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现状及趋势分析(1)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历程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努力探讨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和目标做适度展望。本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笔者将建国后的六十多年教师队伍建设历程分为奠基发展期、停滞破坏期、恢复改革期、规范创新期四个阶段,主要从教师政策、教师教育、教师管理三个侧面梳理不同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二部分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从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的扩充,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教师政策日趋完善,法制化进程逐渐深入;教师教育全面展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上升;教师待遇逐步提高,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开始建立。第三部分是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我是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地域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其次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漏洞和不足;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盲区;最后一个问题在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够健全。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是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而展开对未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展望和趋势分析。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可能还是要围绕逐步建立开放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进程;规范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和奖励的财政投入机制这四个方面进行。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保障和基石。从完善教育、教师政策,全方位开展教师教育,加强和规范教师管理制度出发,全面提升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层次,才能使我国真正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政策教师教育;教师管理

 

  

 

 

  

 

  I

  1

   (一)选题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1

    (三) 概念界定 5

一、新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 7

    (一) 奠基发展期(1949-1965) 7

   停滞破坏期(1966-1976) 16

   )恢复改革期(1977-1992) 18

   )规范创新期(1993年至今) 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就 27

(一)教师队伍蓬勃发展教师素质不断提升 27

(二)教师政策日趋完善,法制化进程逐渐深入 29

)教师教育全面展开,专业技能逐步提高 31

)保障提高教师待遇,有效建立奖励制度 35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 37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地域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 37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存在漏洞 38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盲区 38

)对中小学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够健全 39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向 39

)逐步建立开放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39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进程 41

)建立规范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 41

)建立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和奖励的财政投入机制 42

结语 44

参考文献 45

 

 

  

 

(一)选题意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兴起,为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动态进程,试图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以及对其发展趋势做适度展望,为当代中国教师教育制度的改良和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二)文献综述

     要研究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并且欲在此基础上把握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对该领域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本研究中,计算机文献检索工作主要是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库这三大在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数字资源库中进行,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的方式可以发现大量的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了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下面对研究成果分述之。

1.关于中小学教师政策的研究

在国家数字图书馆以“中小学教师政策”为关键词检索到的学术专著共有18本,最早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1979年出版的《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选编:1949-1966》,该专著搜罗了1949年至1966年间我国中小学教育重大政策法令以及包括教学工作、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团队工作、干部和教师培训等各方面的国家相关规定和政府文件。另外大多数专著都是对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介绍和解读,例如《最新中小学教师政策问答》(若真,庶毅,1994)、《教育政策法规专题》(杨颖秀,2001)、《中小学教育法规政策导读》(程方平,2008)等。

由于中小学教师政策涉及范围宽广,包含内容繁杂,所以学术论文中很少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学术论文仅有一篇,名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受阻的执行者原因探析——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执行为例》,文章从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教育政策执行者的管理知识欠缺和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政策执行者对于教育政策的认同程度不高等五个方面的导致我国教育政策执行受阻的原因。

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政策的学位论文共计有230篇,内容涉及我国政策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来研究教师政策的论文,如《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杨柳,2007)、《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以湖北省H县为个案》(张胜军,2009)、《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变革研究》(李崇爱,2010)、《新中国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0)》(董江华,2007)、《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王大磊,2011),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历史角度纵向梳理中国中小学教师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对现行教师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给予借鉴和启示。另外,从这些学位论文的内容来看,研究的方向包括了中小学教师政策的诸多领域:例如研究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政策和制度的就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变迁研究——以P县为个案》(朱新民,2008)、《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研究》(李芳芳,2011)、《公共财政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付卫东,2009)、《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研究》(贺雪梅,2010)等文章,其中在贺雪梅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将建国60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分配制度的变革过程分为五个时期,由供给制到单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再经过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和70%的职务工资加30%的津贴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直到如今的中小学教师实行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概括起来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的变革就是从供给制到单一工资制,再由单一工资制到结构工资制,最后是结构工资制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断优化,即从一元走向多元,再到多元之间的优化组合。(贺雪梅,2010)

总体来说,关于中小学教师政策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当前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政策进行阐述或者是对新中国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某一项具体政策进行纵向概括,这些都只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局部内容和片段化的研究。所以本研究需要站在历史的更高角度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各项政策的演进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历程和法制化进,这也是笔者在行文时的突破点和和试图创新之处。

2.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

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必然避不开“教师教育”这一概念,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其意义广泛而深刻,我国学者对教师教育的研究的成果非常多,在中国知网对“教师教育”一词进行精确匹配查找就能检索到7068条记录。内容涵盖教师教育的方方面面。由于本研究主题在于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其中涉及大量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的发展变化,所以有必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做进一步分析。国内学者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众多,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孙圣和把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归结于“教师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混乱”、“培训内容设计不当”、“培训经费不足”(2009)四个方面;党亭军所分析的问题除了包含内在动机缺失,培训内容不切实际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培训成果“无人问津”,从而造成培训初衷的异化和人力资源的浪费。(2010)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在于培训经费短缺导致培训积极性不高;领导不重视导致培训不到位;传统模式导致培训务虚;培训师资质量不高导致培训受限;观念滞后导致培训变质。(陈磊,杨爱萍,2011)综合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教师本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制度的不重视;培训内容脱离当地实际,培训效果不好这三个方面。而解决策略也就是围绕改善这些现状入手,包括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模式;制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方式;体现文化特色的培训实践(陈磊,杨爱萍,2011)还有“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孙圣和,2009)等内容。

其次,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究也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郑友训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七种教师培训模式,它们是:送教上门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自修学分模式、分段集中面授辅导模式、远距离教学培训模式、培训骨干以点带面模式和自学考试模式。(2000)肖成全、熊维平以四川省沪县为案例,切实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提出自修学分、校本培训和科研驱动型三种教师培训模式。(2000)刘丽俐主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继续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该书通过对培训模式的基础分析、建构分类、选择应用等相关方面的阐述之后,列举出八种当前较普及的培训模式,并分别从概念、模式产生的背景、要素结构及其变式、操作程序、优缺点分析及应注意的问题六大方面对每种模式进行了详尽剖析。(2003)郭根福重点研究骨干教师培训,并提出六种值得借鉴的具体模式:专题培训模式、观摩研讨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学术沙龙模式、导师指导模式和论题答辩模式。(2001)可以看出,目前对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尤其是有的学者,能够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很有借鉴价值。

另外,当前的很多学者专家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问题。冯延平等人认为有效培训表征在五个方面,即“培训目标有效;培训内容有效;培训方式有效;培训管理有效;培训评价有效。”(2010)对此,他们提出了有效培训的实践策略,即“立足岗位,全员练兵;突出骨干,倡导选择;团队互助,共同提高;研修一体,解决问题;城乡结对,实战培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冯延平,常一民,2010)对于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魏心认为不仅要及时评价,还要分步骤进行追踪评价(2009),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除此之外,刘志春等人还由教育券制度引申提出教师培训券(教师教育券)制度(2010),这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

现有研究中还涉及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很多内容,有关于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也有对培训课程设置的探索,还有关于培训方式网络化的建设等等。总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成果丰富,内容广泛涉猎于现阶段教师培训的方方面面,但是关于建国以来教师培训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却很少,这也是本论文可以进行深入挖掘的内容所在。

3.关于中小学教师管理的研究

教师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两个方面。(温从朗,2004)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关于中小学教师管理的理论成果并不是很多,根据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显示,与“中小学教师管理”精确匹配的文章只有53篇,且部分文章是国外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介绍和比较,而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的问题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困境与对新的教师管理方式的探讨。

在研究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方面,主要理论成果有李俊霞的文章《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其中讲到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存在“重物质刺激,轻精神激励;组织的行为不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不够”三个困境。(2003)此外,毕正宇总结中小学教师管理的误区除了教师主体地位缺失,教师激励制度不健全,教师个性不受重视之外,还有教育改革使教师职业和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2005)李俊霞通过分析困境存在的原因之后得出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出路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寻找,提出的策略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以科学的人性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思想”。(李俊霞,2003)“以人为本”也是其他研究中普遍提到的一个概念和教师管理的倡导方式。

因为当前教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很多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例如赵敏认为当前我国的教师管理应该要注重运用激励的方式,实行柔性管理,并且对不同性格的教师的管理也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实现最有效的管理。(2011)程秀霞也在研究中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运用。(2009

中小学教师管理包含教师的入职考核及其聘用、师德素养、学历与专业要求、薪酬与考评奖惩制度、专业发展与任用及职称和职务晋升、退休制度等诸多内容,它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其发展历史的探讨可以为改善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提供思路,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研究方向。

)概念界定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内容上包括中小学教师政策法规的制订和变更,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教师管理的不同时代特征三个方面,本研究主要是依据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而展开,为了使论文的撰写能沿着一条预设的路径有序行进而不致游离无章,在铺陈正文之前,先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1.中小学教师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概念,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界定为“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这是对其进行的广义上的界定;而本研究中笔者要探讨的主要是狭义上的中小学教师,其涵义是指从事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工作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合称,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称谓。

2.中小学教师政策

    中小学教师政策从属于教育政策、公共政策。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把政策理解为: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依照对政策的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把中小学教师政策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党和政府制定的、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条例、决定、计划等行动方案和规则的总和。(张胜军,2009

3.教师教育

从内涵来看,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这个定义反映了教师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内涵。首先,教师教育概念更充分地体现着师资培养活动的系统性。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并举,非师范类教育培养等。其次,教师教育概念充分体现了师资培养活动的专业化特点。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的法律都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对待,要求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教育。再次,教师教育概念能体现师资培养的开放性特征。最后,教师教育概念能充分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的特征正是认为教育在纵向上应持续人的一生,而在横向上应连接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种思想使得教师教育向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发展。

从外延来看,教师教育不同于师范教育。各种教育工具书,大都把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中小学师资的专门教育。包括职前教师培养、初任教师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但师范教育的实践并非如此。从形式上看,我国师范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职前教育;从内容上看,我国的师范教育主要侧重于所教学科的专业教育;从办学模式上看,我国的师范教育采用的是独立的办学模式,职前教师的培养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本科院校进行的,学生在入校的时候就被定向为教师,毕业后统一分配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任教。

可以说,教师教育是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统一,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教育。(杨柳,2007)由于本研究跨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两种概念提法和不同内涵时期,考虑到教师教育的内涵不仅从内容上来说,还是从形式上都比师范教育更丰富。因此,本文为了行文方便就统一用教师教育的概念。

4.中小学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来说教师管理即是对教师实施管理。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分析从管理内容上看,中小学教师管理是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管理者依据教育管理的总要求与目标以及学校管理的要求对教师的任用、培训、激励、评价等进行的管理。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上看还包括了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教育科研工作、思想品德、出勤情况、教学成绩等进行管理。(王晶,2010)归结而言,中小学教师管理即是从对教师德、能、勤、绩等各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管理。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管理这项复杂系统工程中的核心环节。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我国教师培训市场规模持续上升 其中小学教师人才紧缺指数最高
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之集中培训到底累不累?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关于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