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airy 2014-08-14 17:03:35
(一直以来对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东方空间很感兴趣,借毕业论文的机会有了一次尝试。文章编辑的时间较短,疏漏浅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在透明性与中国园林之间建立关系过去有诸多尝试,这也算是一种角度吧。)


摘要:
透明性是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浅空间”概念作为转换的重要媒介,将这一理论从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引入现代建筑领域。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的经典画论对园林设计影响重大,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浅空间分析的基础,而基于此分析所归纳出的浅空间塑造手法将使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重构成为可能。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 which has been influential on wester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Colin Rowe in 1964. The concept of “shallow space” plays a key role in transforming this theory from modernism painting to modernism architectu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merged simultaneously, and many theories of the two forms of art had great effects on each other, which resembl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bism painting a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 This similarity provides basis to the analysis of “shallow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 “shallow space”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is poetic traditional space.

关键词:浅空间;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
Keywords: shallow space, transparency,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浅空间”(shallow space)这一概念来自于1964年《Perspecta》杂志第8期所刊载的由柯林·罗 (Colin Rowe,1920-1999)与罗伯特·斯拉茨基 (Robert Slutzky,1929-2005)所写的《透明性1》一文,是透明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提出了两种透明性的概念:物理透明性(literal transparency)指真实存在的物理状态的透明,具有光线穿透的能力从而能够看到界面之后的景象;而现象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则表达了“空间-时间”,“同时性”“渗透”“叠合”“矛盾”等位置的双关性和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本文所涉及的透明性研究一律围绕“现象透明性”展开。

一 透明性与浅空间

“似乎正是在巴黎,立体主义者发现了浅空间,并彻底开发了它。”
19世纪时,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用新的表达体积的方式,打破了古典绘画中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传统。他的画作中表现出一种倾向——传统的构图形式被打破了,画面不是沿画布纵深展开而是平铺,所有的元素都似乎处在一些平行的空间中,画家甚至在刻意地避免画面中可能出现的三维暗示。正因为深空间被压缩为了浅空间,从而带来了新的视觉属性。这种倾向被后来的立体主义者继承,并成为画派中最革命的部分。
为了更彻底地打破焦点透视传统,更充分的表达景深的压缩,立体主义画家们致力于表达多个视点下交错的时空关系——多空间的同时出现,更加压缩了画面的深度,形成了较浅的虚拟空间。空间的压缩推翻了历史悠久的西方古典绘画中的透视法则,同时,多视点的复合使得确定的形体本身及组合被模糊而多义地重新表达。
“当画家力求采用平行透视精准表现置身于抽象的空间中的事物,现象的透明性就有了用武之地。” 柯林·罗这样看待立体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事实上,他们虽然摈弃了透视法则,但并没有放弃画面中空间的表达,立体主义者着重于研究形体的处理,以及怎样在二维的画面上展现三维的立体形态。画面立体感的实现靠的是二维片段的拼接,而不是传统的透视。不仅如此,物体的阴暗、光线的变化、材料的质感都不再是画家着重表达的内容,他们对不同形状和色彩的拼贴产生了兴趣。这些线条和形状大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轮廓,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关系上的变幻莫测,进而成就了对立体主义作品进行多样解读的可能性。
柯林·罗在《透明性》一书中这样评价布拉克的代表作《葡萄牙人》:“高度交织的水平与竖直网格,包含着间隔的直线和突入其中的平面,建立了基本上属于浅景深的空间,观察者必须通过慢慢感受,才能逐步查知空间的深度,进而使主题获得具体形态,并慢慢显现出来。” 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空间是怎样在画布上被压缩,继而在观察者的审视和感受中被还原出来。

葡萄牙人,布拉克,1911


“当我们离开绘画,转而思考建筑学中的透明性时,问题出现了:在绘画中,三维空间只能通过间接地表达来暗示,而在建筑中,它却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事实。……正因如此,现象的透明性却更难实现。”
如果说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深空间和浅空间分别来自于现实的真相和虚拟的画境,那么在建筑领域,虚拟的空间并不存在,浅空间又该如何定义?在《透明性1》一文的开头,柯林·罗首先承认了这种转化的困难所在。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试图找到立体主义绘画近似二维的空间表达在建筑领域的对应,接着他们发现了建筑的正立面视角。“在加歇别墅中,勒·柯布西耶将莱热对画中平面的关注转化为对平行透视的最高度的关注(最佳视角至多略微偏离平行视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柯布西耶成功地将建筑同其赖以存在的三维空间分割开来。” 有趣的是,虽然别墅位于一块十分开敞的场地上,但是路径的方向决定了观者总是面对着建筑的正立面,在建筑的大多数宣传材料中也是一个近似正立面的角度。

加歇别墅,勒·柯布西耶,1927


斯拉茨基强调建筑的正面性,因为只有当类似于正立面的角度看过去的时候,才能出现“明明白白的不明白”——一个浅空间的暗示,与“正面性”同样重要的是“静止性”,因为只有人们在一定地点作静止观赏时,才能形成稳定的空间层次,才能解读出隐喻中的层状空间序列。因此,透明性所暗示出的是一个静止的画面,是视觉感知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过程。正面性和静止性成为了建筑中出现浅空间的前提。

深空间与浅空间示意图


所谓“深”的空间是指:有一个优越的透视出发点,空间通透,如果要加上另外一种秩序,就可以让横向出现一种拉伸的力。如果直接看到深空间,是没有模糊性存在的,一切都是清晰和确定的。
所谓“浅”的空间是指:像那些立体主义画作一样,不提供一个最好的透视点,没有穿透的视线,让观者错位地进入。浅空间近似于一个平面,但不仅如此,它给予了观者暗示。一个事实上非常深远的空间,因为它相对于观者的立面性的位置,也会成为一个浅空间。
从深空间和浅空间的定义本身,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观者与空间的视觉交互关系,而不是实际的物理空间。深空间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而浅空间则是一种隐喻。由于三维空间在建筑中确实存在,在建筑的现象透明性中,浅空间的隐喻最终将会由深空间的现实鉴定真伪。如果二者发生了分歧,那么空间的趣味性就产生了,这也是现象透明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和“混沌”的二元对立的趣味性。

不同维度的深空间与浅空间


在《透明性1》的英文原文中,浅空间与深空间分别写作shallow space和deep space ,而这两个词组在视觉表达领域有一组更为人熟知的译法,即“小景深”和“大景深”,表示二维平面对深度的不同程度的暗示。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物理、视觉表达和现象透明三个领域对深、浅空间的定义和理解,就会发现,这好像是一种维度的游戏。



作为一种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模糊空间,浅空间这一概念成为了转换的媒介,将二维的绘画同三维的建筑空间联系起来。立体主义的绘画表达出了一个超越画布平面的浅空间,而当我们从一个近乎正面的角度去观看建筑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个近乎画布的浅空间,而透明性所讨论的就是这样的浅空间给观者的暗示与多样解读的可能。因此,浅空间可以说是进行透明性分析的一个前提,也是这一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从山水画法到造园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在一个泛空间文化的范畴展开的。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园林的出现和发展都与传统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于山水的爱好催生了对山水之美的各种赞美和再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林别业文化先后出现。山水画与私家园林都关乎“landscape”,因而关系极为密切。山水画很多经典的画论,都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
中国人与西方人观看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西方古典绘画重视写生和描摹,而中国绘画从来就不试图表现真实的世界。因此,西方人发现了焦点透视,来再现真实的自然;相反,中国人几乎完全忽略了透视技法,而是利用多重角度的“看”,来达到某种完整的表达。诺曼·布列逊(Norman Bryson,1949-)将这两种不同的视觉逻辑总结为“注视”(Gaze)和“扫视”(Glance),“扫视性的绘画诉诸观察主体在持续时间性中的视觉;它既不试图排除观看的过程,在本身的技巧上也不掩盖劳动中身体的痕迹。”
由于透视法的缺席,平面性一直是中国绘画的特点。在没有进深方向透视线的前提下,在平面性的画面表达中怎样体现空间的深度,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清代画家华琳所著《南宗抉秘》 一书中,提到山水画布局中“推”的方法。如果景物之间彼此都有间隔,那么就是“以形推,非以神推”,即使间隔很大,也不能推得很远;如果景物之间连成一片,没有间隔,那也不能推得很远,最好的方式应当是“似离而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无遗蕴”的境界。
“推”的方法解决了平面性与深度的矛盾,同时以“扫视逻辑”为基础,路径的存在使得“推”的方向性不断变化,因此就有了多重的遮挡,达到所谓“藏”的境界。
文人们游览名山大川,却从不临摹实景,而是把身体的体验总结为“胸中有丘壑”,继而落于画纸之上。观赏园林同样如此,如果说移步换景是一种身体对空间的体验,那么静态画面则传达了视觉对空间结构的解读。时间空间都在这里静止,所有的景物在观者的意象中归位所形成的“眼中的丘壑”。观者的眼睛像一部摄像机,记录了园林中移动的视点所看到的变换的景色,而静态画面就是其中的关键帧,正是通过这些关键帧,观者对整个园林的布局和结构建立起认识。

联系到前面对透明性理论的研究,可以认为平面和深度分别对应了浅空间中的平行透视和空间层化。



那么,这种平面和深度如果在古典园林空间中重现,是否也具备了浅空间的属性呢?因此,也就有了下面的猜想。






三 两个园林实例

案例1:网师园梯云室庭院

网师园内的梯云室是主人读书的地方,前后都有院子。从建筑前的平台向南望去,可以尽览整个院子的风光。

网师园梯云室庭院浅空间暗示


浅空间暗示:
——建筑前面的平台和扶手,限定出建筑的范围;
——平台前面的左右两组假山,右侧假山与院子的墙紧贴在一起,可以看到墙垣后面的乔木,可以判断墙后是另一个院子;
——院子的两侧各由一座建筑限定,左侧的建筑为一层,右侧的为两层,不确定有没有入口直接通向两座建筑;
——院子的中部也有两组假山,前后位置不能确定,左侧的较小,右侧的叠石非常复杂,从规模和形态判断,内部有可能有蹬道;
——右侧假山后仍能隐约看到树木;
——景面的最远处是廊子,廊子背后是建筑,因此猜测被假山遮挡的部分应当有进入庭院的入口。

网师园梯云室庭院深空间现实


深空间现实:
在观者亲自看过整个院子的景象之后,首先会惊讶于这个院子的长宽比,它远比想象的要长,这正是因为层层空间的渗透压缩了景深的缘故。
右侧的假山之中确实有蹬道,而且一直通向右侧建筑的二层,这也是书房取名为“梯云室”的原因。假山之后有一座亭子,在景面中完全被挡住了,而这个亭子正是我们所猜测的南面建筑进入庭院的入口。
沿着两边的院墙,各种假山与树木交错排列,它们首先遮挡了院子在进深方向的透视线,从而使院子的真实深度被掩藏起来,同时又通过所形成的景观层次,使得院子的感知深度加强。

案例2:留园鹤所附近洞门
留园的鹤所与石林小屋附近汇集了众多小院,内置山石、树木与休憩座椅。鹤所以北有一洞门 ,从中可以看到院中景观。

留园鹤所附近洞门浅空间暗示


浅空间暗示:
——洞门之后的矮墙暗示了走廊的存在;
——矮墙之后是一棵松树,同时一侧还有稍矮的灌木;
——松树之后有假山置石;
——假山之后可以隐约看到有一对柱子出现,暗示着前面院子的结束;
——凉廊之后有体型更加高瘦的假山置石,属于另外一个院子;
——景面最右侧能够看到一扇牖窗,猜测牖窗之后的空间与院子中间的凉廊是连在一起的。

留园鹤所附近洞门深空间现实


深空间现实:
从这个洞门进入向右一拐,就是所看到的院子的入口,进入细看之后就会被这个院子的长宽比震惊,观者所看到的这个似乎很浅的空间事实上有接近15米的进深。
所看到的第一个院子的松树和假山只是这个院子的一角,事实上,院子横向展开了更大的画面,院中还有小路贯通南北,所看到的门洞之后的走廊围绕院子一周。院子之后的凉廊名为“静中观”,呈“L”型连接了揖峰轩与五峰仙馆。“静中观”之后的小院里另有假山置石,所看到的右侧的牖窗正是揖峰轩的侧窗,从中正好可以欣赏这组置石。
这组小院将五峰仙馆和揖峰轩的景观有机组合为一体,同时也将南面的石林小屋景观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空间体验。

在带着本文所提出的问题游览园林时,笔者始终留意在园林的每个停点所看到的画面,判断是否满足浅空间的属性,并在接下来的浏览当中进一步检验自己对于浅空间暗示所作的猜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园林空间布局的精妙常常令笔者惊叹。站定观赏时,每每能感觉到许多空间层次在眼前依次展开,游览时,空间层次进入一种震荡,当再次站定时,空间层次就再次稳定下来。就在这样一动一静的过程中,身体体验所昭示的深空间现实与视觉体验所给出的浅空间暗示交替出现,“在事实与寓意之间,辩证的往返片刻不曾停歇”。





四 生成“浅空间”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结论向“应用”的角度推进,那么从对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古典园林中浅空间塑造的几个步骤:

1. 空间层化
柯林·罗在形容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时用到的“空间切片”(spatial stratification)一词,用来形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是再合适不过了。中国园林致力于追求一个浅空间,通过园林中空间的层化,从而拉近景深。空间层化的方法,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模型来解释。

要素层化模型示意图


我们可以将“层化”简化为:景象要素彼此之间近似平行的排布,其原理与前面讲到山水画里的“推”十分类似。当空间尺度较大、视野开阔时,就将各种园林要素水平向铺展开来,混淆前后层次、形体大小,也辨不清路径(上图左);而当空间的尺度较小,不得不出现成角透视时,就使用掩映限定观者的视线,使观者所得到的画面仍然是一个浅空间(上图中)。前文所述的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这两类模型。冠云峰庭院视野开阔,无遮挡,而鹤所门洞则有遮挡。
当观者的身体体验介入时,空间的层化就会发生多个方向的叠合。比如在园林中常见的围绕水面的核心景观中,可以认为主景观由三个圆心相同的要素构成,即四周的围墙或建筑外墙、步行的小路和位于排布中心的湖。观景的亭榭或平台位于小路上,或者与小路错开。这三个同心圆就可以看成是三个空间层次。(上图右)
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中国古典园林在组成要素上也是模式化的,真正造园的灵魂在于这些有限元素的无限组合。

2. 保证正面
正面性是浅空间和透明性的前提。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路径和视点的布置以及视点和掩映的配合十分重要。路径将观者引至景面前,掩映则让观者看到设计者希望他看到的部分。这一切都务必满足“正面性”的要求。

空间层化的要素类目示意图


3. 串联视点
中国古典园林多结构复杂,有多个结构层级,这些层级不仅与功能相关,同样也组合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园中的路径带领观者在这些不同的结构中游览,景面被串联起来,观者从而获得对整个园林空间结构的感知。这也是中国园林的浅空间与西方现代建筑相比的不同之处,它蕴含着时间要素,是一种四维的空间体验。


四 结语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研究集中于对移动视点和扫视逻辑的关注上,似乎忽略了静止的正面性和平行透视在造园手法中的重要性。本文将透明性理论中的浅空间概念引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分析中,并且与已有的园林理论结合起来,最终发现园林中具备浅空间属性的空间无处不在,事实上,追求平行透视的层化空间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重要结构之一。
这一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浅空间所暗示出的稳定的空间层次使得定性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成为可能,有助于当代的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
其次,透明性理论的普适性使得对建筑空间的研究突破了时代和风格的桎梏,因此,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进行研究后所提炼出的结构原型,将能够被广泛地推广到当代建筑的设计中去。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古典园林复杂细碎以琢磨、过于精神化的当代重构难题。
最后,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在西方的建筑理论体系之上的,因此有助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价值更广泛地传播和获得认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旨在利用透明性中的浅空间概念重新解读中国园林,并不意味着浅空间就能够概括中国园林的一切空间本质,抑或浅空间就是中国园林空间最重要的本质。毕竟,古典园林的空间结构本身的复杂程度,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丰富多样的文人情怀在园中的映射和隐喻,这些都导致了任何试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解释整个园林空间系统的举措都是不明智的和徒劳的。

  
分享到   
推荐 69人
219人 喜欢 喜欢
2014-08-14 17:50:47 airy

从来没有在豆瓣上发过日记,对编辑功能感到无能为力。

2014-08-15 10:15:50 久淦 (渐行渐远渐无书)
从来没有在豆瓣上发过日记,对编辑功能感到无能为力。 airy

来围观朱老师~

2014-08-15 22:30:30 moonjay

很多都是我最近也在研究想说的问题 受教了

2014-08-17 12:15:45 年春风 (我心之外,再無他法)

mark

2014-08-17 22:31:13 阿里路亚小飞侠

表示不明白 先markt吧

2014-09-05 10:26:00 米小姐 (沉默握笔)

研一时上顾大庆老师的课,柯林罗的理论被反复提及,不过当时一直不明所以,作业也做的恍恍惚惚,理论性的东西还是要慢慢消化才是啊。

2014-09-23 08:46:57 moonjay

根据我最近的研究和思考 我觉得这个命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所谓浅空间并不是重要的 而是因为现象的透明性 也就是空间解读的多义性和矛盾性在浅空间下成为可能 但是我私以为 老师的分析中 不同层化空间下的元素和空间解读其实都是非常清晰的 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矛盾和暧昧 也就失去了多义解读的张力

2014-09-23 08:53:58 moonjay

而在现代建筑中 我觉得柯布主要是得益于其结构上的革命 平面和立面都相对自由 这样一来在立面上过去对于结构和内部空间的暗示就失效了 并且立面暗示的空间组织和内部实际空间组织产生分离 这样才产生的空间解读上的矛盾 才产生的现象透明 而这种趣味也正是现代建筑中所特有的 但这些其实在园林中其实并不明显 更多的半遮挡状态下的一种不明朗 和一种让人想一探究竟的引诱 本身并没有给出一种明显的另一种空间组织的逻辑 所以我认为仅仅从浅空间来谈园林的透明性是有些牵强的

2014-09-26 00:52:04 airy
而在现代建筑中 我觉得柯布主要是得益于其结构上的革命 平面和立面都相对自由 这样一来在立面上 ... moonjay

囧,我不是老师……新鲜出炉小硕士一枚,朱老师是个外号而已……>。<你说的这些问题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都考虑过,因此一度写不下去,但是最终还算是自圆其说,说服了自己,分享如下。
首先,我写的是中国园林中的浅空间,而不是中国园林的透明性,因此多义性和矛盾性本来就不是我最想讨论的问题,我写的很清楚,浅空间是透明性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多义性和矛盾性的讨论才能够展开。因此我的分析只到浅空间而已,只到正面视点和空间层化而已。本来我愿意再走一步,去进行透明性的分析,但是想了很久,觉得可能被攻击的点太多所以作罢。退一步讲,你真的觉得园林中的那些画面是不具备多义性的么?不要看深空间草图,盯着照片看,你确定你能读出全部的空间层次?你确定如果非要你描述的话,你不能给出超过一种空间结构的解读?你觉得它只是模糊,没有给出空间逻辑,只是因为这种逻辑远比现代建筑复杂而你又很陌生罢了。
你分析现代建筑中为什么会存在透明性的那段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那不是透明性的来源和本质,它肯定还是来源于视知觉领域的新发现,也就是我想研究的部分,而你说的那些是造成这种视知觉现象背后的建筑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如果像你说的,仅仅把透明性理解为立面对空间结构的多义甚至矛盾的暗示,就窄化了这一概念,有点像霍伊斯理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柯林·罗的本意,柯林·罗的透明性2一文写的就是以圣洛伦佐教堂里面为例分析古典建筑中立面的透明性,这绝不是现代建筑所独有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你对透明性的理解很深刻,但是加了太多的限制,事实上,这一概念的生命力就在于建立在一个小小的(但极其重要的)支点上的极大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它能支撑起几十年(可能更久)的学术研究。还有,我的题目是从透明性入手研究园林的浅空间而不是从浅空间来谈园林的透明性哦~可以说是一个小trick,但是是一个合理的小trick~我不想在答辩的时候被问的哑口无言……>。<

2014-09-27 08:39:33 moonjay
囧,我不是老师……新鲜出炉小硕士一枚,朱老师是个外号而已……>。<你说的这些问题我在写论文的 ... airy

哈哈 因为本人最近在写作相关方面论文 不好意思还有针对你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批判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霍伊斯里窄化而恰恰是在理论研究上有些过度的泛化了 (当然可能也有其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后期补遗中在对设计的指导中恰恰又过度单一化窄化了 大部分仅仅做了些平面城市网格的叠加 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而那片以圣洛伦佐教堂立面分析的文字在我看的几个版本中(中文版 德语版)应该是来自霍的评论而并非是柯林罗的原文本意 英文版中未见包含霍伊斯里的这篇 可能当时的这篇评论就只是霍有德语写的 猜测

2014-09-27 08:54:13 moonjay

关于浅空间的问题我也根据中国的绘画出发做了一定的研究 基本我的观点和很多主流观点并未一致 比如所谓中国的山水画采用了所谓的散点透视一说我觉得就有待商榷 因为其实可以看到中国画中其实最能看出透视关系的是建筑 却恰恰都是采用了一种轴测的画法 德语叫Axonometrie或者Kavalierperspektvie(直译是骑兵透视法)英语是axonometric 是轴测画法的一种 其实也算是广义的透视法中一种 就连被用作典型散点或者叫动点透视的清明上河图你仔细分析其实也只不过全是一个角度的轴测图而已 而山水画中据我分析一个是自然景物本身暗示透视的元素就少 二是因为山水景物一般都距离较远 画面较大 我们照照片的经验都知道 当景物这么远的时候 物体的透视感基本消失了 和轴测的效果差不多了 所以我觉得 说中国画是散点透视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误解(主要源于宗白华)而西方在现代艺术中是真有用到所谓散点透视的 效果和中国画呈现的大相径庭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 哪怕在中国画中其实也并未出现塞尚那份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浅空间 而其实因为透视不明显 中国画反而用三远的画法要提醒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也并没有压缩空间深度的意图 浅空间的呈现不仅仅是隐藏或消弱了透视元素这么简单的事情 其实背后更多的是画面组织结构的一种架构 而这些在中国画中也并不明显或者不是主要表达目的

2014-09-27 09:03:49 moonjay

关于建筑部分 我觉得其实霍给的那种柯布的画和住宅的层析图给了很多人一种误导 互相叠加渗透造成透明性的元素在我理解根本就不是实体元素 而是这些元素限定或暗示存在的空间(水平或垂直的)因为其实水晶一般的空间才是真正具有透明性的元素 而在你在园林转译中其实更多是平面舞台化布景一般的实体元素 陈然其中有按照你理解的对于某些空间的暗示 但是不多 何况对于园林来说最重要的步移景异的过程中 原本三维实体的元素的迅速改变状态可能对于层化空间的效果都会大大消解 如果不要透明性只要浅空间 我更愿意理解成压缩景观元素成为的一副静态浮雕画的图画美感而已 那这样去理解中国园林真个就大大失色了

2014-09-27 13:04:18 airy
关于建筑部分 我觉得其实霍给的那种柯布的画和住宅的层析图给了很多人一种误导 互相叠加渗透造成 ... moonjay

原来你也写这个啊~
柯林·罗的透明性2不在transparency这本书里,也是发表在perspecta杂志上的,网上可以找到,确实在对圣洛伦佐立面进行分析。
我对中国画的研究不多,我的论文里只是强调山水画和园林的同源关系。我可能说的不对哈,但是我觉得轴测画法和散点透视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啊,正是因为散点透视,相当于你在很多个地方取景,最后拼贴为一个画面,这个结果就是轴测啊。不是说能看到空间关系就是透视,透视强调的是一些诸如近大远小,光影等这些视觉原理吧。山水画里所表现出的浅空间肯定与塞尚的不同,但是利用平面(而不是透视和光影)来表现深度这种画法是不能否认的。
针对最后一条回复,我再说明一下,浅空间只是我找到的中国园林中的一种属性而已,远不是全部,就好像用透明性来分析柯萨伏伊是一种方法,但要是说代表了萨伏伊的本质,柯布老人家也不会答应的。所以,我不觉得这样去理解中国园林就大大失色了,我在答辩的时候也说过,就是因为对中国园林各种飘渺的描述性的分析,才使得它的“好”难以在国际化的语境中被理解,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描述性的分析,很难产生意义,我看到你也回复了另外一篇写透明性的文章,我觉得那篇文章就有这个问题。我做这个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就是说把这种飘渺落在实处,把它变成,可理解的和可分析的,另一方面(因为我是专业型硕士,其实这篇文章后面还有一个设计……>.<),就是对园林的当代重构提供一种可能。
总之就是我也试图在中国园林中找到透明性,但是没有把握,但是我觉得到浅空间这个过程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所以就先走到这里,如果你能更近一步,那就再好不过了。期待你的成文!

2014-09-27 16:59:17 moonjay
原来你也写这个啊~柯林·罗的透明性2不在transparency这本书里,也是发表在perspecta杂志上的 ... airy

哈 多谢提醒 原来此文还有2
我觉得其实在西方正统语境下是没有散点透视的说法的 据说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个研究中国绘画的德国人Otto Fischer后被宗白华引用发展 以至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官方通用说法 但着实是很多问题的 因为轴测画法和传统透视(也就是追求人眼看到空间的效果)的本质区别是 轴测图其实是一种平行投影图 类似画法几何的三视图 只是非三个视角都是正投影 因为投影方法不同轴测也分好几类的 所以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上反映物体空间的示意图 在西方比如达芬奇的很多图示中也喜欢使用 更清晰而完整的表现空间结构而不是用传统透视法更接近人眼睛的观看的感受而非现实世界的真实 因为中国画的绘画方式历来不是站在定点去写生什么的 而是根据内心形成的完整感受描绘整体 所以这可能是更偏向用这种轴测画法一个原因 而并不是多个角度的透视 所谓散点透视图的拼贴 因为并无法找到那每一个透视的视点和灭点 也完全看不出拼贴的交接处理 但不是说国人没有意识到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这些朴素的透视现象也都在画作中有表现 但是因为没有几何学的支持 并没有真的发展出透视法来 所谓的推论也其实是在三远画法的一种衍生 所以至于说山水画中有浅空间现象 我仍然持保留态度
恩 你的研究注意到除了传统所说的步移景异的动态观看园林方式外的另一种观看方式 静态观看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出发点 而之前说因为中国画中更注重表达的是充分游历体验了空间的整体感受以加以绘制的话 步移景异的动态游览方法几乎是一个逆过程 本质还是要还原一个人对一个空间的整体感知 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那种注重一种几何上的构图和人视线上的一种透视效果的强调 所以我觉得如果从园林和山水画同源的角度考虑 可能还的确是动态观看的方式更加切合一些
所以总体来说以上是透明性一文给我的更多启示 并不是这个概念如何平移到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这点在我看来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就像你说的 透明性只是一种人为归纳出来的特点 可以方便观者来进行一种分类 而并非设计者原本的出发点(可能有无意识与立体主义共通的一些视看方式与美学观点的契合) 而真正给我启示的是其研究方法 可以更客观的联系起绘画和建筑园林中当时人共通的一种空间理念
最后 感谢你的这篇文章 总体来说是比较靠谱和细致客观的研究 闭气哪位同学的透明性文章的新瓶子装旧酒 论述和观点都很有创见 我的文章已经写完了 不过是德语的 仓促下其实也有很多问题没有阐释清楚 也是在和你们的讨论中才越来越让我把这个问题厘清 十分感谢 期待以后更多的交流!谢谢!

2014-09-28 21:53:04 airy
哈 多谢提醒 原来此文还有2我觉得其实在西方正统语境下是没有散点透视的说法的 据说第一个提出 ... moonjay

你在德国念书?是博士还是硕士呢?
那天看完你的回复有些想说的但一时仓促没有写下来,现在忘记了……><我可能有点主观的把对于园林的游览分解成了动态的游和静态的观。就像我文章里说的,当然动态游的时候,景物的空间结构是处在震荡中的,而他在某一点停下来(不一定是physically停下来,而是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瞬间的成像和留影),空间层次才能达到稳定,而由于路径的多变,方向的多变,空间层次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继而游览者对整个园林的空间结构得到感知。因此我将动态的身体体验对应为深空间(一种实际的探索),而静态的视觉体验对应为浅空间(一种视知觉体验)。从这个角度说,心中的丘壑(山水画)和眼中的园林都可以被归纳为浅空间。
经过这几番讨论,我觉得你具有一个研究者的理性态度,喜欢追究,非常严谨,而我总是冲动于自己的一点小发现,哪怕知道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去自圆其说。种种分歧,大抵归根是以上的原因,真有意思。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意愿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分享一下?^。^

2014-09-29 03:43:37 moonjay

恩 在德国读建筑学的硕士 也是硕士刚刚毕业而已 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太钻牛角尖了吧 没办法 因为我的这篇论文确实有不少程度得到了你这篇的启发并反思追究出来的 大家总是会对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给予更多的支持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你说的静态观的问题的确是以前一直少有的一个思路 也是我没有给予很好思考和阐释的地方 我觉得这里你说的也不无道理 就是空间层次的稳定与空间随时间和行为展开两者间感知的差异
恩 我是想尝试翻译的 但是翻译过来肯定行文就比较挫了 受制于于语言表达 所以我应该会之后把文章重新用母语再写一遍 也会根据和您的探讨更多的丰富一下内容 到时候也还望更多的交流

2015-01-22 20:15:50 Clytze·61 (从心而动)

我是来致谢的,最近也在是在反复阅读《透明性》和看你们的讨论,朱老师的灵气和Moonjay的严谨都给我很多启发,非常感谢!
小小愚见,所谓”浅空间”是ColinRowe在分析完立体主义绘画后,延伸到建筑部分分析的一个词,其实后面的解释是越来越离开了这个限定,而最终落到“不确定性”和“多义解读”。容我大胆地,换句话说,从二维画面到三维空间的分析,“浅空间”之说,ColinRowe自己一边分析就一边否定了。所以,我觉得是不是抛开这个限定,讨论会更清晰?
比如,楼主关注的视知觉,Moonjay点出来的动观与静观,以及西方的现代建筑及现代建筑分析(如ColinRowe)如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的, 结合或者对比,或者互相启发。
不知二位是否还有兴趣:)

再次表示感谢!

2015-03-14 17:33:16 上山打老虎

很有意思的分析,但是读完后感觉有些疑惑,园林多为主人即兴的有感而作,情怀要素浓厚,而你所提及的正面性等更多是严谨的设计逻辑,这样的理解与园林本身的形成相驳。定性分析园林的意义是什么,设计中的感性化我觉得还是很突出的,尤其在古典园林中,而我们现今的分析总是显得过于理性,建筑中也是,仿佛感性要素等于没有逻辑。不断分析园林中的各种要素与手法,然后转译成为“新中式”,而情怀早已荡然无存。

2015-03-17 01:31:09 Clytze·61 (从心而动)
很有意思的分析,但是读完后感觉有些疑惑,园林多为主人即兴的有感而作,情怀要素浓厚,而你所提 ... 上山打老虎

这个问题是常常争论的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要素“和”手法“是为”情怀“服务的,毕竟”情怀“不是凭空生成的。所以不存在分析了”要素“与”手法“”情怀“荡然无存之说,要是真的没有了,那也不是因为”分析“造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
LAC的书屋 | <透明性>:探寻与现代建筑原则相匹配的可靠设计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新中式园林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方小院,四水归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