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训蒙绝句注(三)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难言
难言非谓不容言,欲状其中体段难

须是养成天地塞,却将刚大而观。

【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集注》曰:“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假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

勿忘勿助长
忘则无功助则私,不忘不助正斯时

是中体段须当察,便见鸢飞鱼跃机。

【注释】

    《集注》曰:“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其或未充,则但当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

仰思(一)
公德明光万世师,从容酬酢更何疑

当年不合知何事,清夜端居独仰思。

【注释】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集注》:“时异势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又曰:“此承上章言舜,因历叙群圣以继之;而各举其一事,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

仰思(二)
圣贤事业理难同,僭作新题欲自攻

王事兼施吾岂敢,容思勉议成功。

【注释】

    《语类》卷五七:“读此一篇,使人心惕然而常存也!”

(古)[故]者以利为本
论性无非日用间,何须虚诞与深艰

昭昭万皆其,不待追求便自然只是工夫欲顺难

【注释】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集注》:“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谓天下之故者也。利,犹顺也,语其自然之势也。言事物之理,虽若无形而难知;然其发见之已然,则必有迹而易见。故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犹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也。然其所谓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若人之为恶、水之在山,则非自然之故矣。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语类》卷五七:“故是本然底,利是他自然底。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固是他本然之性如此。然水自然润下,火自然炎上,便是利。到智者行其所无事,方是人之得自然底,从而顺他。”“性最难名状。天下之言性者,止说得故而已矣。字外,难为别下字。如故,有所以然之意。利,顺也;顺其所以然,则不失其本性矣。水性就下,顺而导之,水之性也。搏而跃之,固可使之在山矣,然非水之本性。”

刍豢悦口
食中有味知斯悦,只是能加咀嚼功

行处心安思处得,余甘常溢齿牙中。

【注释】

    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集注》:“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孟子言人心无不悦理义者,但圣人则先知先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也。

牛山
此心此理自天根,不待栽培触处生

只要关防人欲伐,更须着着察滋萌。

【注释】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集注》:“言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良心犹必有发见者。但其发见至微,而旦昼所为之不善,又已随而梏亡之,如山木既伐,犹有萌櫱,而牛羊又牧之也。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寖薄,而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与人远矣。

夜气
理则无形气是乘,气随夜息理斯存。

息时所感尤当验,昼不能清夜亦昏。

【注释】

    《集注》曰:“愚闻之师曰:人,理义之心未尝无,惟持守之即在。若于旦之间不至梏亡,则夜气愈清。夜气清,则平旦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见也。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宜熟玩而深省之也。

莫知其乡(一)
此心活动原无定,或出他乡入此乡

猛省不知谁是主,只因操舍有存亡。

【注释】

    《集注》曰:心之神明不测,得失之易,而保守之难,不可顷刻失而养。学者当无时而不用其力,使心清定,常如平旦之时,则此心长存,无而非仁义也。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耳。操之之道,敬以直内而已。’”

莫知其乡(二)
存以公兮亡以私,存亡倏忽动时机

莫教事过方才省,辨析(二字一作“须严”)念虑微。

【注释】

赵歧注:“孔子曰:持之则存,纵之则亡,莫知其乡。’‘犹里,以喻居也。独心为若是也。”盖求则得,舍则亡,故下文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求放心
不察予心重似鸡,更兼放处只缘私

才知用理维持定“际”),正如有本出无稽

【注释】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语类》卷五九:“收放心,只是收物欲之心。如理义之心,即良心,切不须收。须就这上看教熟,见得天理人欲分明。”“大抵人心流滥四极,何有定止。一日十二时中有几时在躯壳内?与其四散闲走,无所归著,何不收拾令在腔子中。且今纵其营营思虑,假饶求有所得,譬如无家之商,四方营求,得钱虽多,若无处安顿,亦是徒费心力耳。不待追求便在兹”。

心之官则思
一身胡属此心微,只谓能思择所为

底事虚灵暗塞,独于欲用其思。

【注释】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集注》引范浚心箴曰: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眇然有身。是身之微,大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闲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语类》卷五九:“耳目亦物也,不能思而交於外物,只管引将去。心之官,固是主於思,然须是思方得。若不思,却倒把不是做是,是底却做不是。心虽主於思,又须著思,方得其所思。若不思,则邪思杂虑便顺他做去,却害事。”

动心忍性(一)
困穷拂乱虽天意,如舜何须增不能

上智明事之理,也须到底事中行。

【注释】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集注》:“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坚忍其性也。然所谓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语类》卷五九:“‘动心忍性者,动其仁义礼智之心,忍其声色臭味之性。

动心忍性(二)
不当拂处常逢拂,不空时亦至空

处顺不如常处逆,动心忍性始成功。

【注释】

    逆是世间常态,善处逆境,方许处顺境。处逆之法,自是动心忍性。

存心
工夫但欲存心尔,底事存心条绪多

直使圣贤更剖析,只缘私欲费推(一作“消”)磨。

【注释】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养性
性初不假增加力,养字非别用功

只要关防并省察,莫教私欲害其中。

【注释】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集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语类》卷六十:“尽心,谓事物之理皆知之而无不尽;知性,谓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循其理;知天,则知此理之自然。

事天 
皇天命理以为人,理有存亡系我心

存养尚还天所付(一作“赋”),终身履薄以临

【注释】

     “事天”见上。《集注》:“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

    《诗·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所谓恐惧戒慎之意也。

万物皆备
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

故虽万物我皆具,只为中心太极(一作“存”)

【注释】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集注》:“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良知
孩提自良知发,此心蒙尚未开

壮蒙开超物欲,良心反丧亦哀哉!

【注释】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集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又曰:“亲亲敬长,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所以为仁义也。

观澜
眇焉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此处看(三字一作“具此中”)

向狂澜观至理,只是工夫欲顺难正如有本出无穷

【注释】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大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集注》:“观水之澜,则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

不能使人巧
学求入处师授,此外难为尽靠师

但向行时无处,进前曲折自能知。

【注释】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集注》引尹氏曰: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庄周所论斲轮之意盖如此。

山径之蹊
苟能用力可充微,一或昏忘功便亏

老矣方知深自,几番茅塞径之蹊。

【注释】

    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集注》:“言理义之心,不可少有断也。

大而化之
从心所欲皆天理,具体如颜化未能

所谓不思并不勉,舜由仁义即非行。

【注释】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集注》:“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子曰: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

《论语·学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集注》:“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公孙丑上》:“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集注》:“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颜子三月不违仁,故有不恒处。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集注》:“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

闻知
见固能知闻亦知,虽闻如与见同时

只缘一本无二,千圣已亡心在兹。

【注释】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大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集注》引尹氏曰:知,谓知其道也。”又曰:“此言虽若不敢自谓已得其传,而忧后世遂失其传,然乃所以自见其有不得辞者,而又以见夫天理民彝不可泯灭,百世之下,必将有神会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语类》卷六十:“蒋端夫问:闻知、见知,所知者何事?曰:只是这道理,物物各具一理。又问:此道理如何求?谓见之於心,或求之於事物?曰:不知所求者何物。若不以心,於何求之?求之於事物,亦是以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四书大全说 孟子 离娄上篇 离娄下篇
读四书大全说 | 读四书大全说 11 | 王夫之著 |
陈徽 | 孟子“义袭”说辨正
孟子学记: 告子上08夜气章
孟子之气论——兼及心、性、气三者的关系
船山经义(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