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毕业的爸爸,被5岁女儿一句话问懵:原来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今天是儿童节,和大家聊聊我的小时候。

老朋友都知道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上山下河,捉鱼摸虾,游泳打架,啥都干。

玩的东西多了,脑子里塞满了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缠着大人问东问西。

比如小蝌蚪怎么就变成青蛙了?太阳晚上回哪儿去了?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

我务农的父母答不上来,有时就编一些有趣的故事敷衍过去。

后来问多了开始不耐烦,变成了数落我:“这孩子真烦人。”

我万分失落,学会了闭嘴。

乃至长大后都羞于言谈,怕自己一张嘴就被人笑话,被嫌事多,显得很蠢。

如今人到中年,这种畏缩犹豫的心态,仍然经常会困扰我。

这是我人生挺遗憾的一件事。

当然,提起这件事并非抱怨父母的无知,只是感叹时代的局限。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两天我刷到了一些科普短视频,来自一档叫作《未来科学说》的青少年知识节目,由抖音和西湖大学共同发起。

来的嘉宾,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中科院院士、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涵盖人工光合作用、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生命科学。

不为别的,就是来给孩子们解答好奇,带孩子们看看世界上最新奇先进的科技,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好奇心。

第一期节目请来的就是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孙立成。

孙院士是人工光合作用领域著名学者,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涉足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牛打嗝真的会加剧温室效应吗?

空气中的氧气都是怎样生成的?

人类如何通过向自然界学习,探索人工光合作用?

为什么说对太阳能的利用是未来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孙院士对此一一做了解答。“大家要保持好奇心,课堂学的知识固然重要,不要觉得书本上说了什么就相信书本,要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孙院士这样说。

这些节目科普视频在抖音上线后,很快就获得了数百万的播放量,从留言不难看出,很多用户都是家长和老师。

这就是为什么我感慨时代真的在变好,现在的孩子真的让人羡慕。

因为他们的好奇、疑问、天马行空,哪怕父母不懂、不会,也可以透过一场直播、一块屏幕,被顶尖专家解答。

不必像当年的我一样,只能将兴趣悄悄藏起。

求知欲有没有被满足的孩子,活得真的是不一样的。



01

被保护着好奇心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我经常刷到两个男孩的视频:10岁的张赫奕和12岁的倪皓洋。

这两个小学生,一个广东娃,一个福建娃,南方湿润的气候和特殊的生态环境,让他们都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爱好:

“玩”各种各样的虫子。

倪皓洋还牙牙学语时看到虫子眼睛就放光。

长大点,看到屎壳郎会抓起来兴奋地观察,吃小龙虾也会忘我地研究生理构造。

第一次拿虫子给妈妈看,怕虫的妈妈差点没吓得尖叫。

但她意识到,如果家长嫌弃、厌恶,让孩子赶紧扔掉,孩子一定会被这种态度影响。

她不愿儿子好奇的天性就此被扼杀。

看到儿子捉虫子,便认真问他:“这是什么昆虫?好漂亮,有什么习性?”

知道儿子对越中巨齿蛉感兴趣,还费时费力去寻来给孩子观察。

倪皓洋的兴趣愈发被激发,也愈发有自信。

同样对昆虫狂热的张赫奕,小时候天天在家翻昆虫科普书,把书都快翻烂了。

妈妈也从不觉得他“不务正业”,带着他在田间地头找虫子、观察虫子。

还带儿子拜识昆虫研究老师,让儿子跟着老师在野外实地探索昆虫。

看见一只虫子,倪皓洋能准确说出它的科属、形体细节、性格特征、捕捉方式。

公母蠼螋的区别在于夹子的弯直;锦斑蛾要用硫酸纸包扎才不会伤害翅膀磷粉;络新妇蜘蛛胆小碰一下就会受惊......

大人都不懂的知识,他张口就能滔滔不绝。

竹节虫、螽斯、蜉蝣......短视频中,张赫奕也自信地展示他的“好朋友”。

这些很多人认不出或是不敢碰的昆虫,在少年的手中表现得驯服又安静。

他们还曾“网友面基”过。

两个有相同爱好的孩子,兴奋地在一起琢磨讨论着各种小生物。

他们有求知欲,敢于探索,见识广泛,又有极好的口才。

每条视频下都有人无比羡慕,把他们称为“少年无穷小亮”。

爱好也让他们也早早就规划着未来。

一个发奋要考名牌大学生物系,一个立志要当昆虫学家。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12岁以前,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黄金阶段。

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年龄段,让孩子永远敢提问、敢探索。

那些求知、好奇、探索的种子,才会结出孩子的未来。


02

不过肯定也有很多家长如我父母一样,因为工作太忙、因为同样疑惑,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但就像我前面说过的,这一代的孩子比当初的我幸运多了。

即便身边人不能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短视频,也能看到许多专业、有趣的科普。

比如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郝博伟。

他5岁的女儿,像大多数孩子一样,经常有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为什么小猫小狗没有绿色的?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一张嘴?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郝博伟一开始都被问懵了。

很多问题,成年人已觉得习以为常。

但郝博伟意识到,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一次思维启迪和心灵成长的机会。

于是他逼着自己再学习,对女儿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

之后开始录成视频,发在账号@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 上,并在私信里回答许多小朋友的问题。

童年时,郝博伟看过一部科普向动画片,至今记得其中内容:

莱特兄弟是如何发明飞机的、弗莱明是如何发现青霉素的......

幼时的启蒙,让他从潜意识里就认为知识是轻松有趣的。

如今,他把自己变成了“人形十万个为什么”。

用短视频形式的科普,在更多孩子心里埋下理性和逻辑的种子。

他还每天给女儿30分钟,让孩子自己在抖音搜索感兴趣的知识。

后来有次去博物馆,女儿竟说出了一个他都没听说过的蜥蜴的名字。

他惊讶又欣慰:在知识的世界里,女儿已开启了自己的人生。

还有个叫杨大炜的男人,是个设计师。

因为精通中国古建筑,经常被两个儿子问:

故宫的屋顶怎么这么多?北海白塔有什么含义?......

杨爸开始在抖音上边画边讲。

讲圆明园的“海岳开襟”,讲什么是宫阙、城阙,讲一砖一瓦、园林雕塑。

无数孩子跟着他学到了中国佛塔样式怎么形成的,一根柱子经过怎样的演变成为华表、牌坊、楼阁......

这些满腹专业知识的家长,以视频为纽带,用最通俗的语言,为孩子讲解最科学的知识。

也带着所有的孩子一起,看更大的世界。



03

当然,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止这些有能力、有责任心的父母在用心。

更多的老师、专家、博主也在努力。

同济大学有位退休物理学教授,名叫吴於人。

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吴姥姥”。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靠刷题考高分,太枯燥了,对物理根本培养不出真正的兴趣。

74岁的她,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物理知识深入浅出地演示给孩子们看。

用一个气球,解释火箭发射的原理。

用意大利面、棉花糖搭起“高楼”,演示阻尼器的抗震原理。

还用一个个小实验,为我们介绍中国天眼、重离子加速器、郭守敬望远镜、人造太阳……

无数孩子在她的引领下,真正推开了物理的大门。

福建80后夫妻璐璟和惠东是非常专业的植物爱好者。

在账号@一方见地 中,他们在大山深处给植物拍科普大片。

带我们看罕见野生的“七叶一枝花”。

在雾中看如梦如幻的彼岸花。

将古代诗词和山间的野花、生活中的植物以及饭桌上的蔬菜等结合,教孩子们了解每一朵花、每一颗果的形态、来历和生长习性。

还有87岁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

他一生都在为推进中国深海科研而奔走,如今又在抖音,深入浅出地将自己毕生所学,传递给新一代的年轻人。

“为什么深海压强那么大,却没有把深海生物压扁?

晒不到太阳的万米海底会结冰吗?那里有多冷?

海水是蓝色,为什么海浪却是白色?

海里的鱼会口渴吗?”

孩子们一个个听上去很“无厘头”的问题,汪院士都仔仔细细解答。

明明专业术语可以张口就来,却坚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讲述。

2022年度《抖音自然科普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相关视频累计点赞次数达到11亿。

万粉作者数量环比增长72%,“00后”成为了最偏爱自然科普的人群。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科学、有趣、体系化的科普内容,抖音还联合科普中国、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技馆、中科院物理发起“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

通过我们的引导、筛选,短视频也可以成为孩子们接收知识、获取价值的最好平台。

无论你是农村的孩子、城市的孩子,都可以如此便捷地被呵护好那颗好奇心。

今天是儿童节,送给所有孩子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们去找小昆虫5:昆虫的父母》书评:对待孩子,请不要冲他尖叫,也不要糊弄他的“为什么”
如何给孩子选择科普书(张贵勇)
读科普,收获的是思考不是知识
火出圈的深圳9岁“昆虫男孩”,背后是怎样的家庭?
那些看《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从小爱虫子的小伙,化身“藏狐”做博物视频,全网粉丝2000多万,影响了一代人,如何做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