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论玄关②《口诀钩玄录》



编者按:《口诀钩玄录(全集)又名《乐育堂语录德经精义分类合编》,系陈撄宁授意缪德俊依清朝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吉先生所撰《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二书为根据编著。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发育万物。圣人以有而形无,实而形虚,显呈此至隐至微之一物曰谷神。谷神者,空谷之神,问之若答,应焉如响,即不死也。其在人身,总一虚灵不昧之真。自人丧厥天良,谷神之汩没者久矣!后之修士,欲得谷神长存、虚灵不昧,以为金丹之本、仙道之根,从空际盘旋,无有把柄;惟从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下手,有无一立,妙窍齐开,而玄牝立焉。故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总要精气神三者打成一片,方名得有无窍、生死门;否则为凡窍,而无先天一元真气存乎其中——虚则落顽空,实则拘形迹,皆非虚灵不昧之体。惟此玄牝之门,不虚不实,即虚即实,真有不可名言者,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动静交关处,乃坎离颠倒之所,日月交光之乡,真所谓天根地窟也。学人到得真玄真牝,一升一降——此间之气,凝而为性,发而为情——所由虚极静笃中,生出法相来。知得此窍,神仙大道尽于此矣。其曰“绵绵若存”者,明调养必久,而胎息乃能发动也;曰“用之不勤”者,言抽添有时,而符火不妄加减也。人能顺天地自然之道,则金丹得矣。

 

圣门一贯之道,何道也?即吾所示玄关一窍是也。若离此一窍,即是旁门。夫以人之生也,生于此一气,人之死也,死于此一气。究之人身虽灭,此气不灭。未有天地之前,此气自若;既有天地之后,此气依然。人未生,而此气在于虚空;人既生,而此气畀于人身。诚能了悟此气,真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生有何荣,死有何辱境况。无奈世人不闻真诀,日夜营营逐逐,总于声色货利、富贵荣华之途是恋。又谁知因几十年之尘缘,害却千万年不坏之真身也。人可不自省乎?

 

若必如文帝十七世而始得,斯亦已矣,只在辛苦两三载,即可快乐几千年,又何惮而不为哉?闻而不炼,真是愚夫,甘自陷于泥涂而不思跳出也。虽然,跳出之法岂有他哉?只在此一窍而已矣。又岂必几十百年哉?只在顷刻之间而已矣。或谓尔弟子已数年于兹,如今始有闻者,先生何谈之易易耶?不知积功累行与积精累气,须在平日慢慢操持,若了悟之机,只在一时也。果能一丝不挂,万缘齐消,此一刻中,未必无所得焉。无如后之修土鲜有此般真志气、大力量耳。如能一朝脱然,自能一旦豁然。故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此顿法也,如此之勇猛精进者最少。下此循序渐进,日充月盛,忽然醒悟,即入大乘,此渐法也。无奈人自有生后,无一个不染红尘、不是破体。所以吾道教人,教先断除尘缘,填补精气,子精固,然后神火——锻,方得元气发生、玄关现象。了悟此个玄关,始知吾之生而人世也,非此窍无由来;吾之化而出世也,非此窍无由往。得之则生,失之则死,理有必然者。学道人只要凝神一志,常将此气收于虚无窟子之中,生固生,死亦生也。夫以此虚灵长存而不昧,纵脱却幻化之身,而我依然如生。若使失却此气,虽血肉之躯独存,终日昏昏罔罔,无可奈何,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故虽生而犹死,且不如凡人之竟死也。此可见玄关之妙,非同人间势力只可守之数十年,又非若势力之有患得患失,百忧虑心,万事劳形也。

 

生等了悟到此,再加涵养之功,随时操存,不要间断,即可证无上涅槃。然操存之法,始而不入静中,不能了照收持,如今功夫已久,还要在应事接物时,处烦处变时,略用些儿意思照管,即如静中修持一般。果能常常如此收摄,其得力更胜于静中万万倍也。如此动静交养,本末无遗,一任错杂纷纭,而主人自不乱,此即仁熟义精之候也。岂有他哉?不过于玄关动时,要乘得此机、不失其候,以前要涵养此机,毋忘于心;以后要操持此机,不许走作,久久纯熟,自然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也。但玄液玄关,要凡息停,真息见,方得现象。若到胎息停,六脉俱尽,则玄关窍开更有不同。非玄关有二也,只是气质之性净与未净之分耳。吾引孟子乍见孺子人井,恻隐之端发动,此是性阳生。若混混沌沌中,一触而动,此是命阳生。必如今日所示,乃是性命合一之旨。何也?以其虚而灵也。当其寂然不动之中,而虚灵之性常在。何以见之?以其未开之前,了照此中,一无所有,而实有清明广大之机,此所以养虚灵于未动之先也。及其感而遂通,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在己亦不知也,此虚灵亦常存也。要有此番涵养操持,性命始得合一。且凝神即性,调息即命,有动有觉,为命为气,而无动无觉,即性即神。此个玄关,不在动静,而在动静之间,方是真正玄关,随时皆有,特患人不细心讨探耳。诸子诸子,着意着意,于此切勿忽略焉。

 

炼丹琐事,自古圣贤千经万典说不尽金丹妙蕴,而其的的真宗,只须一言可尽。昔人云玄关窍,可以了结千经万典之义。夫以天地未开之前,一元真气主宰于一理之中,古人无可名而名之曰无极;然而宇宙间生生化化、有形无形、有声无声之物类,无不包括于其中,又名之曰太极。此实为天下万事万物之大根本、大枢纽也。所以动而生物,则为阳;静而归根,则为阴。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之间,为天地人之最玄最妙者也。修道人欲修大道、炼金丹,又岂可离此无极太极之理、阴阳动静之气,而能有成耶?学者必识得此理此气,返之于身心日用之间,而后有道可修,有丹可炼也。

 

吕祖云“未采药,立匡廓,交合之时用橐籥”二语,实为金丹之本。盖药物未生,此时须如天地未分、鸿蒙未判之初,浑浑沦沦,混混沌沌,无可见为阴,又无可名为阳,此殆无极之极,不神之神者也。我于此为将此心安放在虚无窟子,若有知,若无知,若有想,若无想。孔子云“君子坦坦荡荡”者,其殆是欤?此时虽无阴阳理气,然此理此气,为阴为阳,皆蕴蓄于其内。及乎一感而动,则阳生矣。迨至动极而静,阴又从此生焉。此阴阳之大端有如此者。学道人果能于鸿鸿蒙蒙、杳无朕兆之时,似有似无,如痴如醉,寂寂无踪之内,有惺惺不昧之情,此即无极而太极,理气混合为一之际也,此玄关也。至忽焉有知有觉,此玄关开时,即如天地初辟一般。天地辟,而万物丛生;人身开,而毛窍毕露。此一觉也,诚为万劫之主宰欤?生识得此旨,金丹之道过半矣。

 

炼心二字,是千真万圣总总一个法门。除此而外,皆非大道。须知生生死死轮回种子,皆由一念之不自持、妄情幻想,做出百般怪诞出来。所以古人用功,必先牢拴意马,紧锁心猿。何也?盖一念之动,即一念之生死所关;一念之息,即一念之涅槃所在。是则道之成也,岂在多乎?只须一念把持,自可造于浑浑沦沦、无思无虑之天。纵有时念起心动,亦是物感而动,非无故自动。如此动心,心无其心,虽日应万端,亦真心也。否则,心有其心,虽静坐寂照,亦妄心也。学人造到此境,夫岂易易?要不过由一念之操,以至于如如自如,了了自了,神通造化,德配乾坤而已矣。只怕玄关一动,而漫不经心耳。果能常操常存,毋稍放逸,遇魔不退,受辱不辞,惟一心一德,将此虚灵妙体涵养久久,自然日充月盛,而玄关现矣。夫玄关一窍,是吾人炼道丹头,勿区区于大定大静中求。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若必待大定大静然后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易指点。可见学人修养之时,忽然静定,一无所知所觉,突起知觉之心,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干干净净,即乾元一气之本来面目也。从此一念修持,采取烹炼,封固温养,久久自成不测之仙。然而小定小静,亦见天心之来复。若人事匆匆,思虑万端,事为烦扰,如葛之缘蔓,树之引藤,愈起愈纷,愈纷愈乱,无有止息,为之奈何?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如酒醉之夫迷睡路旁,忽地一碗凉水从头面喷去,猛然一惊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场空梦,此即玄关窍也。昔南极仙翁示鹤腥子:真元心体实自玄关一窍寻来,动静与俱,随时皆有,但非感动,无以觉耳。

 

试有人呼子之名,子必应之曰“有”。此一应是谁?虽曰是口,然主宰其应者,是真元心体也。是一应间,直将真元心体凭空提出与人看,真善于指点也。是知知觉不起时,万境皆灭,即呼即应,真元显露,方知此心不与境俱灭;知觉纷起时,万境皆生,一呼一应,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与境俱生。以此思之,知觉不起时,心自若也,知觉纷起时,心亦自若也,以其为虚而灵也,虚则有何生灭哉?只怕杂妄萦扰,恩爱牵缠,看之不空,割之不断,斯无以为造道之本耳。总之,此窍只此息之顷,以前不是,以后不是。如人当閟寂之时,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应,即玄关矣。一应之后,阴阳判为两仪,又非玄关也。玄关者,太极将分、两仪将判之时也。动不是,静亦不是,其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间乎?所谓动静无端,玄关亦无端,学者须善会之。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和集卷之一
2-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
金丹大道精微谈(下)
柯怀经:养性要旨
道家丹道及其理论精微谈
起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