。腹部附一对变形兽首耳,圈足,外底正中有阳文楷书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图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拍场的智慧
聚珍·大明宣德炉
明朝小炉子(宣德炉)蕴含大智慧,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不断攀升
明代乔耳铜香炉一般价格是多少
宣德炉鉴定方法:
宣德炉底部刻字是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