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元节不烧纸,延绵千年的哀思何处安放?

一面是千年祭奠的民俗传统

一面是当下社会的文明围堵

疫情之年,新坟又增几多,亲人远逝,总要有一种形式的祭奠,才能消解无处安放的惦念,思念如水,流到农历七月,就是一个中元节的潮涌。

为故去的亲人烧纸祭奠,是流传千年的一种传统,是亲情追思最低成本的表达,是中华幽冥文化的承载方式。

让人困扰的是,由于多地出台禁止为逝者在公共场合焚烧纸钱(冥币、纸元宝)等行为的规定(条例),使得人们无法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春节这四大传统祭祀节日,通过焚烧纸钱祭祖孝亲,让延续千年的哀思无处安放。

早些时候,我的'老高818'由于连续刊发了几篇关于解读《易经》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谈到五行八卦等内容,许多读者通过各种途径跟我互动,谈到祭祀节日前后诸多的迷思和无奈,希望我能解惑答疑。

一位远在新加坡的华人朋友留言说:

最近几天连续梦到远在天国的父母,梦境实在记不真切,似乎是他们要买房,大概300多万(人民币?新币?冥币?这么关键的问题咋能忘了问呢?)清醒后非常认真滴想了又想,突然顿悟,今年清明节没有烧纸。自从几年前国内大部分城市丧葬形式移风易俗以来,逢年过节基本由我在新加坡给父母'寄钱'(全当老爹老娘在天上外币兑换业务无师自通吧)。今年4月份开始坡县的疫情开始严峻,社区也暂时禁止祭扫活动,所以未能及时'汇款'。想必是最近组团去天国定居的人太多,造成如今人间房子降价、天上宫宇涨钱的局面,一定是上面物价飞涨,爹妈的钱袋子空空如也了。

唉,如今也只能心里默念:子孙无德、祸及先人,还望天上众神明庇佑,让这帮'要脸的'、'不要脸'的孙子苟且活着,少去天上凑热闹。

一位农村的朋友说:

中元节又到了,村里广播喇叭里天天在喊'村民注意了,文明祭奠,杜绝烧纸'!这是为什么?上坟不烧纸烧什么呀?我咋就觉得,就好比让抽烟不让点火是一样的吗?

一位理性的朋友说:

我理解地方政府出台文明祭扫的初衷,但是不让焚烧祭扫,能不能给社会一些明确的指导意见。让我们的对先祖至亲的祭祀有更恰当的方式,让我们的哀思可以找个地方安放。

这里先不评论禁止焚烧祭祀的是与非,还是让我们走进延绵千年的中国幽冥文化,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历史,让我们当代人还坚守着这样的风俗。

焚烧祭祀方式,为什么会延绵千年

焚烧纸钱的目的是为了祭祀死去的亲人,死去的亲人在哪?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当然是阴间。阴间里有什么?有鬼。

著名文化学者栾保群是专门研究幽冥文化课题的,被称为'当代谈鬼第一人'。在他的《扪虱谈鬼录》中,通过谈论中国的鬼,让人们了解'阴间'的那些事和中国祭祖文化的来龙去脉。

——儒家对鬼神和魂魄的态度很暧昧,否定鬼神存在,就没法确立君权神授和崇拜祖先的孝道。

先讲讲鬼是怎么来的。你可能会说,鬼不就是死人变的吗?没这么简单,鬼的来历决定了很多现象,比如说,为什么有的人死后会闹鬼和诈尸,有的人就不会?昏迷不醒的人会不会变成鬼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文化里的魂魄观念了。说实话,中国人是不太关心灵魂问题的,所说的魂,几乎就是指死后的鬼魂。大多数民族都相信,人的肉体内居住着灵魂,肉体死亡以后,它会继续活动,这种想象来自于梦境,或者酒精之类的迷幻经验。不过,中国的魂魄观念要比一般民族的灵魂说复杂。你一定听过李商隐一首咏贾谊的绝句,后两句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惋惜汉宣帝不向贾谊请教治国安邦的正经事,空谈了一宿的鬼神问题。其实,从先秦到汉代,有关鬼的问题,还真就是事关重大、会被写进正史里的正经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子产,是孔子最推崇的政治家,儒家经典专门记载过他谈论鬼魂的一番话。当年,郑国的都城在大白天闹鬼,一个死去了七八年的贵族在街市上显形,向仇人复仇。《左传》中子产曾经专门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人死后,游魂不会马上消散,如果生前已经气息衰弱,魂灵也会很快耗尽,但如果是突然或意外死亡,魂灵就比较强盛,匹夫匹妇横死,都会变成害人的厉鬼,何况是含恨而死的大贵族呢?这番话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

其实,儒家对魂魄和鬼神的态度很暧昧:一方面,儒家一直在和从商代流传下来的崇拜鬼的观念斗争,认为社会沉迷于这类话题,就无法推行理性的等级社会制度,必须要把它清除出政治领域;另一方面,否定鬼神存在,又没法确立君权神授和崇拜祖先的孝道——假如承认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为什么还要守孝、还要搞祭祀,还要继续遵守祖宗定的规矩呢?所以,对这类话题儒家一直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不做明确判断。

'三魂七魄'是怎么回事?

'三魂七魄',是南北朝时期道士的修炼理论。

对魂魄的具体解释,就大部分由道家和民间来完成了,再由儒家进行选择性地修正和推广。这套观念基本上是这样的:人是由天地自然之气所产生的,天气生出了魂,魂属于阳,就是人的精神和思想;地气生出了魄,魄属于阴,负责维系躯体的反应。道家认为,魂是善的,有思想能力,魄是恶的,没有思想能力。鬼是由魂形成的,而诈尸或者僵尸,是只有魄没有魂的身体,不能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所以,尸变和闹鬼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常听的'三魂七魄',是南北朝时期道士的修炼理论。这种修炼法叫'炼三魂',让魂离体升天,留下魄来看守躯体。这也能解释长期昏迷现象了,昏迷就是魂离开身体而只有魄留守。三魂七魄的说法,很快就被民间传说加以具象化了。在一些鬼故事里,人有三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魂,魂的思想、感情和记忆也都和本人一样,能代表本人去阴间受审,阴间拘走了三魂中的两个,剩下的那个变成了在人间出没作祟的鬼。

唐代一则志怪故事说,长安城里有个善于占卜算卦的术士叫柳少游,一天来了一个客人,请他推算自己还有多少阳寿。柳少游布卦后说,'这一卦太不吉利了,您今晚就会离世。'客人悲叹着走了。仆人在客人走后说,刚才他在献茶时看到了诡异的一幕:屋子里竟然有两个柳少游在说话。柳少游这才知道原来那个客人就是自己的一个魂,果然他在当夜就死掉了。这就是个标准的采用三魂说法来编的鬼故事。

'吓掉魂了'在说什么

民间有种说法叫'吓掉魂了',说的也是这类现象。好几部明代的笔记都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件事迹:有一天,他被一个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扫地太监给吓了一跳,生气地命人把太监拉到金陵闹市里斩首。围观的人群亲眼见到,在法场上,从那个跪着的太监身体里,站起来另一个太监的影子飘走了,这就是被吓掉了的魂。正在这时,圣旨又到了,赦免了这个太监。朱元璋也挺幽默的:你不是吓我一跳吗?那我也吓你一跳。但这一吓,太监从此就少了一个魂。按照过去的说法,精神疾病或者痴呆就是因为掉了魂,所以才有收魂之类的民间巫术。还有个版本说,这个太监的魂并没走远,而是混进了人群,也跟着津津有味地看死刑,这就有点儿批判味道了:看客式的麻木,居然到了可以围观砍自己脑袋的程度。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药》里,讲述一群麻木的国人看客,围观革命者夏瑜刑场被杀,以及主人公华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钱买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再联想到疫情下一些国人的两面嘴脸,可能真是吓掉魂了。

鲁迅《药》中麻木的看客


▲'三魂'各有职责,'其一'接受祭祀

到了清代,鬼故事又发展出一套理论,说这三个魂在死后的功能也不一样:一个负责在阴间受罪,一个会被派往阳世转世投胎,还有一个守在死者的坟墓里,接受后人的祭祀。这个说法看起来既生硬又无聊,但是大有深意,它能解答民间对儒家礼法的一个困惑:如果祖先已经转世投胎去了,我为什么还要再上坟祭祀呢?在儒家看来,维持祭祀礼仪可是件有政治意义的大事。儒家有个逻辑,凡是遵守礼法的孝子,就不会犯上作乱、破坏社会安定,所以,这类说法不仅受认可,还有发展:鬼魂不仅会常驻祖坟,还要附在祠堂或者家里的牌位上,这就等于在每个家族里安了一个摄像头,时刻监督着孝子贤孙们是否遵纪守法。

丧葬文化中'逢七为祭'又是咋回事?

说完魂,再简单说说魄。我们刚才说了,中国人崇拜祖先的灵魂,但是并不欢迎魄,认为魄是在人死后专门捣乱的,所以在丧礼中,最理想的状态是让魄安全地从尸体上散去,以免出现尸变。中国丧葬传统是逢七为忌日,一直到七七结束,就是因为在鬼神理论里,人生下来,魄是在七七四十九天里逐渐健全的,死时,七个魄也是每逢七天散掉一个,一直到四十九天散尽,只剩下一具尸体。所以古代停灵,要停满四十九天才出殡。

死者埋葬后,还要进行祭祀。主要有'圆坟'、'烧七'、'烧百日'和'烧周年'等活动。'圆坟',在葬后的第三天,主要是亲近的孝子亲戚们,穿上孝服,抱上哀杖,抬着祭品,为死者祭奠。'烧七'即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举行一次焚香烧纸祭祀的礼仪,不一定每七都烧,一般烧'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俗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在当今城市中,没有了过去农村的祭祀条件,一切都得以简化,'烧七'的地点也是从房间开始,逐次在楼道、院落、大街等,表达的是故去的亲人之魄越走越远,直至消散。

从前面的这些鬼故事里,你也看出来了,鬼的行为规则其实就是人间的延伸影射。中国幽冥文化的基本局面就是如此:同时存在着佛家的地狱轮回和中国本土世俗观念这两套系统。

在先秦,人们认为死后世界和人世间是相通接壤的,后来逐渐产生了天界在人间之上、冥界在地面以下的概念。死人在地下的生活也和地上基本一样,所以要在坟墓里埋很多生活用品、珠宝钱币当殉葬品,一度还有活人殉葬制。阴间和阳间也没有固定的界限,在魏晋的鬼故事里,还有死人被埋到地下几十年又复活了的情节。佛教传入中土后,地狱的观念和景象,通过细致的宗教画、通俗押韵的变文开始在民间普及,道家也参与了进来,和中国本土的幽冥文化一起拼接成复杂的阴间世界。

民间传说的奈何桥,是梵文'地狱'音译

比如说,民间传说阴间有座奈何桥,是一条难走的独木桥,架设在苦海上。在更早的唐代传奇里,这个名字不是桥,而是一条叫奈河的血污之河。而奈河原本的意思,既不是河也不是桥,而是梵文里'地狱'的音译,也就是说,奈河就是地狱,桥和河都是附会出来的。望乡台、恶狗村之类的阴间景点,也都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在不同故事里的说法都不一样。

今天民间对阴间的具体印象,来自一本叫《玉历宝钞》的通俗小册子,这本书出现于清中期,表现出的阴间世界是三教九流的大杂烩。本来是佛教系统里的十殿阎王,被安排了一个道教的酆都大帝做顶头上司,当时还要向地藏王汇报工作。所以,越梳理历朝历代对阴间的说法,情况就会越乱。

这个成分复杂的系统,内核仍然是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的观念。基督教认为,死后世界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人在现世和罪捆绑在一起,信徒所追求的是灵魂得救,进入完全圣洁的天国。佛教把地狱描写得那么可怕,是为了说明轮回和现世都很痛苦,人需要从中超脱出去。而中国人觉得,要是能顺利通关,再次托生为人,就像在春运时抢到一张火车票,是很理想的结果了,很少有人真会对极乐世界感兴趣。

中国人对死后生活的想象,一直是非常世俗化的。在鬼故事里,鬼魂在阴间过着和阳世差不多的生活。阴间同样流通货币,这些货币来自后代烧的纸钱。纸钱可以在阴间消费,也可以买通冥府里的鬼差和官员,用于行贿和打通关节。鬼魂到阳间作祟时,会使用障眼法拿纸钱当真钱花。鬼魂也同样有吃饭穿衣需要,所以子孙要在丧葬期间烧纸衣、送冥器,今后得定期上坟或在家供奉。

在鬼故事里,鬼享用祭品的方式也有变化,在魏晋时期的故事里,鬼真的能够把酒肉吃掉,后来改成了鬼只吸收食物的精华,类似于吸收掉食物上空的一股热气。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上供结束以后供品并不会减少。而那些没有后人祭祀的饿鬼,会在阴间永远游荡,找机会偷些食物果腹。

这些好像很琐碎的说法,其实和前面说到的鬼魂附身在牌位上一样,都是儒家礼法对世俗的干预和规范。世俗的孝道,不仅仅是生前赡养,也包括死后祭祀。有的鬼故事提到,'人得一饱,可耐三日;鬼得一饱,可耐一年',这就是委婉地提示人们:祭祀祖宗,至少得一年一次,否则祖宗就要在地下挨饿。

鬼故事有个基本守则,这个准则是特别重要、不能动摇的,就是鬼魂只能享用直系后代香火,接受不了外姓人祭祀。东汉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有能看见鬼的特异功能,他的上司就派他查看自己家祭祀的情况。只见上司的儿子上香跪拜以后,登上祭坛大吃大喝的,却是一个不认识的屠夫模样的人,那些穿着官服的本家祖宗,都在屋檐下面彷徨徘徊。他的上司逼问老婆才知道,当年他老婆生的是个女孩,怕丈夫不高兴,才和一个屠夫家的男孩调了包。现在,你就知道传统观念为什么对生儿子有这么深的执念了吧?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类话,在民间的理解里,就是一旦绝了后嗣,整个家族的祖先都会变成孤魂野鬼,要在地下永远忍饥挨饿。

从儒家的立场来看,这套说法很聪明很实用,如果你去对普通人讲三纲五常,他根本就不感兴趣,要是拿死后会变成饿鬼来威胁他,他就非常重视了,他的妻子也会积极配合。在儒家礼法里,如果正妻生不出儿子,男人就要纳妾;纳妾也生不出儿子,就要在本族中过继一个儿子。这套由人伦和鬼话共同看管的规范,维系了古代家族的延续和秩序。

从以上《扪虱谈鬼录》中,我们可以明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焚烧祭祀文化,源自于阴间与鬼的传说,来自于魂魄观念。魂主宰思想意识,魄指挥身体。离开身体的魂构成了鬼,魄没有散去的尸体,就会出现尸变。由于道家的修炼学说,民间普遍接受了三魂七魄的说法,关于吓掉了魂、招魂、叫魂等等说法,都来源于此。鬼故事,还有安抚悲痛、释放压抑情绪的功能。

二是,我们讲了传统文化对阴间和鬼的生活的一些想象。中国的阴间是由佛教的地狱轮回和本土的世俗延续这两套概念组成的,主要承载的,还是中国人重视现世的观念,人们对死后世界的种种传说,是为了维系现实中的家庭延续和社会秩序。

烧纸送钱亡者自然不会收到,但是人们宁愿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对亲人的相思之苦,并借助这种方式继续尽着世间没有完成的孝道,聊以自慰。

许多人朴素的认为,不让烧纸,除了感觉那边的亲人没有钱花,还有就是阳世间没有惦念他们的人了。前两年好莱坞大片《寻梦环游记》讲述墨西哥小男孩的奇妙旅程,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情感。

结语:

给亲人烧纸,是成本最低的思念。

在国内6亿人月入仅有1000元的现实面前,没有比用一叠黄纸更好的对逝去亲人表达追思的方式了。远古与当下,天上与人间,火光化纸为灰,一缕缕的青烟直上,传递着绵绵不绝的人鬼情未了。

当然,这里并没有为街头无序烧纸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辩护,我只是想说,千百年来的民俗祭奠方式,如果不是行政一禁了之,还有没有更好的引导方式,比如,开发无烟的祭祀用纸,比如放置安全的焚纸设施,比如划定范围定点、定时......,相信有更多的办法,解决这一传统民俗问题。而今日百姓之困之惑,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归根结底是一种懒政的表现。

当然,我最后要说的还是那句最朴素的话,与其死后多烧纸,不如生前多孝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中华七月烧纸钱民俗
秋雨绵绵又中元
中元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元节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为什么这么重要?
聊聊道教那些事(7):儒家对鬼神的态度
中元节什么时候祭祖?不可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