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震云那些事儿:高考状元·演员·天使

稗官野史,小说家言。作家在编排别人故事的同时,也被别人编排着。文学圈里关于刘震云的段子不少,但其中也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这里讲的几个大都出自当事人之口,查之有据,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当然,诸位也大可不必过分认真。

 

成名之前:曾是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虽然刘震云以河南作家自居,但他在河南呆的时间实际上并不长。1973年,刘震云15岁那年就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时候农村孩子没什么出路,在家饭都不吃不饱。当兵是个好差使,复员后有机会当上村干部,找媳妇不成问题。如果提了干,留在部队,那就一辈子吃穿不愁了。当兵后的刘震云第一次见到了火车,欢送新兵入伍的盛大场面更让他心潮澎湃。排长是老兵,问刘震云想家吗,他心想有白馍吃还想什么家啊。

 

刘震云坐着闷罐车来到了甘肃的一个大戈壁滩上,在那里他遇到一位对他走上写作道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战友,“你写东西吧,人聪明,而且你表述事情的能力很强,能把事情说清楚,字也写得好。”刘震云觉得这位战友特别有远见,所以也特别信服他,于是就开始写东西了。一直到北大读书期间,刘震云没少写东西,就连给校刊《未名湖》投的稿,也鲜有刊登的机会。直到大学毕业后,刘震云才正式发表作品。

 

刘震云在部队一呆就是五年,1978年他离开了部队。1987年他在《塔铺》里写道:“用爹的话讲,在外四年,白混了:既没入党,也没提干,除了腮帮上钻出些密麻的胡子,和走时没啥两样。”这里面有多少刘震云自传的成分,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978年刘震云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省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弟弟也被重庆一所大学录取。虽然30多年过去了,父亲坐在村头显摆的一幕,至今仍让刘震云记忆犹新。

 

“触电”之后:拍电影只是凑热闹

 

虽然已经红了20多年,但不管是评论界还是读者,骂刘震云的人都不多,做到这一点其实相当不易。但自从《手机》火了之后,无论面对媒体还是读者,刘震云都会遇到这样的质疑:是你成就了影视还是影视成就了你?你“触电”就“触电”呗,为啥还要去演那些“不着调”的角色?

 

在《甲方乙方》中,刘震云扮演了一个失意青年;在《我叫刘跃进》中,他扮演了只露了一面的打哈欠的人。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刘震云却说“学到了很多书外的东西”,“朋友拍电影的时候,我去现场凑热闹,看一看,我也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拍着拍着少了个群众演员,朋友说你来吧,我说那就来吧,就一个晚上。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电影对话的趣味,这种形式放在小说里,更有趣味性。另一个收获是接触到了不同的人,比如导演、演员、摄影师、搬道具的小伙子,这些人过去我没见过。由于行业的不同,他们说话的习惯和做事的方式不同。这对我有两个好处,一是对生活面了解得更宽了,二是发现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至于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刘震云就看得更淡了,“如果说得着的朋友,就是想把一个小说改成一个电影,5秒钟打一个电话,说行吗?想改成电影,我说行,事情已经结束了。我都没当回事。”虽然对中国电影整体评价不高,但刘震云并不想当导演,写小说随便写多长都可以,拍电影却只能拍一两个小时,这让他比较恼火,觉得不过瘾。“小说跟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电影就是一盆菜,色香味俱全就行了,小说是下锅的声音和跳动的火苗,所以小说非常犹豫,电影非常坚决。想看热闹就去看电影,两个朋友深入谈心的话在夜里,在灯下,应该看小说。”

 

关于冯小刚:他比我更像知识分子

 

冯小刚说过,自己能有今天,是因为“上帝他老人家派来了一位又一位使者”。在这些“使者”中,刘震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想当年,冯小刚与王朔创办好梦公司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刘震云编剧的《一地鸡毛》。拍完之后,冯小刚明白了“新现实主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不露声色,于无形之中势不可挡。后来,他们又合作了《手机》,同样风靡一时。

 

刘震云也直言不讳地说冯小刚是自己“特好的朋友”,“他对我很善意,在交往过程中像兄长一样。”他认为冯导的电影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除了有幽默这个别人不具备的才能之外,他还特别多愁善感,“有时无语对坐,不觉间已泪垂面颊,一问,只是想起了点什么。”同时他也感叹冯导这些年变化很大,“拍《一地鸡毛》时他比较时尚,有点像现在的80后,裤子上拉了很多口袋,大夏天还带一顶有五角星的帽子”。后来冯小刚开始西装革履,有时脖子上还要围条围巾,有了老派知识分子的派头。拍《手机》时刘震云和冯小刚一起在北京郊区住了一个月,当时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晚上二人到河边散步,看到树上刚刚长出的嫩芽,冯小刚不禁诗兴大发:“又是一年春来到,杨花漫天飘。”这句话后来也被用在了《手机》里,“所以我说,他比我更像知识分子了。”

 

拍电影《非诚勿扰》的同时,冯小刚又鼓捣出一部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在刘震云眼里“靠谱”吗?“冯导的小说肯定没我写的好,因为他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他是一个好导演。他自己也说,没人像要求刘震云那样要求他。冯导是编剧出身,他的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以前他写过一本书叫《我把青春献给你》,那本书的文字写得挺漂亮的,感情也很真挚,比《非诚勿扰》好。”

 

关于王朔:《我的千岁寒》是半部好书

 

在王朔面前,刘震云经常自称“学生小刘”,甚至恭维对方“上帝握着王朔的手在写作”。江湖中关于他们的段子很多,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多年之前,二人在颐和园第一次见面,刘震云带来了《一地鸡毛》的剧本。看完剧本后王朔对冯小刚说:“刘震云是当代小说家里,对我真正能够构成威胁的一位。”时隔多年,刘震云听了别人的转述后说,“如果王朔真这么说过,我愿意说,在用汉语写作的人当中,对我构成最大威胁的人是王朔。”从中不难看出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然而2005年合作完电视剧《动什么,别动感情》后,他们却分道扬镳了。后来王朔重出江湖,四处开骂,刘震云、冯小刚都未能幸免。再后来王朔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当年老刘刚到北京受了别人的气,唯一信任了我,对我好,可我却‘犯小人’了,辜负了他。老刘,我在这里给您道歉了,等会儿我给你发短信,您可一定要回啊。”

 

老刘有没有回短信我们不知道,但刘震云说《我的千岁寒》出版时,他是自掏腰包在街上买的,“老王又托人送我一本。”刘震云说,“这本书的自白、序言没写到位,想跟正文连上,没连上,皮连肉不连。正文有七万多字,后一半像电影剧本,就不说了。前面三万多字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一个正在觉悟的人上路的过程,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非常不同,让人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的感觉。文字特别干净,有韵味。随着时间的打磨,这部分文字会发出特别耀眼的光彩。我觉得这是本好书,我很喜欢。”

 

对于二人之间那段不愉快,刘震云笑言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昨天晚上我还和冯导演、王朔一起喝酒,他俩都喝大了,我没有。我和王朔之间没有大的分歧,说有分歧也是玩笑。他想吃酸菜粉丝,我非吃粉丝酸菜,不算大毛病。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态度、胸襟、气度,我们俩还是比较接近的,是好朋友。昨天坐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感觉挺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屌丝冯小刚的逆袭
冯小刚
刘震云和王朔斗口
作家刘震云: 如何与冯小刚合作写剧本
冯小刚吹捧“京圈大佬”成名史
《一九四二》刘震云专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