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计划经济“翻案”(3)——第一个五年计划

前两篇文章回答了“新中国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这个问题。从这篇文章开始,回答“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是怎么运转的”这个问题。

如果看过前两篇文章,就会发现,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必然的原因。而此前我们往往认为,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就是因为意识形态。看来,我们的认识和印象,和历史真实,有不小的差异。

在计划经济的运转上,这种印象和真实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更大。

在大家(包括此前的我)的印象中,新中国计划经济的运行是这样的:

建国以后,从苏联搬来了整套计划经济体制。初期,运转得还不错,但因为计划经济必然的僵化死板,违反经济规律,这套机制渐渐失灵。机制失灵,就导致计划更加严厉,甚至到了蛮不讲理的地步。

种种矛盾,积累到1958年,就出现了荒唐的“大跃进”,居然全民大炼钢铁,乡村办免费公共食堂。如此折腾的结果,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饿死了人。

情况太严重,不得不做出调整,也就是放松计划经济,允许某些市场规律发挥作用。1960年代初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才走出了最困难的情况。虽然如此,由于计划经济还顽固地存在,中国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其间夹杂的种种政治运动,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终于,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的坚冰。改革从农村做起,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后来,改革推进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个认识步骤,制度上对市场经济的承认越来越多,最终,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个掩饰而已,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总之就是,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就是错误地建立计划经济,历经千难万难,付出高昂学费,终于认识到,计划经济大错特错,然后改了错,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

这个印象和历史真实,可谓驴唇不对马嘴。

下面我就来说说,在真实的历史中,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是怎么运转和变迁的。


首先当然是向苏联学习。这个事实,无可置疑。

虽然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在制度和文化上有深厚的积累和智慧,但说到工业化,新中国确实知之不多。而且,工业化所必须的国民教育还欠账很多。建国初期,华北有大约150万党员,其中130万人是文盲、半文盲。

不仅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工业知识不足,就是在高层,知道计划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也寥寥无几。第一篇文章提到,因此共产党大量留用了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的人员,这些人毕竟亲身从事过国家计划和现代化工业,多少还知道一些。

但是,这些人的数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苏为师,全面向苏联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当时一句流行的口号。

首先要学的,就是怎么制定五年计划。

今天我们可能觉得,五年计划的制定没什么难的。只要大领导把主要方向和指标明确了,找一帮人写出计划来,就是个常规性工作。但在1950年代初,写五年计划,可是大大难住了国家有关部门。

毛泽东后来说过:“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

应该说,当时,苏联这个老师还是很诚恳的,基本上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教。

1952年8月,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组成中国代表团,拿着中国自己初步制定出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苏联上门请教。

斯大林接见了代表团,并对中国的五年计划提了不少具体的建议,比如指标不要定得太高。同时,斯大林作出明确保证,苏联将大力援助新中国。

这个态度的转变,可不容易。要知道,新中国刚成立时,斯大林对中国是很有戒心的。斯大林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新中国倒向美国,二是担心新中国成了第二个不听话的南斯拉夫,担心新中国出第二个铁托。是抗美援朝战争让斯大林彻底改变了想法。

高层确定大局以后,周恩来、陈云先回国。李富春带着一帮人留在苏联,开始上课。他们先是把苏联的五年计划拿过来,仔细研究。更重要的是,情苏联人来讲课。1953年初,苏联计划委员会的14位副主席和主要委员亲自给中国人上课,讲解如何制定五年计划。

此外,还组织参观了苏联的重工业企业:斯大林汽车厂、红色无产者机床厂、第一滚珠轴承厂、乌拉尔重机厂等等,都是当时苏联一顶一的巨型骨干企业。中国人亲眼见识了什么是现代化重工业。

这帮人在苏联努力学习,一直学到1953年夏天才回国。根据学到的知识,对原来的五年计划做了全面修改。然后又和苏联人协商,苏联人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又改。但中央对修改稿还是不满意,继续改。最后,一直到1955年7月30日,才最终由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历时四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段是从1953-1957年,也就是说,这个五年计划是“三边项目”——边制定、边修改、边实施由此可见当年筚路蓝缕之艰难。


一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本身就是向苏联请教、和苏联密切协商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这个五年计划实施中,苏联援助的156个重大项目是主要内容。所以,苏联人继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时中国的国家机关中,每个部委都有苏联顾问组。顾问组中的总顾问,作用之大,不亚于中国的部长。而且,这些顾问确实都是权威人士,往往是苏联对口部委的副部长或者部务会议成员。在工厂里,更是有大量苏联专家。

当时,新中国全国的科技人员,加起来不到五万人。而苏联派遣来华的专家,超过了一万人。苏联还接受了中国留学生6千多人,培训中国技术工人7千多人。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中国工业体系,“苏联味儿”会有多浓。

正因为是这种全方面的大规模援助,而且是在旧中国很薄弱的工业基础上,所以影响所及,就不仅仅是在技术和资金层面了,而是延伸到体制和管理上。一言以蔽之,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全盘复制了苏式计划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方式。

这类似于婴儿学母语和成年人学外语的区别。如果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外国援助的影响,就会局限在具体技术和资金层面。中国会大量保留自身的工业体系特色。成年人说起外语来,总是会有来自母语的“口音”。

但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实在薄弱,聊胜于无。苏联人如此全面大量的援助,就让新中国的工业从一开始就有“原生的”苏式基因。

当然,事后看,当时制定的五年计划,虽然全面效仿苏联,但仍然保持了不少符合中国现实的“本地化”安排。但这些因素,是次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味儿”很浓。

从指标上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相当好。工业平均年增长18%,到1957年,工业产值超额完成计划,超过原定计划21%;重工业在工业中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出现了汽车、飞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无线电等一批以前没有的工业项目。

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5%,也是超额完成计划。五年间,新建了33条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增加了一倍。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计划的大多数指标都是提前完成的。

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有一个人却越来越不满意——“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主席为什么对一五计划那么不满意?一五计划有什么问题,让毛主席“心情不舒畅”呢?

下篇文章接着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工业崛起之路:(一)中国工业的起点:令人瞩目的一五计划
1927年10月1日-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笫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中国的第一批工业企业
一五与二五计划下的斯大林工业化:苏联的军事现代化而非工业化
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
最近温某某“教授”否定市场经济,鼓吹回到计划经济和封闭,这是在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