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大师黄秋园,到死都没进美协!【附黄秋园仿古山水、花鸟、仕女】

他是大师黄秋园,到死都没进美协!

【按】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面而不知,深以为耻,象秋园这样的大家长期被埋没是我们工作的缺点。整个中国美术史上能作积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积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龚贤、石溪、近代的有黄宾虹,再就是秋园先生了。中国画艺术是在发展的,决不是到了穷途末路,黄秋园先生的艺术成就再一次说明了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等。其远离名利,黄秋园先生生前困顿,但孤介不媚时俗。远离名利,不求闻达,一直受到地方美术界少数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为地方美协会员。秋园先生于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逝世五年后,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一九八七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黄秋园的山水画中多有隐居高士出现,想来正是反映了其淡泊的心境。

黄秋园先生生前几乎默默无闻,身后却赢得了举世皆知的广泛声誉。黄秋园坚持中国画艺术的价值精神,他成功地继承并进一步繁荣了中国民族绘画的传统精华。他大胆探索,独树一帜,晚年一种前无古人,自成体系,具有现代审美意蕴的“秋园皴”在绘画上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成就。他的人格魅力与他的绘画精品一样与日月共存,昭彰于世。

禅意之美

美,连同太一,真和善,是所有存在物的所谓超验属性。

笔墨是画家心灵禅悟的工具,但这不是禅悟过程中的唯一方式。笔墨交汇的过程中,先生在山水中不断地游历,极目千里峰峦凝翠,拄杖倾听万壑流音,醉卧观泉溪涧飞玉,登高觅诗绿意飞扬,茅舍里,西窗下,见环峰溢彩,见目及郁碧,松楠森严,樟杉茂密,千岩万谷,危桥飞瀑,景韵不殊,笔墨不绝。置身心于内,置情怀于里,从所有纷繁杂乱的障碍羁绊中解脱出来。看清自然,看清生命,也看清画家自我,在不断地笔墨历程中领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并从中寻找心灵世界中的本我。

清代禅僧石涛法师曰:“作画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中决定生活,展幅上换取笔骨,混沌里放出光芒”。黄秋园先生把禅意之美从大自然美学角度中加以系统地提炼,构成了他心目中禅意融融的美意。在他所营构的繁密积聚的山水中解读出自然境界的禅意美。

黄秋园先生没有在专业的美术院校受业,但长期临摹以及遍历庐山、九华山的领悟体察中感受大美,并靠殷实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艺术直觉创造禅意融融的画卷。他说:“师法自然更主要的方面还是要求人们尽可能以目、以心、以神去观察掌握自然物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不同特征和变化。并尽可能地表现在绘画中,以达到意似、神似的高度统一的境界。”画家意识到自然山水所具有的大真大美的魅力,因此着力在作品中再现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境由心造,宛自天开”的意趣。这时画家们如同参禅者,禅意的心灵修养与禅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在画面上。让我们深刻感受美的主体是自然,美在于大自然各种事物个体中,画家本人把作画过程作为身心调整与大自然的大美统一的过程。画家倾情倾心表现大自然山山水水,使山水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栈道高危,山林野逸,荒山苍远,孤舟无助,小桥简约,流水鸣音,茅舍温纯,古庙深沉……画家的身心在作画的过程中与绘画题材中的大自然大自在融为一体,发生出意识上、思想上、意境上的和谐与共鸣,感应与体验。犹如置身其中,把画意与禅心化为一体。其作品风格因此也更好地表现出气韵、神韵、情韵中萌萌而动的禅意之美。这确实是心灵体验与共应的结果。

画家有意无意间将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入到山水画中的一草一木中,画里画外在佛教的广远博爱中感受精神上的超然尘外,并主张身心的绝对自由。并在创作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并在创作过程中感受这种满足带来的愉悦、静思、颐养心灵。六祖慧能创立南禅并提出“道由心悟”的命题,成为南宗禅学与美学的钢骨。他的“即心即佛”“无念为宗”与“顿悟成佛”的一些主张,也就成为了南宗禅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础。

禅是什么?禅既是众生之本性,成佛的主要依据。是真心和妄心的绝对统一。又是宇宙万有的法性。世界的本源。禅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体现,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黄秋园先生在画面中所营造的即是一种随心所欲,随缘而运。自然适宜,一切皆真的禅境。是一片内心深处宁静淡远而又生机无限的自由山水。它在作品中所呈现的即是禅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讴歌的审美境界。他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此时此刻解脱并升华。

二诗意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诚然,诗与画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艺术,诗歌是听觉的,虚幻的,空灵的艺术。而绘画是空间的,视觉的,直观的,抽象的艺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在中国人传统的艺术观念中,并不是太过强调画与诗在视觉上、听觉上的区别。而是更多感悟诗与画意境之美的大同。诗有声而无形作用于耳,形绘于心。画无声而有形,作用于眼,意成于心,也就是说,诗画的意境美,艺术美,不单只是眼睛来欣赏,耳朵来领悟,而是同为心领意会的意境之美,诗画相通,书画相融,虽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也有通性。

素宣如玉,墨海莹波。山怀葱郁,野水横舟。高高的艺术之峰直耸云天,不着边际,行人健步,争先如飞,踏山寻诗,涉水觅情,画家也在画中寻求一种诗一般的美丽。既能以诗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情,画中可见不为功利所束,淡然以情而为之。看——小桥流水,梦里他山,诗意融合,情真意切。到处营造出一片“诗”的化境。古渡、茅舍、秋山、溪壑,看晚归的寻诗者踏着微醺的步子惊飞一群山雀,山雀一阵喧嚣的惊鸣后是永恒的浸透在大山深处亘古不变的沉寂和宁静——这是一个在画笔中隐含的心灵颤动,宁谧繁丰的“万象空灵”般诗化的大千世界。诗意飞扬,画境葱茏,看在那溪草微澜碧水漾声的溪流里,伴着钓翁安闲的身影,落花流萤无声飞舞,你深刻感受得到画家的自由自在,无羁无系的诗情在画卷中流淌。空静至极,诗意昂扬。看苍苔古道,竹含精舍,佳境涵之,诗思顿生。画家淡忘了世间的一切,他徜徉在“渊默无声”的美妙想象空间里,沉醉在“物我两忘”的心灵观照中,将生命融入了刹那终古,一滴万川,有限与永恒,诗情与画境为一的境界里。

中国的山水诗、山水文化及山水画是一个奇迹。它不是简单地反映自然外相,而更多是反映诗人画家心灵写照及个人情怀。哪一切就营造在我们心中。在自己的心灵中与自然山川情景交融,并从中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神与物游,这也成为中国式的一种至美享受。山水的诗情画境也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境界和意象空间。水墨山水则更好更高地体现这一切并延伸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理念。黄先生山水生于黑白之间、虚实之间、无我之境的精神形态,更是完成了他自己心目中最真实完美的时空跨越,这种诗情朴实自然,简淡天成的大美会永恒!

三情意之美

中国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它不可能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突进,再发展也是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发展,情真意切将是山水画再创作的重要助推器,情意将在厚重的山水画历史积淀上凸显出来。


黄先生画面情意融融,感情饱满,在作品中呈现出不断完善的线条,顿挫有力,弹性十足,情丰意富,应物用线准确饱满,阴阳描绘明晰生动,空间布白合理简约,节奏变化起伏跌宕。一切都建立在对大山大水的至深情感。那么深入了解山川河流溪谷丛林的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在不断地学习中了解深入透彻。通过思想感情的真切流露,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适合自己情怀的线形墨韵,在自己饱含情致的笔墨中抱守一种深情一种体悟一种表现作为自己对艺术追求的突破点,千锤百炼后始能信手而挥,情意飞扬,与自己心灵间营构的大山大水相映生辉宛如天成。真正做到大千世界山川巨细皆可由饱含情意的画笔娓娓道来。

山水画有情有义看似不难,然而达到沉醉辉煌之境,实真不易,由厚重而清虚,由繁茂见空灵,返虚入浑,返璞归真。营造情真意挚简约天成的山水之境将是山水画家的最高追求。

黄先生的山水求真情意,求大气象。繁皴密点之下,作品以大面积黑白关系组合表现一种浓厚的笔墨张力。突出雄浑的山水气势,追求“繁茂丰润,肆意纵横”的自由状态。隐隐之中透露出一种温文平和的静态美和艺术表现的自由自在。作品之中笔墨在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安静与淡定,也衍生出画家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的置身其中的心灵体验。折射出画家本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境界与艺术探索过程中的心理诉求。作品中运用了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客观元素,这种元素不仅是本人对生活的感情流露,也是对生活的深入体察与深刻理解后的升华。画面里山水间逸写的痕迹,飞动的线条,浮动的掩映,空灵的浮生,都来自于内心的情怀以致。所有一切笔墨都指向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黄先生回归于传统中学习技巧,回归不仅是“温故知新”更重要的是在山水间寻找到自我的心灵体验与感知,并从而认真地思考自我思考山水思考艺术。他带着自己深厚传统技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在大自然原生态环境中在寻找自我的创作状态中感悟笔墨,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山水画中他长于结构出满怀深情的故事性般的描绘,奇峰峭壁,游人猿越,烟波浩渺,钓者归歌,山居宁淡,寻诗野径,小桥溪壑,听泉若思。快畅豁达间隐露着严谨深邃的人生思考,繁茂奇骏中浸透着错综复杂的人性揭示。理性而平淡,意深而悠长。一切像草儿般生长,若鸟儿般鸣唱。一点一线情透满卷却不察艺术道路的艰辛与清苦。外淡而内烈,毫不掩饰画家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感受的到他闲步于山水间或信笔游弋于山水画境之中的愉快、轻松、兴奋、长思。享受山水自然带来的大美大爱和无限精神愉悦。

画中的一切是自在的。
画中的一切是恬静的。
画中的一切也是他艺术心路的演变历程。


黄秋园先生作品的学术根基就在于一根根一条条骨法用笔而营造的线的世界。而这线就是一切追求的基础。以线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横亘着巨大的坐标,清晰耸立。在艺术的大同中寻找我的不同,不局限在小情调或技巧上的卖弄。不局限于笔墨表现上的标新立异,游走其间带给你的是心灵上的无限烂漫。

先生的山水画经过了长期的反复实践,不断得艺术升华,画面愈加苍茫厚重,透过笔墨形式在和大自然和欣赏者和自己深情对话,在和大自然山川河岳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心灵沟通,相依蜜语。
成就来之不易!简而言之,是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山水画艺术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严明生动的创作态度。他坚定地立于国画山水艺术不朽的创作立场,不怕艰难辛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为中国山水画光辉灿烂的明天描绘了精彩的一笔!



黄秋园仿古山水(附花鸟、仕女)

1947年作,青山白云图

1950年作,仿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1952年作,抱琴归去

1956年作,秋雨初晴

1974年作,山水

1975年作,山居图

1976年作,山水

1976年作,疏林落日

1978年作,秋山晚翠

策杖游山

秋山红叶

秋山悬瀑

秋山清泉

雨过石生色

白云飞瀑

春山图

仿宋人画意

仿古山水

仿古山水

仿唐寅山水

仿唐寅山水

江山密雪图

秋溪渔隐图

山村隐居

深山茅屋

松荫客话

溪山访友图

溪水松亭

溪亭话旧图

雪景山水

云山秋气佳

早期仿古山水

归庄图

雪域泛舟

1949年作,秋山平远图

1973年作,春山访书图

1974年作,梦游桃花源图,手卷

1975年作,江山无尽图

1978年作,梦游庐山图卷

秋山独钓图

青绿山水长卷

仿古山水小册页

山水花鸟册页

山水(三片)

山水合册

山水小品册

竹石山水

山水画稿

附:花鸟、仕女

1970年作,花鸟

1970年作,花鸟

1970年作,花鸟

1970年作,双燕图

花开富贵

花鸟

花鸟

1974年作,梅花

1978年作,墨梅

1978年作,疏影横斜

墨梅

墨荷

1973年作,松柏长春

仿宋人花鸟

1978年作,暗香浮动

花鸟,四屏

1973年作,梧桐仕女

敦煌仕女

故事人物

仕女图

天女散花

1978年作,仕女,册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0年间一界画大师!生前隐士清苦,死后震惊画坛
住宅风水图解大全:房屋风水大全、图解阳宅三要、 阳宅风水图解!
仇英(明)汉宫春晓图
[转载]美色迷人
曹全碑集句,您值得拥有!
清苦隱士—黃秋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