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同志的高考回忆

今天高考,祝同学们考的都会、蒙的都对!咱也凑个热闹,聊聊跟高考有关的话题吧。

我们把时光回溯885年,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科举考试开始讲起。

这一年的状元和榜眼都是福建莆田(古称兴化)人,发榜之后高宗在光禄寺赐宴,高宗对一个地方包揽冠亚军这种事颇感兴趣,于是问道:“兴化有何奇特之处,能够同时两人高中状元和榜眼?”

当时榜眼陈俊卿一句话,赢得了全场赞叹,他回答高宗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陈俊卿说得多好啊,出生贫寒,奋发读书,这自古以来是莘莘学子从底层跃起的真实写照。我们今天要说的吴同志,就是“家贫子读书”的优秀代表。

在我写过的诸位同志中,吴同志不一定算是命最苦的,可他的生活过得无疑是最艰辛的,就连他的名字“官正”也是因为受人欺负后长辈有感而发所取。

生活的苦,我在之前的文章《往事不堪回首》中有过简述,他本人在《闲来笔潭》中也有详细叙述,有些事,闻者伤心。有兴趣的,可以翻翻。

吴家太穷了,穷到身在鄱阳湖畔鱼米之乡,竟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候读书相对于填饱肚子,似乎并不重要。

不过,小吴的父母还是有些远见,8岁那年砸锅卖铁也把他送进私塾,却只读了几个月,没钱交学费就退学了。

这一退,就荒废了三四年。

12岁,放到现在也就是五六年级的光景。而此时的吴同志没有学可上,只能帮家里干干农活,比如,拾猪粪。

毕竟还是抑制不住内心读书的渴望,拾猪粪的间隙,他常常到村里小学的教室外面“蹭课”,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还特地在放学的时候高声背诵课上的内容。

老师注意到他,得知他家里穷而上不起学,只是问了一句:“你家连几升米也没有?”

《闲来笔潭》中的这一段,我反复读了很多遍,总是没法理解作者本来的意思,不过并不重要。

年幼的吴同志,内心深处上学的渴望又被勾起来了。他找到父母,要求去上学。可父母的回答是:“真供不起,你就种田吧!”

短短三个字“供不起”,道尽穷人的心酸。

12岁的吴同志,或许进入叛逆期的缘故,一不做二不休,“偷”了家里几升米,用一条旧裤子扎着,一溜烟跑到学校报到去了。

从四年级开始读,紧赶慢赶总算把过去落下的学业补了回来,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知道。

两年后,他小学毕业了,可家里的条件仍然没有任何改观。好不容易考上初中,上学的学费还是自己四处捡猪粪、拾瓜子攒出来的。

初中几年,他曾经因为交不起钱而被学校停了伙食,也曾经因为没钱交学费,老母亲把家里的首饰低价变卖,靠老师帮申请的助学金才完成了学业。

这些往事不堪回首,但我们需要回首。我从来不歌颂苦难,可我总是乐于歌颂那些在苦难中屹立不倒的人们。

因为几度面临失学,所以年幼的吴同志对上学的机会格外珍惜,他说:“我不知哪里来的那股劲,学习动力十足,学得也很轻松。”

他很努力,成绩也很争气。到了初二下学期,就把整个初中的数理化全部自学完了。初三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学高中的课程。

生来不如人,就只有付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这是底层人跃升的根本路径。

初中毕业,他没有上高中的打算,只想早点毕业给家里减轻负担,可学校领导惜才,用帮他解决甲等助学金作为条件,劝他上了高中。

助学金可以解决学费、伙食,也仅此而已。据吴同志的夫人(二人是高中同学)回忆,高中时从没见他穿过袜子,夏天唯一的衣服就是一件蓝色褂子,冬天只穿一条裤子。

数九寒天的时候,别人穿着棉衣还冻得直哆嗦,他穿着单衣仍然聚精会神听课,这大概就是所谓毅力的作用吧。

由于自身的好学、上进、刻苦,他第一年就把高中三年的课本全部自学完,所有的练习都做了。

他兴冲冲地找到学校领导:“高一学生能不能报考大学?”校领导回答:“不行,没有这个规定。”

没办法,只得回去老老实实上课。吴同志后来自己回忆,“从高二开始,我就自学大学的数学,用了两年时间,学完了极限、导数、微分等课程。高二、高三每学期考试,各门功课都是五分。”

身为一个穷学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有说服力的恐怕就只有自己的考试成绩。

时光的脚步不停,就像那个少年昂着头匆匆走过。1959年,贫寒农家子小吴同学要参加高考了。

填志愿的时候,他的第一志愿就是清华,包括后来他的爱人在内的几名同学劝他不要报考清华,因为有考不上的风险,他却不以为然:“考不上,就回家种田。”

他夫人后来写《相伴五十年》一文中,专门提到这件事,还记录了自己对其他同学说的话:“他这人太倔,随他去。”

我理解,这种“倔”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志气,或许他需要用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证明自己、告慰家人。

谁也没料到,一心只想考清华的吴同志,在高考的节骨眼儿上病倒了。考数理化的时候,都在发高烧,还曾经烧到近40度,靠医生打安乃近退烧才勉强支撑到结束。

一个多月后,终于等来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吴同志从家里跑了四公里赶到乡里去领,一路唱一路跑到家……

命运,终究没有辜负这个少年。

《闲来笔潭》这本书,我翻了很多次,最让我感同身受的莫过于吴同志的求学之路。那些文字,朴实更真实,读起来就仿佛在跟他对话,常常在他的笔下见到曾经的自己。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学习有多用功,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在那样的条件下,每走一步都极为艰辛,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对我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来说,他的经历是十分励志的。这种励志,不是灌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孤傲,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这世间上有很多原本平平无奇的东西,出身贫寒的我们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艰辛、更多努力才能得到。

笃信成功学的人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可是他们却不说,如果不够努力,连选择的资格都没有。

只有足够努力,命运才会关照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起,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生均提高500元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砸锅记
清朝 榜眼 吴士鉴 吴士鉴(1868~1934)近代金石学家、藏
全班47人18人考上清华北大,高考最低分639,不掐尖培养我真的服
70年代高考老照片:宁愿交白卷也不偷看(图)(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