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缅甸内乱的根源

我的图书作品《大时代博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下图,获取限量签名版《大时代博弈》。

缅甸这个“翡翠大国”又闹内乱了。

近日,缅北的掸邦和克钦邦的民族武装与缅甸军政府交火,由总司令彭德仁领导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对缅北当地政府军发动攻势,同盟军以原自治政权“掸邦第一特区政府”名义发表《告全国人民书》,称此举是为了清剿盘踞缅北的电信诈骗集团。

彭德仁是“果敢王”彭家声的长子,彭家声2022年逝世后,彭德仁接任同盟军首领。

缅甸给国人的印象,就是那疙瘩挺绿,绿是翡翠的绿,但极不太平,隔三差五各路军阀就要叮叮咣咣干上一仗。

如果我们要追寻缅甸内乱的源头,绕不过一个人,这个人是现在被软禁中的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将军。

昂山将军生于缅北,为国家民族事业出生入死,被尊称为“缅甸国父”。

缅甸独立前夕,昂山将军与缅甸少数民族代表签署了《彬龙协议》,该协议赋予缅甸少数民族极大的自治区,甚至做出承诺,如果缅甸少数民族对联邦不满,可于10年后在少数民族邦区內举行公投,选择脱离联邦。

《彬龙协议》是缅甸得以建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定时炸弹”,因协议內提到的放权条款没有得到贯彻实施,1948年缅甸独立后,很快就陷入了内战。

也就是说,自独立之初,缅甸就面临着少数民族武装叛乱和分裂的困境,这种困境一直持续至今。

缅甸掸邦第二大城市腊戍,一枚火箭从政府军营地发射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缅甸的民族构成,缅甸三面环山,北部是高山地区,西部是若开山脉,东部是掸邦高原,缅甸主要少数民族聚居于山区,缅族人则多居住于缅甸中部的平原与河谷地区。缅甸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其居住的区域则占缅甸总面积的60%。

自公元11世纪起,缅族人先后建立过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朝代,但从未彻底征服过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比如若开族和掸族,以及近现代以来像彭家声那样的华人力量。

因此,昂山将军的《彬龙协议》,就等于将缅甸历史深处的“分离主义”释放了出来。

缅甸独立后的吴努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试图削弱缅甸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力图重塑少数民族的身份认知,但活儿没整好,反倒引发后者怨怼。

1962年,奈温军政府面对武装叛乱,开始推行所谓“四断政策”,强迫缅甸少数民族从山区迁居,以此切断缅甸少数民族武装“食物、资金、情报、兵力”的来源。

1974年,缅甸颁布新宪法,不再承认缅甸少数民族的自决权,导致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反叛越演越烈,到了20世纪80年代,缅甸边境地区呈现出“军阀林立”的局面。

因戡乱无能,缅甸军政府走马车一样地换,到了1988年,军人苏貌登场,宣布接管国家政权。

不同于奈温军政府,苏貌军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怀柔政策,为少数民族武装提供更多经济红利,比如,默许少数民族武装开发矿产,甚至是走私毒品。此外,还赋予少数民族武装领袖“特区主席”的身份,可以享受政府薪金。

自1989年开始,一批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军政府签署了停火协议。

除了怀柔,军政府还搞了一个大动作——变更国家译名。

殖民时期,英国殖民者将缅甸称为“Burma”,缅甸军政府认为这是一个耻辱性的称呼,遂决定将缅甸的英文名变更为“Myanmar”。

更改译名,除了为消除缅甸的殖民印迹,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促进缅甸的民族和解。

缅甸的旧译名“Burma”与“缅族人”的英语表述“the Burmans”过于相似,而缅甸这个国家,除了缅族人,还有其他134个少数民族,缅族人仅占缅甸总人口的68%。由此,以“Burma”作为国家称呼,有强化族群不平等的嫌疑。

缅甸变更国家译名后,新译名很快被联合国、东盟以及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在內的国家所接受,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则坚持使用旧名“Burma”,以此否定缅甸军政府的合法性。

2011年,美国意图重返亚太,想搞好跟缅甸的关系,时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在整个行程中,对缅甸如何称呼成了这个泼辣娘们的大难题,若用旧称“Burma”,显然会激怒缅甸军政府,无法完成勾兑示好的目的,若用“Myanmar”,又违反了民主党白左们最在意的所谓“政治正确”。

于是,在整个行程中,希拉里自作聪明,提到缅甸时,新旧两个称呼都不用,只是称缅甸为“这个国家”,搞得失礼而荒诞。

一年后,奥马巴亲访缅甸,亲了昂山素季一口,最后终于改口,称呼缅甸为“Myanmar”。

言归正传。

虽然军政府使用了怀柔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少数民族武装仍然存在,一旦感到军政府威胁到自身利益,便再次揭竿而起。

“果敢王”彭家声在1989年与缅甸军政府签了停火协议,开始担任“掸邦第一特区”领导人,到了2008年,缅甸军政府试图将彭家声的部队收编,导致彭家声再次被“逼上梁山”,今日彭家声之子彭德仁的武装与军政府爆发冲突,就是这个大背景的延续。

类似这种“停停打打”的戏码已成为缅甸的常态。

经过多年的内乱,缅甸军政府回过味来,缅甸的“病根儿”就在于昂山将军的那一纸协议——《彬龙协议》,这个协议给予了缅甸少数民族过多的自治权利,受到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的推崇,直接威胁到缅甸的民族统一和军政府的权力。

昂山将军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军政府对其只能“腹诽”,这样一来,就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更关键的是,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在西方媒体和舆论的加持下,逐渐成为缅甸的“民主偶像”,也成为缅甸民族统一的不安定因素,这令缅甸政府与其关系紧张,乃至三番五次将其软禁。

在刀枪剑戟的镇压之外,缅甸军政府重新挖掘缅甸的历史文化,力求让悠久的“缅甸文明”成为缅甸民族团结的基础。

正是在这个动机之下,缅甸在变更国家译名后,又搞出了一个大动作——迁都。

2005年11月4日,缅甸当时的首都仰光数百名公务员接到上级通知,用三天时间收拾细软,搬迁到位于仰光以北、曼德勒省的最南端的新首都。军政府严禁公务员辞职,将那些不愿“搬家”的人处以三年监禁。

缅甸新首都被命名为内比都,意为“皇城”。

内比都位于缅甸中部,临近掸邦、克耶邦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方便军政府对它们的控制。

军政府迁都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隔绝反对派。

昂山素季位于仰光大学路54号的居所成了缅甸民众竞相参拜的所谓民主圣地,军政府认为,仰光活跃着大量外国情报人员,而内比都则是一座完全由军政府在短短几年内新建的城市,到仰光需要好几个小时的车程,更有利于军政府政权的安全。

缅甸军政府为了安全,不惜迁都,也要远离大量外国情报人员驻扎的仰光,这就不得不提到在“缅甸内乱”中起到火上浇油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角色——美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驻缅甸大使都拒绝与军政府领导人会面,目的是给外界留下缅甸军政府不合法的印象,在长达30年的岁月中,美国不顾缅甸更改国家译名的事实,坚持以“Burma”称呼缅甸,并发起一轮轮针对缅甸的制裁。

由支持昂山素季的民盟成员组成的“缅甸流亡政府”,其总部就设在美国,这些人长期游说美国政要,影响美国的对缅政策,一位美国的缅甸问题专家称,美国政府的“对缅政策”实际是由昂山素季制定的。

美国志在将缅甸打造成“民主样板间”,2010年,缅甸举行大选,迈出军政府向文官政府的重要一步,可惜,“舶来”的所谓“民主”终究水土不服,2021年2月,在民盟执政5年并再次赢得大选后,缅甸军方又一次接管了权力。

今日缅甸内乱,其根源在于因缅甸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种族现状,以及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民族矛盾没有妥善解决,加之美国等西方势力煽风点火,造成缅甸军阀林立、战火不断的局面,可谓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END

本文作者:哲空空,蓝钻故事创始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言不合就打仗的缅北冲突到底怎么回事?
缅甸的坠落“天使”:昂山素季!
缅甸的英文名,到底是Myanmar还是Burma?
缅甸历史是怎样的?缅甸官方历史书是怎么写的?缅甸的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这些年,缅甸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缅甸军政府为什么在缅甸不能实现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