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近代史百宗大事记(四)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郊,离城约5里。鸦片战争爆发,尤其是1841年5月《广州和约》签订以后,英军不仅在广州城内烧杀掠夺,还常常跑到城外的三元里一带胡作非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愤怒。
  1841年5月29日早晨,一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奸淫,村民义愤填膺,奋起搏斗,打死英军数名,余者见势不妙,急忙抱头鼠窜。
  三元里人民预感到英国侵略者不会善罢甘休,必定会聚众前来报复。于是决心联合起来,团结一致迎击敌人。附近103乡的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等闻声而来,迅速集结,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人民抗英武装力量。群众来到三元村北北帝庙集会,以庙内的三星黑旗作为令旗,高声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宁死不屈”,“打死无怨”。
  5月30日天刚放亮,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大刀、长矛、锄头、铁锹、木棍等武器,浩浩荡荡杀向英军盘据的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除留下部分军队守卫四方炮台外,率领余众二千多名进犯三元里。农民群众且战且退,按预定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敌人,至牛栏冈附近时,忽然战鼓齐响,埋伏在这里的群众猛冲出来,将英军拦截包围。
  战至下午,天气骤变,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英军滚跌于泥泞之中,“火药尽湿,枪无所施”。他们只好收拢在一起,排成方阵,企图作困兽斗。但是,面对满腔怒火的乡民们,英军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群众勇敢冲击,拼死杀敌,有的英军蜷伏在豆篱瓜圃,也被群众所捕杀。
  英军在民众的赶杀之下,慌忙撤退,极其狼狈。逃亡途中,又被群众一顿痛杀。有些农民足智多谋,用长竹竿的顶端绑上锋利的铁钩,把敌兵从列队中钩出来杀死。等敌人残部窜回四方炮台后,还惊魂未定,庆幸保住了性命。
  5月31日,三元里一带的人民群众乘胜追击,包围了四方炮台,群情激昂,誓歼敌人。佛山、花县、增城等县的群众也赶来汇合,刀矛如林,杀声四起。英国领事义律率兵来救,也一起被围困在里面。敌人狗急跳墙,派奸细混出重围,送信至广州知府余保纯,威胁说如果不制止群众的行动,则:“立刻扯下休战旗帜,恢复敌对行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余保纯慌忙出城,到英军营中道歉,宣称群众的反英活动并没有得到官府的支持。同时作出保证,解散包围英军的群众队伍。
  接着,余保纯来到群众中间,对绅民进行诱骗威吓,一幅“代夷乞免”的可怜相(《夷氛闻记》第3卷)。士绅们见知府说情,自知得罪不起,首先动摇后退。随后,围攻的群众队伍逐渐离散,英国侵略军才得以仓皇逃脱。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这场斗争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反映了中国人民绝不甘心受侵略、受奴役的民族精神。这场斗争也暴露了统治阶级妥协退让的反动本质。
  总之,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英国侵略者的威风,鼓舞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信心。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23:战争第一阶段:三元里抗英
藏着的历史:1841年三元里抗英事件真相
鸦片战争:农民忙着抗击英军侵略者,清政府却忙着投降签和约!
名垂青史—《三元里抗英》赏析
(2)广州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国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