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写生会】山水专业主任委员 · 中国美术学院王作均


王作均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师、博士、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写生会山水专业主任委员。

1960年生于北京,祖籍杭州

1983 – 1987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 / 杭州

1987 – 1991 留校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 / 杭州

1991 – 1992 艺术研究院—研修生 / 美国旧金山

1993 – 1996 英·邵普雕刻公司—首席雕刻师 / 美国旧金山

1993 – 2006 日本文化中心—艺术指导 / 美国旧金山

1997 – 2006 职业画家 / 美国旧金山

2007 – 2010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博士研究生 / 杭州

王作均自十三岁起便开始随上海名家王小廔先生学习“四王”,中学考入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钻研雕刻,毕业后任教三年。因对山水画的热爱而考上浙江美院研习山水画,师承陆俨少、童中焘、 孔仲起、 卓鹤君、 谷文达、 陈向迅等先生。在91年,他越洋留学,领略异国气势恢宏的山脉,感受他乡璀璨华丽的色彩。尔后返回母校攻读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可谓是人生阅历丰富多彩,心中自有沟壑。

▲  小壶天

▲  五老峰

“写生,对于古人来说,叫做'游’。不一定当场画,只是心里记住,用心去感悟。因为我们的画不是写实,是写意,这是中国画的优势所在。中国画可以拼装,一年四季都可以画在一幅上,这是中国绘画非常自由的一点,比较高级,直接能够表现想表现的任何物体,放在一个画面上。当然,画面排列得要合理,符合绘画规则。”

“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写生作为学画的途径之一,从写实到写意,适合于水墨画的学习过程。王作均年少时痴迷于速写,又有之后黄山接连数天的写生,画过上百页的速写画,如此举措,数不胜数,这才造就他的心手相应,笔到形至。他在上海学习期间,一直深得正统的山水画教育,在各位山水名家的指点中感悟。他勤奋、好学、擅发现,临摹大量的作品,充分感受古人山水的情怀。

▲  太行石板岩一隅 

▲  游山归来饥肠空 

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王作均灵活运用他熟知的一切传统技法,无论简括繁琐,均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比如,他用北宋郭熙所创的“拖泥带水法”画山石,先勾勒山石外轮廓和主要的结构线,数笔之后,再依照结构快速加上皴法,充分利用生纸的吸水性以及“浓破淡”、“淡破浓”的相互转换,连勾带皴一气呵成,把“破墨法”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游山归来饥肠空》是我创作于25岁时的作品。整幅画面是一个黑乎乎的状态,亮点是有几个火炉在那边。我把选择的角度和看的东西做了一个提炼,避免画面平庸。很多人往往有很好的基本功,但是没有一颗有趣的灵魂。游山归来,大家很饿,肚子咕咕叫,味道闻到没有?同样一种绘画,切入角度好,就有意想不到的一种美。这种美有点幽默感,是一种漫画式的延伸,充满了写意的线条。”

▲  徐霞客之梦· 

“徐霞客是古代的一个旅游家、天文学家,早期一个对自然生物非常有兴趣的一个人,到处考察,一个人走了很多地方,写了很多的游记。我借用像他这样一种心灵,描绘了他可能看到的东西。我在那组画里分别画了云,风,火。可能在徐霞客的眼睛里是这样:处在荒野中,没有科学依据的时候,只是感受大自然最原生态的一种力量,可能会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  古刹凌云 

▲  观云 

“从黑白到有色,这是一个认识上面的一个转变。中国的绘画史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篝火,古往今来的画家都会往里面添一个柴火,不管多大或者多小,其实我们都在不断推动中国山水画上千年的历史。现在是21世纪,科技、人文都在发展,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在张扬的,包括家居布置也好,不适合小情小趣。因为明亮的色彩最能冲击人的视觉,相对来说黑白是第二位,因此,中国画需要调整的一个时期到了。”

“一开始我画着水墨画,但是长此以往发现并不符合心境。以前对色彩有基础,有感悟,再加上在国外看到色彩是一个最直接,最有冲击力的东西。那么,不可避免会回到我们的各种画中去,比如山水国画。因为我们需要有一种颜色的介入,历史上有,只是断掉了。比如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都是彩色的,非常灿烂的一种,是一个盛世,我现在加入色彩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

 ▲  山中有道 

▲  观瀑 

王作均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美国留学,大量接触到西方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之后成为职业画家。见识了众多西方的文化思潮艺术流派,心理上经历过一次次的洗礼和冲击,他对艺术的理解,并不限于狭小的架上范围,他观念里的艺术空间是阔大的,多元的。在继承了传统的“精神与精髓”同时,也吸收消化了很多基础元素作为自己艺术作品的养分。

近几年来,他大量创作了一些彩墨山水的实验性作品。他将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加以现代化演绎,以更绚丽而不艳俗的色彩融入山水结构,将宋人博大而单纯的外在构造与雅致而精微的笔墨趣味相容,预示着山水艺术的创作取向:努力寻找“色墨相融”却“色墨无碍”高贵而现代的精神。

正所谓“画如其人”,王作均的作品无论是传统水墨还是现代“墨彩”,无不流露出苍茫浑厚、沉着质朴的意象,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丰富的创造性。



作品欣赏



禅香》 70×70cm、皮纸、墨彩、2018年

《倚松听泉》70 x 50cm、皮纸、墨彩、2015年

《夜山神颂》70 x 50cm、皮纸、墨彩、2015年

《静夜泉流》140 x 70cm、皮纸、彩墨、2015年

《坐观云水》70 x 62cm、皮纸、墨彩、2016年

《云起雁归》60 x 57cm、皮纸、墨彩、2016年

《霞染梵音秋水》60 x 57cm、皮纸、墨彩、2016年

《野山春树》63 x 50cm、生宣、彩墨、2014年

《一树临风》180 x 98cm、皮纸、墨彩、2017年

《泉石傍松》70 x 50cm、皮纸、墨彩、2015年

《山中有道》60 x 57cm、皮纸、墨彩、2016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王作均
“畅意汲真”-王作均作品展
山水重墨淡彩
墨醉轻寒——许华新壬寅年春写生新作
山水圈 | 子非鱼2022—付玉峰作品展
林海钟丨笔下山水,胸中逸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