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理之争:文科重要还是理科重要?
由此引爆了大家的激烈讨论,学文到底有没有意义?难道学文就是废柴吗?
抛开新闻,我们说学文还是学理,这不仅仅是步入社会的人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在学校面临择业的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家长们在引导孩子,做“顶层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文和理。

1

 文与理

在探讨到底是学文还是学理之前,有一对基本概念必须搞清楚,那就是:什么是文?什么又是理?
不搞明白这个,直接争论文理就没什么意义。
说到文,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文科,而文科最常见的就是语文、英语、以及政治和历史。
由于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最熟悉的科目就是这几个,所以就非常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文科就是由这几个科目组成,文科学的也就是这么点事儿。
但是实际上文科根本不是语、英、政、历这几个科目这么简单。
真正的文科指的是什么?
文科全称是人文社会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学。
除了我上面提到的那四个科目,更广泛意义的文科至少还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
所以文科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绝不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东西。
而理科与文科是一个道理。
我们在校学习的理科一般指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理科学生“保留曲目”。
但是理科同文科一样,也有更广泛的含义。
比如物理的分支光学,力学和声学。
比如数学的分支概率,统计和几何。
理科包含的东西太多,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明白了文与理更确切的含义,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下面要谈论的东西。
实际上当我们在争论学文还是学理的时候,一方面我们争论的是要学什么具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争论学习文理背后有什么含义。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对概念,叫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实际上,这两种精神才是我们今天所谓文理之争要争论的东西。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校时间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却很少有人在意学文学理背后的意义。
要说真有什么意义,无非也就是分数高低的意义,或者某个科目考与不考的意义,至于学文学理在精神层面有什么意义,却很少有人考虑。

2

 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

为啥之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这就得从应试教育说起了。
说起应试教育,与之相对的是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从名字就能知道,教育是为了应试。
而素质教育,从名字也能知道,教育是为了素质。
上面的人考虑的是通过一套公平的教育选拔制度筛选出有素质的人。
但是下面的人不这么想,下面的人想的是用什么办法去应试,应试才是主要的,语文英语有分数线,素质这东西没有分数线,也不考。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素质教育这东西根本没人在意。
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德智体美劳,而应试教育重视的是语数外政史地。
在高考这种虽然制度公平,但是竞争也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提倡素质教育,无异于和一个烟民说,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就算他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更何况谁管你学习这门科目背后有什么含义,多考一分就是全部含义,高分才是硬道理。
用十几年的时间去搞分数,这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更可惜的是,很多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结束了,知识也就还给了老师,最后真正内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基本没有。
所以,为啥很少有人会关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因为这两个东西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产不了,但是这两个东西还都很重要。

3

 人文精神VS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思考的是人如何去生活,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
是学习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和自然的关爱。
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等等都是在教我们反思自己如何更好的理解世界。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质疑,是对身边一切事物的质疑。
是理性,是对客观事物的辩证思考。
所以,如果一个人既没有人文精神的关切之心,也没有科学精神的怀疑之心。
这就相当于双目失明,别说看清世界的本质,就连黑白都分不清。
如果一个人只有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会产生什么问题?
那就成了冷冰冰的人形工具,毫无人性。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有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又会产生什么问题?
当一个人头脑里毫无科学概念可言的时候,这个人懂的东西越多越偏激,轻则成为神棍,严重的精神会产生问题。
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就是会“偏科”,从而导致文和理之间产生争论和误解。
搞人文的对理科的刻板印象就是他们都是情商低的怪咖,行为异于常人,不善沟通,满脑子想的都是0和1,整天幻想着要改变世界。
搞科学的对文科的刻板印象是他们学的都是无用之学,只会逞口舌之利。真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的,还得是我们理科,你们文科只会动动嘴皮子,说一些没用的大道理,大道理能当饭吃吗?
可以说文理双方互不相让,死磕到底。

4

 文理不分家

但是实际上文理之争毫无意义,吸收双方的优点才有意义。
文科必须要学习理科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中最宝贵的是什么?
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
就是要
(1)识别问题;
(2)提出假设;
(3)收集信息;
(4)验证假设;
(5)评价结果。
这是科学精神带给人文精神最大也最有益的帮助,就是结合实际,验证真伪。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质疑。
这样做的好处是搞人文的不至于自己在那瞎想,搞到最后脱离实际。
反过来,科学精神中也要吸取人文精神的精髓,要明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
要明白自己为科学奋斗甚至“死而后已”,背后还有一个东西叫人文意义,没了这个,人就真的成了只会喘气的人型工具。
有句话叫文理不分家,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5

 结尾

虽然文理不分家,但是总要有一头占主要地位。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向人文,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就是我觉得人文对一个人来讲是他的底色。就像画画一样,人文就是整张画的背景,是基底,然后在这个背景上进行'科学'作画。
当然了,也不是不能先画科技,后补人文,只是说后补的人文,对整张画来讲,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所以一般我更偏向于先上人文的底色,再涂科学的颜料。
这里多说两句,就是如果一个人在上大学,我希望他更注重人文,而不是更注重技术。
因为大学四年,如果一个人的人文底色上好了,他就有了对人的关切,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对他人的关爱。
进一步,也就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打交道。
更进一步,也就懂得了如何博弈和攻防。
人文的底色不变,后面到了社会上,人就不容易走歪。
而技术这东西恰恰是最简单,最好学的,有了人文的底色,进入社会再磨炼技术,肯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人文精神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情商,而科学精神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智商。
我们当然情商智商都想要,但是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智商的本质是零和博弈,而情商的本质是非零和博弈。
现在不是很流行内卷,鸡娃的说法么,
大家可以看看,内卷也好,鸡娃也罢,最终拼的都是智商。
不论是考场还是职场,这玩意就是零和博弈。
大家都拼命加班,玩命学习,但是资源有限,好坑越占越少。
但是情商却不一样,他不是零和博弈,他是非零和博弈。
情商能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甚至产生多赢局面。
当然了,虽然我偏向文科,但是我并不否认智商高的优势。
这只是我个人的偏好而已,至于大家如何去选,情况不同,选文还是选理都没毛病,毕竟有的人喜欢文,有的人擅长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高中文理是否应该分科
高中生文理分科,怎样选择?
正确选择专业,成就精彩人生——文理分科与职业观教育
文理分科的弊端
清华教授:新时代呼唤“文科振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