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弓箭大师”伊春光
2011年09月24日 11:58:21 稿源: 伊犁日报
9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慕名来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拜访一位被当地人称作“最会做锡伯族弓箭”的老人。
在位于察布查尔县城乌占街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外,一阵犬吠之后,伊春光老人来为我开门。
 伊春光拉弓射箭
看着眼前这位头发斑白、衣着朴素,甚至有点不修边幅的锡伯族老人步履蹒跚的样子,我心里打鼓:这就是被传得很“神”的“弓箭大师”?
跟随老人进屋,里屋一面挂满了弓箭的墙向来客表明了主人的喜好。“这都是您的作品吗?”“是的,但这些属于工艺品,我真正的作品是这个。”说着,老人小心地取过一把很大但没什么装饰的弓。“这是我制作的锡伯族传统牛角弓。”他说。
锡伯族牛角弓?据说已经失传多年,与现在那些外观华丽的工艺弓区别在哪里呢?
看到我疑惑的眼神,老人开始向我解释这把弓的“奥妙”所在,从弓背到弓弦、弓胎、望把……
作为锡伯族匠人的后代,伊春光从小耳濡目染。成年后,伊春光进入大修厂做模型工。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他还兼任厂里的油漆工、钳工……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勤奋加悟性,伊春光精湛的手艺使他在察布查尔县声名渐起。
 伊春光在制作响箭
退休后的伊春光在儿子的提议下,决定成立锡伯族传统弓箭研究室,把传承挖掘锡伯族文化作为事业来做。
实际上,早在1990年,伊春光就已经开始了对锡伯族传统弓箭的研究。
伊春光告诉记者,当年锡伯族西迁时,所带弓箭都是国家配发,并没有随军制作弓箭的匠人。到达伊犁后,一些锡伯族能工巧匠自行研究,成功制作出了在战场上、打猎时大显神威的弓箭,伊春光的祖辈就是其中之一。
时隔多年,在没有任何文字记录的情况下,重新拿起父辈制作传统弓箭的手艺谈何容易!
伊春光为此花费大量时间查阅了《天工开物》、《考工记》等史料和专业书籍,遍访察布查尔县80岁以上的老人,把他们的描述详细记录下来,再凭借幼年时看父亲制作弓箭的记忆,不断研究实验。
2001年,伊春光偶然见到了一把几百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西迁到伊犁时带来的弓箭,制作精致,弓身用牛筋缠着。伊春光通过细心琢磨,发现这把弓的弓身是用野山羊的角做的,弹力很大,弓箭把手是用牛大腿骨做的。由于现在野山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伊春光就托人从南方找来了水牛角,东北的朋友又寄来了桦树皮、牛筋、鱼胶……200多道工序,伊春光不敢有半点马虎。终于,伊春光制作出了第一把锡伯族传统牛角弓,其制作水准至今在察布查尔县无人能及。
参观察布查尔县锡伯民俗风情园的人,一定会对其中的射箭厅印象深刻,这里也收藏了伊春光制作的锡伯族传统牛角弓,让一直想为传承民族文化尽一己之力的他引以为荣。
2010年,受自治区博物馆委托,伊春光完全按照古时工艺,制作出了一把尼雅式汉弓,这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这把反曲弓的弓身是用牛角做的,弓弦是牛筋和麻线做的,弹性很好。一把好弓,弓胎也是关键,我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反复试验……这个是我做的我们锡伯族传统的响箭,射出去之后会发出响声,以前是用来发信号的,看着简单,其实不好做。现在有人学我做响箭,但是射出去后不响,或者声音很小,那都不能算真正的响箭。”伊春光耐心地向记者介绍着,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介绍了这些之后,面对记者的拍照请求,伊春光很认真地说:“哦,我要准备一下。”
一会儿,老人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站在我面前:“可以了,我们拍吧。”
看着老人手持弓箭专注的样子,我感动了。那一刻,记者面前的不再是一个年近古稀、因患退行性关节炎行动不便的老人,那分明是一名驰骋疆场的锡伯族勇士!
2003年,伊春光一手创办的“锡力旦”(锡伯语:箭的音译)弓箭制作社正式成立。同年7月,他成功注册“锡力旦”商标,这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传统弓箭制作品牌。此后,从新疆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大赛到新疆巧手大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锡力旦”频获殊荣。伊春光还为自己制作的弓、弓壶等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与儿子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弓箭文化研究网络锡力旦中华传统弓箭文化研究网。2010年10月,伊春光被评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
锡伯族传统弓长约1.6米,近1公斤重,记者用尽全力也只将弓拉开一半。但是为记者示范时,已经64岁的伊春光竟多次轻易地将弓完全拉开。只见老人手指一松,箭已离弦,高高飞出一百多米。
记者留意观察了一下,伊春光布满老茧的双手很宽大,手臂、手指都比较粗壮,“是因为这个原因,您才能轻松地将弓拉开吗?”“呵呵,这都是多年干活锻炼出来的!”
“我想把我们锡伯族的传统手艺传下去,所以先后收了12个徒弟。可是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中途退出了,现在还有4个徒弟,学的时间最长的有7年了,但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掌握我的制作手艺。”伊春光告诉记者:“不过现在察布查尔县委、政府很重视这项传统工艺,准备投资将其发扬,我又充满了干劲!”
采访结束,伊春光和失明的老伴站在门口送记者。走出一段路,记者回头望去:看上去就是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为什么让人心生敬畏呢?是他让人难望项背的技艺,是他浑身散发出的民族气息,还是他对文化传承的执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女作家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此刻,记者庆幸自己能够见证一个普通的锡伯族老人为了弘扬锡伯族文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文/图 记者李如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话说锡伯族弓箭
失传百年的锡伯族角弓,在这个铁血的新疆男人手里再现辉煌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弓箭制作技艺
曾被皇家御用弓箭制作大师做弓的珍贵影像,如今此技法已经失传
传承与发展并重 锡伯族文化闪耀新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