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恩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此图片来源:广州二中团委麦剑文老师


作者简介

朱恩宜

广州二中2016届毕业生



引言

不久前 Facebook 的 CEO 兼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回到了他的母校哈佛做毕业演讲。我们都知道他曾经从哈佛辍学,最终没有完成在哈佛的本科学业。但在这次演讲中,Zuckerberg 仍然动情地说 “I love this place!”“I’m so grateful to Harvard.”

似乎有点离题?放心,我确实是来给你们介绍我亲爱的学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但在你们继续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我希望大家都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大学(本科教育)之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这可能是你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港中深学子对“就读体验”最全面详细的记述。我在这里只谈自己在这所学校就读一年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打算涉及太多百度和官网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比如 CUHK 和 CUHKSZ 的关系,老实说,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我不觉得它重要),尽可能地给各位提供一个真实有意义的参考。文章很长,希望能帮助到真正对港中深感兴趣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反正有时间~)。


目录:

1

专业与课程

2

课余生活与人际交往

3

硬件设施与校园管理

4

后记/(含职业规划)



专业与课程


我校目前开设三个学院,分别是经管、理工和人文。遵循香港的本科教育体制,港中深的学子们初入学时也是先选学院,大二才再选专业的。我们有两个学期时间可以认真了解每个专业的区别,发现自己适合的方向。选择学院和专业在原则上充分尊重个人意愿,除非你心仪的学院/专业名额报满,才会再根据高考成绩/GPA 进行角逐。实际上去不到自己想去专业是极少数情况啦,并且我校转专业或转学院都比较灵活。只要你向学院提交申请,阐述清楚你的想法和个人规划,学院基本上都会支持你的选择并提供帮助的。我在学校一年见了好几例经管转理工、理工转人文的,甚至也有一些同学在不转学院的情况下申请修其他学院的课程。

同样遵循港校传统的是全英文授课(中文、体育和个别的通识课程会用中文)。但不用紧张,学校无论是官方组织 Sall Center 还是学生社团 English Animator 都会积极组织日常活动帮助大家全方位提高英文水平,相信你很快会适应的。一开始真的没听懂也不用着急,我们的教授都很平易近人。平常总能在饭堂或咖啡厅看到教授与同学畅谈,所以不要害怕写邮件约教授噢。Btw,接受全英文教学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去国外学校交换或上暑课都不需要额外提供托福雅思成绩,大大降低了我们走出去的门槛。



那么是不是说大学只有专业课可以上呢?当然不是。我校还提供中文、英语、IT、体育以及多样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自然、历史、两性关系、营养学、城市课等),其中有些为必修,有些为选修。我个人感觉是,虽然有些课程别的学校也有,但这里的上法很不一样。比如英文写作,我的老师 James Roth 从第一天就要求我们忘掉以前学的 Chinglish,因为 native speaker 不是这么写文章的。我至今仍然对第一份认真写出来的 essay 只拿了55分耿耿于怀,但也感谢这个打击逼着我必须放下从前所有的光环重新开始学英文,认识什么叫 thesis, cohesion, oxford comma,感受西方人写文章的逻辑和思维层次,学会做引用和注释,并且该用简单句的时候就用简单句。我甚至可以说英语课逼着我对很多东西去做更深的思考,因为比起我们怎么写,老师同样关注我们的思维过程。他不会说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只要我们的推导逻辑是合理的,就会被尊重。他甚至鼓励我们去挑战一些固有思维。“在美国,我们的政府、学校、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去 challenge everything”,有次闲聊的时候 Mr. Roth 这样说。



其它课程同样是让人收获无穷的。我们在中文课上学会了如何写一封完整、得体的邮件,感受从前较少接触的港台文学风格,尝试了自己去完成导修和期末论文。自然课的课本则包含了许多经典自然科学著作的篇目,动辄几十页英文原版的《理想国》、《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几何原本》,还有关于DNA双螺旋结构、人脑结构,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其实真的读得我很痛苦(我一个文科生),但课上小组同学积极的讨论实在让人享受。试问平常我们有多少机会能去认真地思考“科学与宗教是否冲突”、“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这样的问题,并且与他人交流想法呢?就连体育课,也让我了解了健身房里所有的器材应该怎么用,我要如何根据自己的体型和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我们的体育老师也很强啊,啦啦操的老师在港中大读的PhD,看她和外国人交流英语说得可顺溜了。排球课的老师张萍是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orz。

每门课的总成绩算法都不一样,但没有一门课是期末考占100%的。以我上学期的 Management 为例:出勤占10%,小组第一个 project 占10%,期中考占20%,小组期末 project 占30%,期末考占30%。这样算成绩的好处就是期末考即便没考好不会完全抹杀平日的努力,坏处就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拼了老命地学习,对待任何一项 task 都不敢放松,一到期中期末更是全民爆肝。每天在图书馆学到晚上11:30闭馆还不走的大有人在,期中期末的时候24h开放的自习室里也大有人在。来港中深真的要做好 workload 和 peer pressure 都很大的心理准备。



课余生活与人际交往


别看港中深建校才三年,学生会、社团和各类组织的活动已经可以说发展得相当丰富了。艺术类的,无论你是能唱能跳还是能弹奏,在这里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年里我经历了入学舞会(Party)、燃点音乐节、建校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哦)、圣诞围唱、The Voice、合唱团专场音乐会、戏剧节和公演……而且质量水准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是相当高了。有时也会有各种创意展览开在校内。学术类的,商业联合协会总是能提供丰富的实习、商赛和各种讲座信息(对了我校的大师讲座真的很多并且质量很高),English Animator Society 让你第一次接触便从此爱上英辩、public speaking,并创造着一切让你成为 global citizen 的机会与可能性……体育类的因为个人原因不是特别了解,但学校健身房可是一个很热门的地方呢。此外由于学校附近是大运中心,所以常常有各种成为马拉松或高尔夫赛事志愿者(甚至参赛运动员)的机会。如果你是个喜欢实践搞事情的经管学生,创业也是学校鼓励的事情。学校时不时会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向学生开放项目,比如校园里的会饮咖啡厅就是由学生团队完成整个商业策划并持股经营的,最近新开张的校园美发店也是如此,还有一个 tea shop 项目依旧在招标中。对学校项目没兴趣的你也可以去积极实现自己的想法。我如今所在的创业团队 Outing Travel 就是在做一个大学生的旅行约伴平台,并且准备在这个假期里注册公司,逐渐向珠三角的学校开放啦。

我校学期很短(所以 workload 很大),假期相对地也就很长,可以好好利用。暑假从五月底开始,九月初才进入秋季学期,总共三个月有多;寒假拆分为三个星期的圣诞假期和的两个星期春节假期,两个小假期之间相隔两周(这两周是要上学的,而且多半作为第二学期的开端,两周之内可以自由 add/drop 课程)。我们通常利用假期去旅行、实习、做志愿者和上暑课。暑课其实就是趁着假期时间上上课多修一点学分。除了留在本校之外,你也可以选择到国外的大学上暑课,与我校合作的国外院校包括剑桥、伦敦政经、UC Berkeley、UCLA、杜克、UBC 等等。今年暑假我们就有600多个学生(超过30%)是会到国外上暑课的。



港中深的大学生活里没有班集体这种东西。要知道,从前我们的朋友基本都是同班或同宿舍认识的,并不完全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也曾经担心没有班集体之后,像我这种并不是很社交型人格的人会不会交不到好朋友,落入孤单的境地。但事实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我们在不同的课上、不同的社团组织和不同的活动里都能遇见不同的同学,结识不同的朋友。谁知道你会在哪里遇见最好的朋友,甚至是未来的伴侣呢?并且一旦认定,你也可以将你们的课表排得尽量一致,或是干脆组成舍友。我们交友是没有任何专业或学院限制的(通识课程就是不同学院学生一起上),完全不会出现朋友圈子局限的情况。走在路上总能跟很多人打招呼,交流时可以倾听多元的想法,也是很愉快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没有班集体,很多通知、机会以及作业 deadline 是不能依赖别人来告诉你的,得靠你自己查收邮件并且记在心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不是吗?

书院文化值得一提,这个传统也是延续港中大的。目前我们一共有逸夫、学勤和思廷三座书院,其实说白了就是宿舍。我们常常打趣说“学院是爸爸,书院是妈妈”,因为书院是我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呀,并且常常会组织自己内部的活动,给每一个同学关怀。所以啦,真的不用担心没有班集体,书院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呀。



硬件设施与校园管理


学校目前三座饭堂,中西餐都有。出品说好吃也不算很好吃,说难吃可能也不至于,只有一点贵是毫无争议的。想换口味的时候我们会去蹭马路对面信息学院的饭堂,好吃又便宜,就是夏天没空调;附近的两大 shopping mall 分别是 coco park 和万科广场,有吃的有超市有电影院和滑冰场,基本满足日常所需(只要你要求别太高)。学校内还有24h的天虹便利店,其中商品也是一言难尽,唯有贵是毫无争议。饮料和甜点校内也可以解决,但“喜茶”和“一点点”的代购群依旧火热。美团外卖十分方便,学校甚至还配备了专门的外卖柜。目前唯有新鲜水果是没办法在校内直接购买的,但我们有好几个买水果的微信群,可以直接在群里跟店主买水果,店主每天固定时间来学校送水果(部分还会切好噢)。


上面已经已经提过一下书院了。逸夫书院离教学区是很近的,但属于其他两座书院的我们就时常戏称自己是“山里的精灵们”。目前另两座书院已经建好,我们下学期就要搬过去住了(之前一直都住在逸夫,我想我会永远怀念宿舍到教室只需5min步程的日子),据说会有免费校巴带我们穿梭其间。宿舍真的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豪华,四人一间,上床下桌,室内空间不大,没有独立卫浴。卫生间和洗澡间(放心,是有门有锁里边还有帘的隔间)每层楼都有,并且每天有人打扫。原本觉得没有独卫很无法接受的我在住了一年之后无比喜欢这种方式,除了省去我们自己刷厕所的麻烦,并且无论你在什么时间回到宿舍需要洗澡,都不用担心吵到可能已经睡着的舍友,自由度大大提高。宿舍区从来不断水不断网不设门禁(我指的无门禁是说几点钟回来都可以;每栋楼和每层楼的大门都是需要刷校园卡才能入内的,所以不用担心外人进入),有电梯,每两层楼之间有公共休息室,内设冰箱和简易厨房,还有桌椅可以给书院伙伴们围坐畅谈。


       图书馆真是个好地方,夏天空调和香港真是一样儿一样儿的,巨冷(爽)无比。除了安静舒适的看书和学习环境,图书馆还设有给小组讨论用的小型研讨室。研讨室需要在网站系统上预订,四周玻璃墙可以用来写字画图向组员演示思维过程,室内除桌椅外还有可以连接电脑的电视,这样整组同学可以一起商量改进PPT。图书馆还买了一堆的数据库让学生可以免费使用查找资料(忘记有啥了,我用得比较少),图书馆的老师也会开 workshop 教我们如何使用电子资源,这些在写论文或做研究的时候都是很有用的。图书馆旁边还有博文书店,店面不大但是英文、港台、内陆书籍一应俱全,曾经有丹麦的交换生向我狠狠地夸赞了里面书本的质量。另外,作为一所国际化的大学(咳咳),校园网上 Google 是不需要翻墙的(也就只有 Google 了,总归比没有好)。除了考试用的礼文楼以外,WiFi 全校园覆盖。


想特别介绍一下学校里有一个叫 CIDE (Cent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创新创业中心)的神奇地方(我现在正坐着码字的地方hhh)。这是一个可以用来看电影、开 party、开产品发布会、工作学习、设计并制作衣服、做饭做糕点、用3D打印机制作模型、上课的地方,前几天还有一群人在这里看了欧冠和苹果的WWDC发布会。我特别喜欢里面一句标语 ”Creativity is a work ethic.“ 它的更多功能就留待即将到来的你们发掘啦!



为什么提到校园管理呢?很多人说,深圳毕竟是深圳,香港是香港,很多体制上的不同在香港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因此没有必要来港中深这样一所看似不中不西的学校。我刚好对此有点不同的看法。有些东西你希望去感受是因为对此心生向往,认同那是进步的方向,那么我相信你始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故乡,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也能吸收一些它好的方面,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有所发展。而港中深正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它给你的不单单只是感受,更是实践的机会。或许香港更民主,但实际上很多内陆学生是没有办法完全参与这个进程的,甚至不太愿意涉及它,因为香港在民主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学生会和香港的确实不一样(至少我们没有独立法人地位),但第一次去投票选举出自己支持的书院和学校学生会,这个经历我不会忘记。

港中深是一所蛮有讨论氛围的学校。第一届学生创立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叫“浅见”,于是今年妇女节前后有位同学在上面发表了一篇长文,引发了全校范围内关于“过三七还是三八”的大讨论。与此同时,凤语 CMA (Campus Media Agency)微信公众号上一篇篇来自老师和同学探讨女性意识和两性关系的文章(后面还围绕这个话题举办了一系列观影会、分享会),以及学生会公关部对于举办女生节活动初衷的声明,无不在引导着我们对它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学期末发生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学校突然颁布了宿舍“一年一搬”的方案(立刻执行的那种)。由于这个决定关系到每一个同学的生活,却又没有征求过任何学生的意见便突然颁布,给很多家住的远又已经有安排的同学带来了不少麻烦。所以可想而知,这个方案在颁布后当即引起了大范围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众怒了)。公告是下午出来的,朋友圈立马炸开了锅,学生会应该是在了解到学生有不满后立刻就开始联系学校了,甚至呼吁我们暂时停止向学校发邮件,因为担心学校收的邮件太多会忽略掉学生会的邮件。于是当天晚上8:30学校火速召开了面向全体同学的咨询会,即便那时已经是忙碌的期末,但当晚现场仍座无虚席,大部分的同学都在积极理性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还有很多同学在场外收看直播。校长也向全体学生发送了邮件,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关心,并在第二天如约与学生会的同学见面商讨。大约是在第三天的时候,我们收到了学校最终决定今年暂不实行此方案的通知。

 那也是我第一次尝试通过理性且有效的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后记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我在开头提出来的问题呢?希望看完这么多的你,心中是有自己思考的。今天是距离我参加高考整整一周年,这一年里我和小伙伴们去美丽的帕劳潜过水、去北京参加过哈佛的峰会、在大学里经历过不知前路在何方的迷茫(并最终不再迷茫)、发现大学期末考让我比面对高考更紧张辛苦、在正月攀过长白山看冰冻的天池、在台湾和民宿老板谈天说地、多次往返港澳、站在深圳音乐厅的舞台上唱过歌、加入了一个喜欢的社团最后担任社长、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性、认识了一群很有趣很强的朋友、爱上了一个爱我的人、变得对自己前进的道路和状态更有信心……

Zuckerberg 说,“在这里,我们开始结交一生的挚友,甚至有的以后会成为家人。这是我为什么对哈佛如此感激的原因。” 耶鲁大学前校长 Richard Levin 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高考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选学校则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希望所有学弟学妹们在选择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时不要只考虑名分和短期就业的问题,而是真正能用心选到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学校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没怎么提我校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我希望引导大家先去看到更多。简单再提一下职业规划吧,除了商协和学校邮件源源不断地转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优质实习机会,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也会提供各种帮助,比如开设 workshop 给大一的学生教我们如何写简历、给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们配备校外导师等等。资源是真的很多,我周围很多大一小伙伴都已经开始实习了呢。

记得有人问过:“你们相信这所学校的未来吗?” 一个学长是这么回答的:“我们自己就是学校的未来。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还有谁会相信我们呢?” 大三的学长学姐们(港中深第一届学生)最近在各大国际商赛中频频斩获佳绩,我们大一大二的看着也很高兴。今天为了写这篇东西,又上知乎搜索了一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现一年前我入学时看到的那些不实而随意的负面评价已经少了很多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各方更多认可和鼓励的声音。

 

是真的很骄傲,很爱这里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济大学两新生报到:同名同姓同考分 高中同班同寝室(2)
恰同学少年 | 首届本科毕业生创业 捐资100万回馈母校
2015年学生会主席工作总结
终生难忘的北大四年
这不是学生会,是《权力的游戏》番外篇
大学里风生水起的那些人,后来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