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的潜能-气节与武士
         包括佛教显教、藏密、道教、道教的小兄弟禅宗大家修来修去,无外乎是发掘人类精神能力的潜能。这个潜能有的时候称之神通,或超能力。

   不惧生死”,一般是具有高深修行者的共同表现。在禅宗,临济禅在日本,训练出了一帮特殊的阶层,一些特殊的人,就是武士,这些人看来就是不惧生死,特别能战斗。在日本,现在也找不到武士了,也许在一些剑道、合气道的家族中还有少量这种人。

   临济武士,曹洞农夫”,也只有临济禅刚猛的禅风才能训练出不惧生死的一群人。早在南宋时期临济禅祖师法演禅师就有定义,“如何是临济下事?“  五租演:”五逆闻雷”,毛主席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就从这里出来的。

一、庄子的纪省子斗鸡-呆若木鸡

    庄子在《达生》里写到斗鸡的故事。
    纪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焦急地问:"鸡驯养好了吗?可以斗了吗?"


   纪子说:"回禀大王,还不行呢,那只鸡还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子说:"还是不行,那只鸡还不够安静,它一听见响声就叫,一看见影子就跳,很容易躁动。"

   又等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子回答说:"那只鸡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还不够冷静。"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子说:"这下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故意挑衅它,在它跟前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大王你看,这只鸡简直就像木鸡(呆若木鸡),现在别的鸡没有敢和它对战的,一看到它就掉头而逃了。"
 
  原本这只鸡总以为自己很强,看到鸡就想斗,看到影子就叫,越没水平的人越虚张声势。后来,这只鸡不再浮躁了,它便有了霸气。霸气是它后天所得的吗?非也!霸气是它的真实水平。(古龙笔下的西门吹雪的水平)

二、内证-无念即永生

    庄子写的肯定不只是斗鸡,他是写人如何去掉“戒除浮躁和傲气”,心魔,就说心理负担,达到一种不惧生死,发挥自己最大精神潜能的训练过程

    从庄子的时代到,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期间,向秀、郭象就开始 解庄 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一部解庄的书就是郭象的。魏晋时期对《庄子》的解停留在表面上,就是文字上加了一点玄学的东西在其中。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达到不惧生死的精神状态,庄子自己也没有讲清楚! 

    而在现实中,你在魏晋南北朝名士中,也几乎找不到“不惧生死”的人,被司马昭杀的嵇康勉强算半个。

    但是,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在宣传上是号称能解决生死问题的,修行高深的人是不惧生死的。下面我们看看梁武帝的实践。梁武帝以“佛”立国,修建了上万寺庙,全国十几万修行者。
 
    一天,奉梁武帝的命令,考验哪个和尚有道?把有道的和尚请到中央开会,进朝廷之门。 朝廷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大有要把和尚枪决的态势。和尚一看开会场是此等架式,皇帝要杀出家人的样子,全都跑掉了。只有一位和尚毫无惊骇,堂而皇之地进去了。
     梁武帝最后见到这位和尚,问他怎么不怕死?
     和尚答复:“怕是什么东西?”


     我初生童之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当妈妈生下我的那个时候我早就死了。现在我每一秒钟都在死,看到我还在,这个在是第二、第三、第四个,而第二、第三、第四、以下也了不可得。(《南怀瑾宗镜录》)。

    这个“刹那刹那念念已死”,就是“无念”的状态。佛教里有一句话:“无念即永生”。

    你不要说不怕生死。有些人是不在乎生死,土匪在枪决前还后胸脯说,不要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是真实的精神状态谁能内证?一般都是逞一时口快。这个内在与外在的,所有的知觉与感觉,内在与外在同时并俱存在的,那一个了解之间叫一念,无念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全超越了


三、烈火中永生

   霍山(霍山景通)是仰山的弟子。他开悟后住在霍山——这是他名字的来源。当他将要圆寂的时候,他在森林深处捡了一堆柴。中午的时候,他没有进食,走向那堆柴,点燃了它,然后登上了顶端。霍山把笠帽置于项后,成了个圆光的样子。他手里杵著杖,好像杵著一根降魔杵,就这样直立著葬身于火焰之中。

  站立著,死于火焰之中。这一定是一个很特殊的场景:当火熄灭的时候,他仍然站立著——完全烧焦,死了,但仍直直地拄著那根杖。

  那根杖曾经点化过许多探寻者。(《五灯会元》第九卷)


  
   一个人只有知道了生命,才能知道死亡;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未知生,焉知死。如果错过了生命和死亡,以及这两者整个的美,那就是错过了存在的真正意义

    霍山禅师引起了轰动。禅宗所展现的内证境界,就不是魏晋时期“思辨”的境界了,佛教认为思辨是第六识上的事,禅宗讲的是内证的事,内证就不是第六识方面的事,所展现的是更高的境界,有这种境界再返过来看《庄子》,啊!《庄子》了不得,原来《庄子》早就有这样的东西了

   这一段是禅僧和武士们必须加以膜拜的对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人亲眼目睹的活人火葬的记录。霍山禅师“丝毫没有对生的执念,也没有丝毫对死的恐惧。”!

四、不带怒气地去战斗

    武士只是没有恐惧,每当有一种没有恐惧的存在时,另一方不得不逃跑。庄子的纪省子斗鸡这种训练与禅宗的战士、日本武士一样——这是一样的。武士必须战斗但不带怒气。这看起来很难,因为一般人就连爱都带著怒气,但武士必须不带怒气地作战。

    武士必须进入很深的禅定。禅定是最基础的训练,而剑道或者武术类的刀法仅仅是动作瑜伽。据说一个合格的武士需要禅定达到至少48个小时不动(柳田圣山)。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水平。武士念的四句偈就是金刚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几句话(),不光是理论的总结,实际上是修行的三摩地,是一个境界,一个功夫。那么,怎么做到呢?由打坐开始,然后平常都处在那种状态中。打坐时有这么个境界,下座,还有老婆孩子,还要做事,还要像在坐中一样,如梦如幻。这是密宗的大法,叫“梦幻观”。真正的武士应可以到这个程度。真正做到了,身体若有若无,好像梦中的境界一样,其实也没有梦。假使有那么一点点念头动,也好像梦一样,随时空得掉。随时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在日本僧人天岸慧广(1273-1335)的《佛光国师语录》(又见于细川景一的《白马入芦花——通过禅语悟人生》)中记录,有一个和尚在脖子上架着大刀的时候留言:“电光影里斩春风”。后人评之,潇洒。这个和尚就是无学祖元。当蒙古兵锋进逼温州指向能仁寺的时候,无学祖元就在寺中,众僧逃离,只有无学祖元禅师端坐禅堂,禅定三昧,泰然若无。蒙古兵挥刀架在禅师的脖子上,喝令降服,禅师坦然诵偈:

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
电光影里斩春风


     诗解:天地间虽然没有一枝竹子站立的地方,可是我也早已经把人世看空;收起你的宝剑,放下你的威风?! 不管你有多么快捷的刀法,砍下的不过是一缕春风。据说,杀手为禅师的气势所震撼,狼狈而去,否则我们就看不到下文了。

     宋亡后,无学祖元禅师东渡日本,以“无我”的精神鼓励了镰仓执政北条时宗和日本将士,在抗元中取得文永、弘安两次战役的胜利,决定了日本与中国不同的命运。

     无学祖元禅师应该是武士道的创始人,正是他的"一切看空"的禅思清除了武士们最后的恐惧。武士道虽然是武士与禅学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武士精神的升华。武士道的内核在禅,在临济禅,在无学祖元的禅。

五、生死与禅悟都是“红炉一点雪

    武士与禅宗的交汇点则是镰仓的圆觉寺,在这里,临济禅宗与刚刚从抗元大战中幸存的武士们有一个联欢,死去的烈士们的灵魂呼唤出人们高尚的情怀,武士所应该遵行的道德和规则在自然而然中发酵生成。一切都是一个野蛮文化高压之下的产物。无学祖元禅师在大陆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和悲剧,直至他吟出“电光影里斩春风”;无学祖元禅师在日本的命运则充满了奋发与飞扬,他成功地塑就了日本文化中的刚性。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大慧宗杲禅师的诗句。诗名《赠别》。

    清凉智慧就如热烘烘的火炉上的一点白雪,在怨憎会、爱别离的热恼世界中,显得那么微弱,那么单薄!可是,那些痴心的人,那些有佛祖之心的人,还是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把自己体悟到的一点智慧,分享给有情人间,成为照破无明黑夜,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盏光明灯。

   “红炉一点雪”是(武士)禅对死的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之战是很有名的。以川中岛为中心双方展开了多次战斗,但从永禄4年(1561年)9月10日早上开始的战斗是真正的压轴之战。

   信玄悠然地坐在马扎上思考着作战方案。



    谦信想要一决雌雄,顶着晨雾单骑奔袭信玄的阵地。突如其来地突破了阵脚现身的谦信直奔信玄,大喊一声“汝想奈何,看刀说话!”便挥刀砍去。

    信玄毫不慌张,泰然自若地应了一句“红炉一点雪”,用手中铁扇架住了谦信的刀。

    信玄想用“红炉一点雪”来说什么呢?

    信玄曾在甲州盐山惠林寺跟随快川禅师修行。谦信也对毗沙门信仰深笃,曾从越后高田林泉寺的益翁宗谦禅师参禅,并对禅有很深的造诣。这两位豪杰,以“死”相赌的问答,岂不大有参悟的价值吗?

  汝想奈何,看刀说话!”是说“若被我一刀两断,你将如何?”,他问的是“你将如何来挡住‘死’?”

   对此,信玄回答“红炉一点雪”。烧得通红的炭火上不知自何处飘落了一片雪花,雪花在瞬间即消失得无影无迹。

   在迎面砍来的刀锋之下无生亦无死。即丝毫没有对生的执念,也没有丝毫对死的恐惧。生也好,死也罢,只是无心地举起铁扇招架而已



六、日本剑道修行与精神

   日本剑道居合术(日本剑道一流派)创始人井伊直弼拜会仙英和尚。

 大彻大悟之人本已超脱于生死之外,他们为何可以得到不执著于生死的生命呢?”面对仙英和尚的提问,井伊直弼即刻回答:
 海底无渊无浅滩,水之源流常不断”。和尚闻之,点头称赞,和之一偈:

无根水上活飞龙, 排云开雾出九重
威气自然无畏处, 灵幽未窥亦无穷


   和尚赞叹井伊直弼,把他比喻为活飞龙。

    剑道的修行原则:明镜止水

    剑术高明的剑侠宫本武藏,晚年已达到神武不杀的心境,身边从不佩剑。某个仲夏的夜晓,官本手摇团扇,落坐在凉席上,出神地凝望着美丽的星空。有个弟子看到老师入神的.虔诚的、不存一丝杂念的神情,意欲试一下师父,就悄悄挨近官本,说时迟,那时快,飞刀直奔官本刺去。宫本随即起身避开,同时把凉席掀翻了,弟子立足不稳,从台上滚了下去。有人曾评议道:

   人要是达到这等极境,就能物来顺应,万事俱无碍了。只要心若明镜止水般清明澄透,无论遭遇到什么事,胸中都会自然应生出应对的办法。




    一个标准的武士可以瞬间对付8-10个人的围攻,可见其战斗力之可怕之处。武士是稀缺的,他必须有师父,也只有师父,才能将他带入那种“无念”的状态,训练也是极为艰苦,因此,在枪炮出现以后,武士就很快地消亡了,因为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

   其实,一切的武术招数都是纯熟的结果,但是不带任何情绪的作战或交战,可以使得一个人发挥出“超人”的战斗力。

七、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武士,作为藩主们的武装组织产生,对藩主慷慨赴死,作为武士,一方面必须有良好的修养,禅宗是他们修身之道。一方面又培养着对死亡冷漠态度。在武士身上就能看见菊花与刀的性格。正如日本古典作品中常描述的:“勇敢高贵的武士,一边吟颂高雅的和歌,一边将对方将领的头颅砍下。”体现着一种残忍的美。

     黄龙悟新和尚(临济宗)(1043~1114)在咏颂此则的歌偈中,有这样两句;“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实际上这两句诗是诗人杜荀鹤所写的《悟空上上寺院夏日题诗》中的后两句,起承两句为“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蔽房”。


    意为在大热天里,悟空上人关着门,身上披一件破僧衣,屋外也未植种松竹,房檐无萌。就是这样的地方也同样是修禅的好所在。自然有寒暑变异.无可回避;人生有有晴圆缺.不可抗逆。真正的禅师的态度是不抗逆,也不屈服,不靠回避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深入渗透到问题里面,随遇而安.调和好自已的精神,自我心静,也就不难想象寒暑皆无的高层次境界了。
 
    织田信长消灭了敌手武田信玄的军队后,因敬慕武田信玄亲自迎进惠林寺并尊为师尊的快川国师的品德,动大礼迎邀国师出山,可快川却丝毫不予理睬,这大大刺激了这位胜利者的自尊。当他得悉惠林寺曾匿护过武田的家将,并掩护他出逃了的消息后,织田信长勃然大怒,命令士兵纵火焚烧了惠林寺。快川国师在寺院楼阁上口述了“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的诗句,便投身火海,火化入定了。

   实际上在日本禅师已经深深地卷入日本战国时代武士之间的内战了。



八、阿汤哥的《最后的武士》

    汤姆克鲁斯的《最后的武士》,就是写明治维新后期最后一批传统的日本武士。电影里阿汤哥扮演的上尉纳森·阿尔格兰爱上了武士胜元的妹妹多丽子,胜元的妹妹,爱上杀死自己前夫的外国人,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在传统上武士是有妻子的,但是是"节欲"的,所以,在明治时代,武士的妻子偷情就变成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偷情风险也很高。

    武士是和领主一起时要与艺妓打交道的,那是真正的社交活动,也是训练的一部分。

   菊花与刀”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菊花是指优雅漂亮的日本“艺妓”。男人冒个险,爱上一个漂亮的女人。将会有很大的兴奋和狂喜,但是你也将会有麻烦,天堂和地狱是一起来的。你将会有少数几个天堂的片刻,但它们是值得的,尽管会有地狱随之而来,那也是值得的。它将会给你一个人生的教训.一个人就是要经历过这些事才会精神上有大的境界成长

     如果没有女人,就不会有武士。“艺妓”的功能就是要使男人成为武士----逼他们发疯-----所以迟早他们必须开始静心,迟早他们会想要单独。他们已经走进穷途末路!他们的梦破碎了,他们从幻象中醒悟过来,那是“艺妓”所做出来的伟大工作,全部都应该归功于那些漂亮的“艺妓。这个训练套路如同西藏密宗观想“杀气腾腾的愤怒本尊”应该是一个道理。当一个人被训练成“杀人工具”,需要他“不带任何情绪地”战斗。带情绪地战斗,那是流氓、暴徒、黑社会小混混,法西斯分子,那不是真正的武士

     你看那些日本武士凶狠而清澈、锋利、又有孩子气的眉眼啊。其他亚洲人,似不曾见。那就是武士需要“眼神”,那是需要一套悠久,可传承的传统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 


 
   无论禅僧还是武士,一定要能“安贫乐道”。贪图财利是违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身为武士,宁可饿死,不可丧失气节与尊严。武士们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鹰那怕饿死了,也不会以谷粒为食。”。无意获取死后的永恒涅槃,他们坚信:当下一瞬,就可能包含着永恒,也可实现永恒。这才是真正的传统!

    记住阿汤哥的台词:“每个生命都会凋零,就象红炉里一片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牧溪的禅画与日本文化(上)
从茶汤到茶道,日本茶道经历了怎样的进化?
短短小故事,读了两分钟,哭了三次!
法藏的生平
231.圆通道旻禅师悟道因缘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冯学成(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