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皇帝不好当,祖孙三代皆禅位

{导读:禅让分为外禅和内禅,外禅是指传位给外姓人,内禅是指传位给自家人。}

幼主登基和老君在位,向来是封建王朝的两个危险期。

幼主登基

幼主登基容易造成权臣横行,例如鳌拜之于康熙,多尔衮之于顺治;老君在位,再英明的君主上了年纪之后都难免昏庸,例如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要是再有夺嫡之事,就更会引得朝堂动荡,天下不安,例如康熙朝的九子夺嫡。

这两种状况其实可以避免一部分。什么时候登基,不是皇帝们可以控制的,但他们至少可以控制什么时候退位。感觉到体力、智力下降时传位于下一代,既可以减少自己犯错误的可能性,也能对继承人有一些扶持作用,两全其美。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会这么去做的皇帝少之又少。掌握天下之权越久,权力欲望也就越重。所以很多时候,皇帝是个终身制的职位,老皇帝们都快神智不清了,也要牢牢抓着权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肯让出龙椅。

和他们比起来,南宋皇帝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了。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祖孙三代连续内禅。

他们真这么高风亮节不恋权位吗?未必。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下面为大家分析。

【总体原因:环绕的强敌以及宋朝皇帝的仁弱】

一、环绕的强敌

宋朝皇帝,尤其是南宋皇帝不好当,这是世所公认的。

纵观所有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宋朝的疆域最小,强敌最多。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一直是北宋的大患,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时时骚扰着宋朝,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是直接结束了北宋和南宋。

通过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结成兄弟之国,勉强维持了和平,之后金国崛起,西夏臣服于金,辽国、北宋覆灭。

没几年,成吉思汗横空出世,蒙古铁骑横扫四方,西夏臣服,跟随蒙古攻伐金国和南宋,打得自家国力衰弱,内乱频生,被蒙古轻而易举的灭了。南宋先是联合蒙古灭金国,后被蒙古所灭,元朝一统天下。

可以说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和外敌抗争的历史。漫长的时间里,这些外敌给宋朝君臣百姓造成极大的压迫和威胁,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需要有坚韧的神经。

宋朝政府更是没一日敢放下警惕,花团锦簇的繁荣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宋帝身为一国之君,不像其它朝代的皇帝那样有为所欲为的资本,他们很谨慎,谨慎到胆小。

电视剧中的宋高宗赵构

二、宋朝皇帝的仁弱

赵匡胤、赵光义这两位宋朝开国皇帝,行伍出身,凭武力取得天下。尤其赵匡胤,还是一代武学宗师,赵光义武功虽然不如兄长,也是南征北战的,可以说他们的血液里流着“勇武”的元素。

但不知为何,赵家的基因到了后世仿佛发生了突变。子孙后代们全无先祖当年的风采,意志不坚定,无血性、不刚烈,说好听点叫仁弱,说难听点就叫怂。

很多事情上“以和为贵”,对自家人和,对大臣和,对外敌也和。皇帝当得没滋没味,还不如不挑重担的富贵闲王。

身处后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宋朝皇帝的“和”之政策,不是这样的委曲求全,也许宋朝不可能延续这么多年。但是,如果换成明朝皇帝,绝不会如此憋屈,要么痛痛快快打一场,打出个不受掣肘和胁迫的王朝,要么就此灭亡。

总结:因为众多强敌的存在,以及本身个性上的软弱,皇位对于宋朝皇帝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热衷内禅也就可以理解。

【个人原因——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宋孝宗赵昚:心力交瘁、强敌在侧】

赵构1127年登基,那时他20岁。虽然是南宋的开国之君,他这皇帝却当得不怎么威武霸气,以逃为主。只有了解他的人生,才能清楚他为什么早早内禅。

他的登基源于宋廷的耻辱: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赵构的父亲和兄长)及大批皇亲宗室、后妃宫女、朝臣百姓被金人掳走,北宋覆灭。赵构当时没在东京汴梁(今开封),很幸运的逃到南京,在大臣的拥护下登基为帝。

为什么赵构不在汴梁呢?因为朝廷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主管河北军务,金军第二次包围汴梁时,朝廷急召他率河北兵马回援京师,但赵构不但不援,还率大军先逃到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市),又逃到东平府(今属山东省),以避金军锋芒。

如果当时他回援,有可能全军覆没,也有可能改变北宋的结局。但他没去,历史没有如果。

南宋刚建立时,在一些刚直之臣的呼吁下,赵构迫于无奈启用了主战派的李纲为宰相。李纲雄心壮志,想要抗击金兵收回失地,奈何赵构对他完全没有信心,或者说,赵构已经被金兵吓怕了,对自己以及整个南宋政权都没有信心。

17天后,李纲被罢相,赵构重用投降派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放弃中原,从南京逃到扬州。

1129年,金兵袭击扬州,赵构狼狈渡江,逃到了杭州。这期间发生了“苗刘兵变”,苗傅和刘正彦起兵叛乱,杀了赵构信任的一些官员和宦官,逼迫赵构退位。后来韩世忠等人起兵勤王,赵构得以“复辟”。

经过这一遭,赵构更害怕了,对金国百般求饶,说什么“见哀而赦己”,意思是看我这么可怜,你们就宽恕我吧;又说“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意思是我想防守却无人,想逃跑却无地,只能求你们开恩了。毫不顾忌自己以及宋朝的尊严。

但他越是如此,金国越是看不起他,再次南侵。

赵构一路南逃,经过了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温州(今属浙江省)等地,直到金兵撤了才小心翼翼的回到杭州,积极谋划与金国的和谈。

南宋没有和金军一战之力吗?并不是,韩世忠、岳飞等将领连打胜战,但因为财政方面的原因,赵构下令搬师回朝。只是财政不继吗?并不是,赵构一方面担心韩世忠、岳飞成为权臣,另一方面怕惹怒金国,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只愿求和。

其实,从金国答应跟南宋议和就能看出他们并无把握战胜南宋,否则还议什么和,直接灭亡南宋不就行了?南宋给出的供奉能有整个南宋国库那么多吗?没有宋朝军事力量的保障,议和也就没有基础。

但赵构看不透这一点,为表和谈的诚心先是解除韩世忠、岳飞的兵权,又按照金国的要求害死了岳飞,自毁长城,达成极其耻辱的“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纳贡,由金国册封他为宋朝皇帝。

这和北宋的澶渊之盟可不一样,澶渊之盟较为平等,政治上、经济上北宋都没吃亏。而绍兴和议,不但割让大片领土,还硬生生把南宋弄成了金国的藩属。

为了绍兴和议,岳元帅无辜冤死

就算这样,金国也没打算遵守。

1159年,金国准备再次南侵,赵构连忙立养子赵昚为皇子,准备一旦有事就把皇位让给赵昚,让他去负担江山或者承担亡国之君的罪名,这一招是向父亲宋徽宗学来的;

1161年,金主完颜亮果然提兵南下,赵构想要“浮海避敌”,也就是再次放弃杭州,向海上逃跑,幸好完颜亮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被南宋文臣虞允文挡住了,后来更被部下杀死,南宋之危解除。

受此事的影响,几个月后赵构立赵昚为太子,没多久又实行内禅。给出的理由是“倦勤”,想要多休养。此时他只有56岁,算得上年富力强。据说他早有禅位之意,赵昚不敢受。

我认为他是真的累了。逃了大半生,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费尽心思禅精竭力,到头来却还是随时有可能亡国,这种刺激他有点受不了了,让赵昚去受吧。

不当皇帝的日子挺舒服,赵构又活了二十多年,81岁时才去世,别说古代,在现代都算得上高寿。

【个人原因——宋孝宗赵昚传位于宋光宗赵惇:服丧尽孝、疲惫不堪】

赵昚被后世视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是赵匡胤的七世孙,从他开始,被赵光义夺去的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也许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南宋皇帝子嗣上都很艰难。赵构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还早早夭折,只能过继旁支,赵昚的血脉虽远,但皇室凋零,大部分宗亲被金国俘虏,赵昚很幸运的被选中。

这大概是赵构对南宋最大的贡献了。

众多仁弱的宋朝皇帝中,赵昚继承了先祖的一点血性,登基后为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发动了“隆兴北伐”,以名臣张浚为主帅,主动对金国发起了攻击,一月之内收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扬威中原。

虽然最后失败了,也给低迷的南宋朝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之后重新和议,政治上,南宋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岁贡”改为“岁币”,提高了一点点地位;经济上,岁币银、绢各减五万。

但是,又割了四个州给金国,这是极大的损失。

可如果没有这展示军事力量的一战,金国对南宋还是想打就打,照样会丢失领土;南宋若只是被动迎战,永远无法挺直腰杆。此战之后,宋、金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宋朝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赵昚兴修水利,关心民生,整个社会呈现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的景象,史称“乾淳之治”。乾道、淳熙是赵昚的年号。

赵昚这皇帝当得挺好,朝臣信服,百姓称颂。他为什么禅位呢?因为宋高宗赵构之死。

1187年,当了二十多年太上皇的赵构驾崩。虽然他不是赵昚的亲生父亲,两人却建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赵昚得知他的死讯失声痛哭,两天吃不下饭,还表示要服丧三年。

古人服丧有很多规矩,处理朝政多有不便,赵昚就让太子赵惇参政,1189年正式禅位,退居慈福宫专心服丧。

赵昚内禅,表面上是为尽孝道,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已经疲惫不堪。他是南宋的明君,明君不好做。而且他太想重振太祖雄风、当好这个皇帝了,不敢信任大臣们,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从精神到身体都是超负荷状态。

禅位5年后去世,时年68岁。

宋孝宗画像

【个人原因——宋光宗赵惇传位于宋宁宗赵扩:精神失常、被逼退位】

赵惇是赵昚的三儿子,曾经是个英武少年。本来按照排序轮不到他当皇帝,但赵昚欣赏他,觉得他最像自己,破例选了他为继承人。

宋高宗赵构也很喜欢他,听信道士皇甫坦之言,给他娶了面相大贵的李凤娘为妻。赵昚也没有反对。

如果知道后面会发生那些事,赵昚绝对不会同意这门亲事。

李凤娘貌若天仙,品德方面却不及格。作为一名女子,有嫉妒心、独占欲很正常,但她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程度,将赵惇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容忍不了他身边有别人。

她时常向赵构、赵昚说赵惇身边人的错处,初时这两位还为她做主,后来也厌烦了,斥责于她。

李凤娘由此恨上了他们,赵惇没登基时强行忍着,赵惇登基后她便离间赵家父子。一直给赵惇灌输“你父亲想要毒害你”的概念,赵惇性情软弱,竟然被影响了。

一代悍后李凤娘和妻管严赵惇

再加上后来赵惇想立李凤娘之子赵扩为太子,赵昚却认为赵扩天性懦弱,担不起江山,储君人选应该慎重。在李凤娘的挑拨之下,赵惇认定了父亲不但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还不想让自己当皇帝。

这些事儿日夜累积在赵惇心里,导致了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症状,视赵昚的居处为龙潭虎穴,不愿意前去。赵昚想念儿子,想得都落泪了,却始终盼不来儿子。

赵惇的不孝,和赵昚当年对赵构的孝顺显成了鲜明的对比,朝中、民间多有指责。大臣们劝谏、太学生们抗议、几百人请愿,大家都希望皇帝表现出孝心,可以说全国百姓都在盯着他,看他有没有去看望自己的父亲。

他却依然没去,人们进而质疑他有没有资格当皇帝。本是人伦亲情,最终却演变成了政治危机,

这种情况下,赵惇的精神压力本来就很重。李凤娘还不省心,知道他夸赞宫女的手漂亮,就砍下那双玉手送给他;见他喜欢黄贵妃,就趁他出外祭祀时虐杀了,还告诉他黄贵妃是暴卒;并且把他喜欢的张贵妃、符婕妤改嫁民间。

身为一个男权社会里的男人,还是万乘之尊的皇帝,赵惇竟然拿李凤娘没办法,简直让人无法理解!这是爱吗?不,这是精神被控制之后产生的惧怕。

他暗自伤怀,郁结于心,慢慢的精神失常了,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还得了被害妄想症,总觉得父亲、大臣要杀他。无法胜任日常工作,朝政多出于李凤娘之手。

大臣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们下定了换皇帝的决心。

1194年五月,赵昚重病,赵惇坚决不去侍疾,说这是骗他的;六月,赵昚去世,赵惇也不去看一眼,更不主持丧仪,说去了就会被杀。

大臣们终于忍无可忍,不想再让这目无尊亲之人为帝。估计也是认识到赵惇已疯。宗室赵汝愚出面,说服了太皇太后吴氏,拥立赵扩登基,尊赵惇为太上皇,李凤娘为皇太后。

赵惇还不知道政权已交替呢,等他知道之后,对赵扩产生怨恨,拒绝他的拜见,也不搬到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室去,和李凤娘留居皇帝皇后才能住的宫殿。等于是夫妻俩为难亲儿子。

宋光宗画像

这次禅让其实不是自愿的,称为逼宫更合适。但因为赵惇清醒时曾经说过“念欲退闲”,时人就依然视其为禅让,史称“绍熙内禅”。

总之,皇帝人人都爱当,但南宋皇帝却风险太大,若是无德无才,内禅是最好的选择,于国家和自己都有利。可惜有这种觉悟的人还是不多,所以更多的南宋皇帝,快乐、痛苦并担惊受怕的活着。

参考资料:《宋史》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宋第一古惑仔,死于1207年
面对强敌,皇帝想出一个“妙招”,打晕儿子给他穿上龙袍
李凤娘,一个彪悍女人,两宋三代皇帝都搞不掂
逼父退位,彻底为岳飞平反,主动对金国发动战争,却因姐弟恋误国
历史上宋高宗为什么必须要杀死岳飞?
沉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