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2-1986】中国经济第7次波动总结,改革一往无前(7.13)
前面通过13期内容,讲了1982-1986改革继续向前,政策、农业、财政、国企、民企、民生方面的发展变化,本期对中国的第七次经济波动做个总结(共3883字,阅读需12分钟)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赶超战略,当时对经济发展客观性、科学性认识不足,容易夸大主观能动性,希望通过群众运动,推动跨越式发展,反而造成了一些困难。
邓小平后来提出,在中国搞建设,要结合国情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起点很低,实现现代化时间长。
为此,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
为实现20年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长期发展战略,充分显示了卓越的智慧,为在一段时间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打下基础。在实际发展中,上层决策思想改变是快于经济发展的,下层人们思想改变是慢于经济发展。
而在当时,推动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改革前,流通基本通过一整套指令性计划推动,日用品统购统销、农副产品统派购,生产资料只能国家调拨,流通方式按照行政关系,自上而下、纵向管理,忽视企业自主权,不重视其他经济成分应有地位,容易忽略商品流通本身内在客观规律。
从1979年开始,改革日用工业品批发体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放开零售企业、改革购销方式等逐步推进。
当时,日用工业品批发仍由国营企业垄断,在机构设置上,按照行政区划设一二三级批发站。这种体制,渠道单一、封闭,管理环节多,流通效率低。
1980年,当时严格管理的体制和逐步开放的商品生产经营形成了尖锐矛盾,国家对商业流通体制增加了购销方式、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经营商品流通、扩大了国有商业企业经营自主权。
1983年,本着高效、合理原则,开始合并不同供货主体,减少流通环节,改变商业批发中按固定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作价率,统一分配、作价办法,所有城市都逐步建立贸易中心,开辟商品批发市场、开放经营。
经过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经济基本保持稳定,物价得到控制,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发展形势不错,1983年GDP的增长率达到10.9%。
同时,在价格体系方面,调整粮食、棉花收购价格,放开生猪、鲜活食品价格。国家订购的粮食和棉花按照规定价格,其他按照市场价格。粮油的销售,在收购价提升情况下,为减轻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供应城市的按原平价不变、国家给予补贴,供应农村实行购销同价、国家不再补贴。
提高铁路短途运价,以利于铁路公路、水运合理分工,发挥铁路“长大重”的优势,缓解铁路客运紧张情况。
随着改革推进,新旧体制转换过程摩擦日益明显,旧的体制在逐步削弱,仍然发挥作用,新的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对于微观主体控制的放松,加上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为此,以改革计划体制为重点的宏观改革,1984年改革全面铺开。
农业方面实行指导性计划。对粮食、棉花、油料、烤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收购和调拨规定指令性指标,通过自下而上签订收购合同加以落实,超过计划部及其他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
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方面。统一调拨煤炭、原油制品、钢材、卷烟、军工等重要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超产部分可以自销,实行市场调节。
对工业生产资料实行双轨制。对国家统配的几种主要产品的企业自销权、定价作了规定,属于企业自销部分、完成国家计划后超产部分,一般不高于或低于统一定价的20%幅度内,企业有权自定价格或者供需双方在规定幅度内商定价格。继农业产品价格双轨制后,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也形成了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
固定资产方面。国家预算内拨改贷款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纳入国家贷款计划的,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安排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实行指令性计划,并放宽预算内建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
劳动工资方面。国家对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下达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计划完成情况、收益好坏,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增加、减少工资总额。
指令性计划减少后,计划工作摆脱分指标、分钱、分物等具体业务,重点转向综合管理,抓好财力、物力、人力、外汇平衡,安排好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重点、地区布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以及农轻重、积累消费比例等宏观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高速的经济增长又伴随着经济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资金增长过快、商品供不应求。
1984年GDP的增长率达到15.2%,这个结果多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增发的结果。随着经济过热问题暴露,国家加强了宏观控制和管理,采取缩紧银根为中心的一系列措施。
总的来讲,1984年,还是取得一些成绩,农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持续提升,粮食第一次突破4亿吨大关,棉花产量达到了216.7万吨,油料产量达到625.8万吨,初步解决了人们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需求,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轻工业主要产品大幅增长,最快的是纺织工业、传统老大三件、家用电器。尼龙化纤产品也大幅增长,和1978年相比,自行车、手表增长了2.35倍,洗衣机、电风扇、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分别增长了14倍、12倍、1倍、18倍、33倍。缝纫机1982年达到顶点1286万架后,1984年下降至934万架,轻工业的增长,极大满足了人们对消费工业品的需求。
人们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农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增加到355元,职工工资由615元增加到974元,这一阶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
1985年,由于之前过度投资,虽然采取了缩紧银根等措施,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支出上升、导致成本增加。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急剧过热现象,当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
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紧缩政策,使得过热经济得到一定缓解,到1985年第三季度过热经济逐步降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比上一年增长38.8%,投资增长势头过旺。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央决定在1986-1987年继续调整,控制需求过旺、增加有效供给,争取实现“软着陆”。
一系列紧缩性的政策使1986年经济位于波谷阶段。
同时,1985年顺接1984年的改革调整,进一步对国内各项发展进行调整。
在金融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投资公司组成的金融体系。打破了自己管理、自己供给的大锅饭,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的政策。
国家初步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国民经济。同时,国家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出台了措施,根据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既对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政策做了适当调整,并运用减税手段,加强国家对宏观控制服务。
在农业领域。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除个别产品,国家不再向农民派购任务,实行合同订购、市场收购,农产品不再受原来经营分工限制,实行多渠道直线流动,同时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在工业领域。继续开放部分工业消费品。在分批开放小商品价格基础上,1985年4月开放了供求基本平衡的缝纫机、国产手表、收音机、电风扇等4中工业消费品价格,1986年开放了自行车、电视机、电冰箱等消费品价格。
在生产资料领域。明确生产资料也是商品,有步骤地削减指令性计划指标,到1987年,国家统一调配的物资,只有27种。通过改革,流通领域从独家经营到多渠道经营,从没有竞争过渡到了鼓励竞争,从封闭市场过渡到了开放型市场。
虽然改革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境,但放活经济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阻挡,经济发展仍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六五”计划的完成。
“六五”计划(1981—1985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前几年的经济调整,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到1985年底计划全面和超额完成。
一是经济高速增长。1985年同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7707亿元增加到1333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由4470亿元增加到856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加10%,超过原计划每年增长4—5%的速度。
二是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中国除“一五”计划期间和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效益指标较好外,“大跃进”时期和1967—1978年间经济效益都很低。“六五”计划期间经济效益指标不断进步。如国家财政收入由连续下降转为逐年上升,1985年财政收入达到1854亿元,比1980年的1085亿元增长70.9%,平均每年增长11.3%,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
三是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5年合计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00亿美元,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了一倍,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明显提高。利用外资、引进新技术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四是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1985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由1980年227元提高到40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提高8.7%。由于粮食、棉花产量大幅度增长以及消费品货源比较充足,过去许多定量分配、凭票供应商品,除粮、油外,已基本取消票证,敞开供应。
“六五”计划时期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特别是1984年第4季度以后,由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多,国家外汇储备下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经过1985年的工作,有些方面得到了控制和缓解,但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规划引领国家发展——基于国家五年规划的政治学分析
尊重计划
工业文明以来,其实只有8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转载)(第2页)
电改勇评 | 权力分析法——送你一面电力市场透视镜
胡阳新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