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的贡献有多了不起?

毛主席

毛主席为什么伟大?

他不但结束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凌辱的屈辱历史,

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而且亲手为新中国打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为我们今天中国的腾飞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近代史上西方因为蒸汽机的发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中国在这场工业革命的竞争中完全落伍了,

由此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

让所有中国人都痛彻心扉地领悟到了一点——

没有工业化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尤其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对此更有深入骨髓的体会,

所以,

毛主席早在抗日战争还没结束时就前瞻性地指出:

中国落后的原因,

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

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辱中国?

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

它欺负我们落后。

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就必须要有工业;

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实现工业化。

在党的七大上,

毛主席又指出,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就没有人民的福利,

就没有国家的富强!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

革命胜利后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由此,

实现工业化成为新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

但新中国刚建立时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在这样的烂摊子上要想实现工业化谈何容易!

当时现代工业占国民经济不到10%的比例,

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生产能力。

以至于毛主席到了1954年仍感到非常焦虑——

我们现在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

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严峻的现实!

1949年12月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

这样严峻的现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于毛主席这样一位大国领袖来说,

情何以堪!

1949年全国的钢产量仅有15.8万吨,

这些钢铁全部拿来造今天的普通万吨货轮,

连三艘这样的货轮都造不出来,

更别说修筑铁路、生产汽车和飞机了。

至于当年的干部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就更加惨不忍睹了,

195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近11万名科级以上干部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普通干部的这一比例就更加不忍直视,

这些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

对城市工业建设完全陌生、毫无经验。

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要想发展工业谈何容易?

为此,

毛主席日夜思索对策和破解办法。

1949年底,

新中国刚建立不久毛主席就迫不及待对苏联进行了访问。

在访问苏联期间,

毛主席对苏联的工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从苏联的建设历史中看到了中国的将来和希望,

由此他相信在工业化问题上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正当毛主席准备为实现中国工业化大干一场的时候,

朝鲜战争爆发了,

当时中国所处的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

让毛主席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于是在1951年底,

毛主席就提出必须建设一切必要的轻工业,

但首要的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现代国防工业,

才能使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辱!

当时的新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只有苏联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我国工业化建设所急需的援助,

因此,

毛主席才会制定“以苏为师”的工业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尽快建立起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国家工业体系,

毛主席的这一决策现在看来是极为明智而且是富有远见的!

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951年2月,

毛主席在抗美援朝的同时,

开始具体部署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

并从1953年开始实施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由此开始了以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

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打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同时建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毛主席还明确提出,

要在几十年内,

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

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时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

1954年我国就制造出了第一架军用教练飞机并试飞成功,

不久又研制生产出喷气式歼击机和运输机,

在极短时间内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1956年7月我国生产了第一辆汽车,

毛主席把这辆汽车命名为“解放”,

由此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4年开工建设的华北医药建成投产后,

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对“青霉素”的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了青霉素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195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

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多达1万多个,

其中595个大中型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为搭建起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

实现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很快毛主席又敏锐察觉到中国实现工业化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于是,

毛主席1956年初花费2个多月时间连续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

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主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

讲话中毛主席把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放在了十大关系的首位,

这篇著名的讲话成为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伟大开端。

1957年2月毛主席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进一步明确阐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

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工业发展方针。

在此基础上,

毛主席后来在60年代又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标志着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毛主席还明确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要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此后,

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几代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两步走”的战略也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基础。

综上所述,

毛主席打下的中国工业化基础,

实际上成为中国今天实现腾飞走向富强和伟大复兴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时代中国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过程
中国工业崛起之路:(一)中国工业的起点:令人瞩目的一五计划
当今中国的工业化成就,离不开1953年毛主席提出的“一化三改”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上个世纪,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力度比对中国更大
毛主席长远的战略眼光为新中国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成功实现工业化,弯道超车,中国工业体系为何世界独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