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话剧艺术的“京派”和“海派”

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始终是话剧演出重镇,民间有“京派”和“海派”之说,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影响着话剧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人艺”和“上海人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北焦南黄”(焦菊隐和黄佐临)等词语,都是话剧界人士心中的至高。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念书时期,就在北京看过上海人艺的《枯木逢春》《布谷鸟又叫了》等剧目,至今不忘。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两地话剧界的交流演出逐渐变少,甚至一度中断了。

让人欣慰的是,2012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北京人艺相互交流的邀请演出又恢复了。三年多来,互访剧目很多,看过一些交流剧目,让我兴奋,感觉清新、亲切。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北京人艺到上海的访问演出,亲历了同行间亲切、有益的交流活动。

无论“海派”与“京派”,都是中国话剧艺术不可缺少的,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共同繁荣话剧事业。期待这样的交流越来越多!

(此文曾发表于国家大剧院院刊)





罗锦鳞: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派话剧的气质
海派京剧与关外京剧(下)
中国名剧团及其代表作盘点
北京人艺:经典与品牌的力量
​【展 讯】陕西人艺70周年回顾纪念展在陕西大剧院举办
[转载]海派灵魂周信芳(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