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交关系是阶层的遮羞布

    温乎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

门阀士族的话题,我写过很多篇。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 依然热播,趁着这个机会,再聊一下门阀士族是怎么消失的。

很多人都说:因为有了科举制啊。

其实不是。

隋唐帝国依然是正儿八经的士族社会,寒门能通过科举制出人头地的,寥寥无几。

即便是漏网之鱼,也会被人看不起。

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早年间考中进士,在唐玄宗时代官至宰相,文坛政界两开花,很成功吧?

可有次唐玄宗和他聊天,就把天聊死了。

圣人和蔼可亲的问:“你什么家庭啊?”

张九龄一下就懵逼了:“臣......臣的祖父是录事参军,父亲是县丞,也算殷实人家。”

“嗨,就是寒门嘛,直说呗。”

然后又聊起亲戚、兄弟、朋友圈......张九龄被问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直到出宫以后都是浑身冷汗,脸色煞白。

为什么?

虽然张九龄出生于中产阶级,但在皇帝和门阀士族眼中,只是寒门,骨子里就看不起他,他自己也感觉自惭形秽。

就算中了进士,也进不了人家的朋友圈。

没错,朋友圈。

维系士族门阀、上流社会和阶层的纽带,就是社交关系。

社交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存亡。

2

隋唐的科举很坑爹。

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

于是,他对大臣们说:

“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

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这和明清的科举有很大不同。

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通过考试来过滤,基本还是在小圈子里玩。

唐朝时,科举的对象扩大到学校、地方,但也留下一个BUG:

不糊名。

我们考试会在卷子上填写考号、名字、班级等等,唐朝人是在卷子上写名字、住址、祖上官职......

这样的话,阅卷老师一看就明白了。

自己人当然录取,不认识......落榜喽。黄巢同学屡试不中一点都不冤,一介私盐贩子,人家才不跟你一起玩。

而为了进入考官的视野,唐朝人就会在考试前去长安活动活动,把自己的诗集和家谱送给考官,求照顾。

要不然“干谒诗”是怎么来的呢?

在这种体制下,科举只是门阀士族的调节器、筛选机,只能起到内部净化的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是基本无缘的。

举个例子吧。

“关陇八柱国”中有一个叫于谨,和李世民、杨广的爷爷都是亲密战友。到了晚唐,他有一个后代叫于琮。

于琮有能力、有志向,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每天都过的很郁闷。

正好,唐宣宗要选女婿,秘书监郑颢就说:“我知道你很棒,但是得先进核心朋友圈啊,对吧。不如当个驸马如何?”

于琮一口答应下来。

于是,郑颢让他去参加科举,然后和考官打招呼:“他以后是驸马,照顾照顾啊,拜托了。”

于琮中进士、娶公主,最后官至大唐宰相。

科举制消灭门阀士族了吗?

没有的事,他们在科举的帮助下,生活更美好了。

3

朝廷用科举来选官,也迫使门阀士族更注重学业,毕竟诗文写的不好,家世再牛逼也没用。

彼时,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长安、洛阳。

离长安、洛阳越近的地方,越能享受到名师、教材、风气的红利,如果出生在福建、辽东、广西之类的地方,读书很吃亏。

长安又是首都,更胜洛阳一筹。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族纷纷离开故地,来到长安定居。一方面积极向权力中心靠拢,一方面谋划子弟的学业前程。

太学、国子监、四门学......等等985、常春藤名校都在长安呢,就算名额有限,能交点朋友也好啊。

比如最有名的“五姓七家。”

赵郡李氏,乍一看还以为是河北人,其实他们从唐朝中期就举家搬到关中了,和河北赵郡没有半点关系。

荥阳郑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的族人,但凡能做到高官的,也基本定居河洛,留在家族故地都是没出息的。

长安和洛阳汇聚了大半士族。

“安史之乱”以后,关东早已进入藩镇割据模式,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和学业前程,更加促使门阀士族向河洛迁徙。

晚唐,关东藩镇已是平民、军人的天下。

4

门阀士族集中在长安有什么好处呢?

他们早已放弃了地方的根基,把身家性命和朝廷捆绑在一起,紧密的结合,让门阀士族和朝廷成为利益共同体。

地方则是平民和军人的乐园。

所以在晚唐藩镇割据的岁月,只有藩镇兵变、平民造反,绝对没有门阀士族推举一个司马懿,出来分一杯羹。

时代不同了。

保护朝廷、保护长安,就是保护自己。

士族的朝廷、平民的藩镇,再加上统领禁军的太监,组成晚唐的铁三角,让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继续生存了150年。

在150年中,门阀士族反而迎来了第二春。赵郡李氏出了17个宰相,荥阳郑氏号称“郑半朝”,清河崔氏有10位宰相......

而在盛唐前,朝堂却没有他们的位置。

既然早已放弃了地方根基,门阀士族维持地位的唯一方式是社交关系,也就是朋友圈。

这是保护伞,也是最后的遮羞布。

《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叫郭利仕什么?

郭叔叔。

多么亲切、多么感人,能叫郭叔叔就是最亲密的人。而右骁卫的军官叫“郭爷爷”都要被骂:“你也配叫郭爷爷?叫郭将军。”

这就是社交关系的力量。

在一个圈子里,大家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就算有困难也不要紧,打个招呼就能中进士,长安依然是我们的天下。

只要社交关系在,他们就不会掉落阶层。

可如果他们的朋友圈不存在了呢?

5

唐朝的长安历经多次屠杀。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着急跑路,只带了和自己亲近的王爷、公主,留在长安的宗室,大多被叛军屠戮。

皇家尚且如此,何况臣子。

无数大臣、豪族都没有逃脱叛军的屠刀,门阀士族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

不过还好,剩下的幸存者依然可以把断裂的朋友圈重新连接,开启晚唐辉煌的大门。

真正的绝杀,来自黄巢之乱。

看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巢复入长安,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大唐宗室只要留在长安,就被杀的一个不留,满朝公卿和门阀士族也被杀的人丁大减。

迎娶广德公主的于琮,就死在此时。

这些事都被韦庄写在《秦妇吟》中:

家家流血如泉涌,处处怨声声动地。

......

华轩绣毂皆消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太惨了。

当维系社交关系的人都大半被杀之后,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乱中,门阀士族的谱牒也丢了。

没有谱牒,活下来的人都成了个体。

比如大家族都人丁旺盛,没有谱牒的话,甚至搞不清楚一个人到底是叔叔还是二大爷,大婶是哪家的,亲戚都有谁?

社交网络,断的一干二净。

从此以后,门阀士族的幸存者再也不能恢复社交网络,重新搭建起自己在长安的平台,只能维持生存。

905年,朱温在白马驿杀死朝臣30余人,并且投入黄河,幸存下来的门阀士族骨干也退出历史舞台。

时代,烟消云散。

6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

表面上看,他们败给了黄巢的屠刀。

实际上呢,他们败给时代的进程。

归根结底,门阀士族在晚唐的社交关系,是寄生于朝廷的躯体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再加上社会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们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样,在乱世中重振家业。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在唐朝立国时,他们的家族决定放弃故地、迁往长安时,就已经决定了。而那个时候,还有别的选择吗?

好像并没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世家大族为何也随唐朝一起走向灭亡?
漫长的黄昏:士族为何残喘到五代才消亡?
传言掠食30万人肉的黄巢大军,为中国拔除掉一颗危害600年的毒瘤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隋朝为什么会突然土崩瓦解,有什么历史必然性
瞧不起皇帝的世家大族,如何在唐朝的风云演变中彻底失去踪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