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花颂”起泪盈盈 梅韵不息情绵绵

▲梅葆玖先生《大唐贵妃》剧照

见相关报道,借2019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又一次举办,大型京剧《大唐贵妃》这部戏又要重登沪上舞台,开始了第三次在上海的正规演出,作为曾经的参与者,心中是特别为此举而高兴!
这部戏,因一曲“梨花颂”而响誉舞台,受到观众喜爱,实属不易。也证明了戏曲不仅仅是导演的舞台调度,也绝非一句强化戏剧冲突就完美了之,戏曲还得注重对声腔的“锻造”,这是需要编导演与作曲配器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反复咀嚼方可练就,既需要时间更需要独到艺术功力。当然,作为此曲的重要创作者,杨乃林先生的音乐奉献是值得赞赏的!词与曲的密切配合,成就了这段唱腔,加上梅派艺韵而得以传播。
“梨花颂”从此响誉海内外是令人高兴的,而每当听到被人传唱时,我心里就想起梅葆玖先生。多年前,因工作与他结缘,成为我亦师亦友的敬仰者,也对于他的早逝而心怀“不满”,常常向天扣问,这样一位重要的艺术传人,为何上苍不怜悯其多年的功业呢?
先生远去已久,但容貌依旧在我心中如故,这就是友谊与交往所致而融入的情感因素吧!葆玖先生在我心中是永存的!
记得当年在上海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负责,一日接到协助京剧院等单位打造一出大型交响京剧《中国贵妃》(《大唐贵妃》早期的暂定名)的任务,由于自己早年京剧科班出身,也曾粉墨于舞台多年,后又擅长于电视综艺和戏曲节目及舞台剧的编导,能够协助参与到这样一部大制作的京剧剧目中,自觉为幸事。没想到刚刚开始预备不久,上级就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了东方电视台,个人虽属遗憾,但感到有一个更大的团队来协助支撑,定当更好。接着大家就看到这个戏由雏形到成熟以完美的样式上演了,由于有梅葆玖,张学津,于魁智,李胜素,李军,史依泓等三组生旦顶级名家阵容,还加入了虽属小角色,但担纲的却是花脸名家安平先生的加盟,更添色彩,成为一段新创京剧之佳话。
由于是专为"国际艺术节"而打造的剧目,除开幕演出外,也就演出了两场,实属有些遗憾。所以在2002年,市里相关领导提出好戏要多演的精神,还是继续由东方电视台全权操办,并组织复排与落实演出。当时电视台的改制已经结束,本人刚担任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总监,自然任务就压在我的身上。对我而言,这个戏似乎是一种“失而复得”,尽管感到有压力,但心中依旧有暗自窃喜之感。
对于前一次首演的运作只能略知一二,但对于演员,除上海的几位青年京剧艺术家都熟悉,编导更是朋友,而北京的几位名家则是见过面而已。但事关重大,只得亲自前往北京谈合约,定时间。总监出面,也算是一种诚意吧!指望能感动十分繁忙的北京大腕儿们。
由于与在上海的梅家好友吴迎先生很熟,就借用他的预告和介绍,赴京直奔梅家老宅与葆玖先生会面。
 

▲梅葆玖先生清唱
上午梅先生刚起床,在卧室接待了我,由于其老宅正要迁走,老宅周边环境也比较乱,在卧室里,床边也堆放了许多个人爱好之物,电器以至书籍唱片等,干净中显得随意散漫,是京剧人风格。
与先生相谈甚欢,作为上海能再度复演《大唐贵妃》,他还要我转达对市领导的感谢,我心里想,只可惜我见不着,向集团领导转达是肯定的。但他作为曾参与策划和主演、并为此剧付出了太多心血的梅派掌门人而言,体现出的是一种责任心与急迫感,这点也令我感动。也对上海领导能够帮助他把梅派的几出经典折子戏加以整理调整,成为一部有现代表现感的梅派大戏,心存感激!由于第一次是庆贺演出,而这一次却是商业演出,但梅先生没有提太多的要求,更多的是听从我方的预案建议,这件事很顺利就定下来了,其他的艺术家也尊重于梅先生的态度,一切就绪。第二次的几场演出在上海京剧院的协助下,在编剧翁思再与导演郭小男的鼎力配合与指导下,顺利排练与演出,观众踊跃、票房全满,是一次成功的演出!电视同仁们的相帮,领导指挥的给力,使东方电视台完满地完成了交办的重任。
通过这次演出后,我与葆玖先生成为朋友了,虽然他年龄长我许多,但由于都是京剧人底色,话也投机,共同的话题就多,由工作而上升为个人的友谊了!几乎梅先生每次来沪,总会在他习惯居住的岳阳路口教育会堂见面,或者在附近小饭店小聚聚,乃为一特色。梅先生的可贵之处,应该讲是可爱之处还在于他上得"国宴厅堂",下得“苍蝇小馆厨房”(路边小店)。每次的聚会,他总是主讲者,也在轻微温润的话语中不时冒出几句冷幽默的笑话,使得聚会气氛总是谈笑风生,令人流连忘返,这是他的语言风格乃至人格特征。那种既有事业担当,又可随和与人交往,还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实在是令人敬仰!
记得当时在北京与梅先生谈合约,时至午餐时分,他邀请我到老宅边的一个较为破旧的小店便餐,来了一锅肉片萝卜连锅汤,并神色兴奋地赞赏这里的汤锅不错。看见他与店中老板与伙计的熟悉度,证明了他定是此店常客。当然,最后全部签完合同,梅先生又做东,提升级别,与大伙到全国政协大楼边的四川味饭店请客,说是满足一下我的四川口味,可谓是情义满满!
 

▲作者与梅葆玖先生合影
当我后来重回上戏工作时,与梅先生的关系就联系得更紧密了,劈出房间建立了梅派工作室,出版和梅派相关的文论与著作,也以此促进了上戏本来就颇有成绩的梅派基础教学,从中专的沈绮琅到大学的陆义萍老师,都是梅派教学的中坚力量与高手。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谭梅工作室”
更重要的是选择了当时在读学生中比较优秀的炼雯晴,拜梅先生为师。当我大胆提出来这样的想法后,梅先生只是说了一句,相信你的判断,让我再看看这位同学吧,于是就有了梅先生与小炼同学的会面,学生深得老师首肯,从此就结下了梅派师生缘,也开了在校大学生入梅门的先例。以后梅先生还不顾年高,在2015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学生赴香港演出时,由叶金援老师陪同亲自前往香港把场,还在演出前登台介绍他的这位小小徒弟,拱手请观众多多鼓励关照,这样的为师姿态令人感动,岂止是学生,作为教育者,我把他当做楷模!
 

▲梅葆玖先生与最小的徒弟炼雯晴拍摄于"香港艺术中心"演出后台
光阴荏苒,时间飞速向未来迈进,而记忆就仿佛停留在昨天。《大唐贵妃》又将登台,而物是人非,昨日的大师,已经成为今天的记忆了!生活就是这样,在后人不断的记忆中继续着!但能深藏于他人心中,当属有品格之人,也属人生之幸也!
现在想起当年在北京小饭店的“连锅肉片萝卜汤”,想起与先生和张学津老师在北京长安街上政协大楼边吃饭的情景,犹如在眼前。但往事已成记忆,那一份温馨的回忆,足以让我们后辈的人生多了几抹靓丽的色彩!所以珍惜友情,珍惜亲情不是几个字那般简单。俗话说得好:转眼便是百年。我等皆为俗人,但对人性中的友情与亲情是敬仰的,这种高贵的东西值得珍惜!因为她是一种有"温度"存在!
梅先生的艺术在舞台上是五彩缤纷的,总是带给我们无忧的喜悦,连泪水都甜蜜的。而生活则是甘苦相伴的,我们在庆贺《大唐贵妃》即将复演之时,又让我们为葆玖先生的缺席而不爽,人们常说的俗语“缺了胡萝卜不成席”,但欣慰的是,梅派弟子已成气候,后继者大有人在,蔚为壮观!当属葆玖先生的功劳!
 

▲梅葆玖先生的京剧传统戏剧照

我想,当舞台上再次响起“梨花颂”的旋律时,那还是源自梅先生在天之灵的精神与品质和祝福!这是京剧梅派的天籁之音,此曲本应天上有,先生传颂人间闻!
想念和缅怀葆玖先生!也以此文预祝由更年轻一代的上海京剧名家史依泓与李军领衔主演的《大唐贵妃》再度演出成功!

作者:郭宇(上海戏剧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汇报】 吴兴人:曲终情未了——评京剧《大唐贵妃》
梅韵流长 玖玖回响——忆京剧大师梅葆玖
史依弘 千面之下始终如一
《大唐贵妃》18年后“新妆”再现
不是一个假嗓、一个扮相就能成为梅葆玖
〖专访〗李胜素:光照菊苑别样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