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线电影】人物全部选用藏族演员来扮演电影《农奴》


每日奉献深度精品好文

最美老电影


重-温-红-色-经-典


回忆峥嵘岁月

礼献伟大的党

让我们一起重温红色经典电影

感悟老一辈革命先烈

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影片介绍

《农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执导的剧情片,由旺堆主演。

强巴从小就被农奴主旺杰的儿子郎杰当马骑,他性格倔强,用沉默反抗,被当成了哑巴。解放军进藏后,郎杰欺辱强巴,把强巴摔在河里,强巴受伤,解放军救起强巴。郎杰授意管家用马拖死强巴,被女奴兰尕的哥哥格桑救下。强巴和兰尕在寻找解放军途中遇郎杰追赶,二人纵马跳崖投江。兰尕被解放军救起,强巴被抓回要处死,土登活佛收留他当了喇嘛。郎杰和土登叛乱阴谋被粉碎,郎杰强迫强巴一同逃往国外,强巴与郎杰殊死搏斗,危急时刻解放军解救了强巴,强巴欲将土登暗藏的武器交给解放军,被土登刺伤。土登放火烧毁寺庙,强巴揭露土登的罪行。农奴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强巴终于开口说话。

历史背景

 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黄宗江就有了写西藏题材剧本的念头。之后四年,他四次去西藏体验生活,时间最长的达半年。虽然积累了大量素材,但他却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正当为此苦恼时,他看到一则解放军用飞机送被农奴主砍伤的农奴到北京治疗的报道。他马上去医院进行采访。受伤农奴向他讲述护士的细心照料让自己第一次感到被当成人来对待,“现在的手是人的手,现在的脚是人的脚”。

受此触发,黄宗江确定了自己的作品应当反映解放前后农奴生活的变化,揭露农奴制的罪恶。此后,他在拉萨观看了活报剧《强巴的遭遇》,剧中主人公从小被压迫,像个哑巴一样没说过话,平叛后解放了,强巴才开口说话。此剧令黄宗江产生了创作灵感。他决定通过农奴强巴变哑巴来揭露农奴制的残酷,再通过强巴重新说话展示西藏人民获得新生。黄宗江的剧本先后写了五稿,剧名也再三斟酌,从《装做哑巴》、《强巴的遭遇》到《铁匠与哑巴》,最后才定名为《农奴》。

影片插曲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是《农奴》的影片插曲,这首经典老歌仍在西藏雪域高原上传唱不衰。

这首老歌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幸福安康而矢志不渝的接续奋斗,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战胜各种考验。


主旨升华

通过《农奴》,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影片闪耀着强烈的革命时代精神的光辉,使观众接受了一次阶级斗争的深刻教育。它在描写强巴的受难、反抗、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揭露了旧西藏农奴制的罪恶本质,歌颂了广大农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影片把人民解放军平定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作为广阔背景,反映了西藏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热爱,歌颂军民之间崇高的深厚的阶级情谊,这就使影片主题思想更加化了,艺术形象更有光彩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首近百年历程,无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始终顺应时代潮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争取和维护的,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为之努力的!

来源:百度百科

评析与欣赏

这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也是建国后 17 年中国电影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但调动了诸多的艺术手段,使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从而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需着重指出的是,黄宗江创作的文学剧本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出色的基础。对话少,文学性强,银幕感强,充分体现了电影的艺术特性,是剧作的一大特色。不但读来引人入胜,更为导演、摄影、美术、表演等各个创作部门传递出十分具体的视、听感受、文学剧本分上、中、下三卷,严谨地展现了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发展、延伸的不同年代时空,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和浓烈的诗意。

在这样的框架之中,剧作选取一系列生动而典型的情节和艺术细节,突出地刻划了主人公强巴的艺术形象。对其他各种人物,也是疏密得当,描写得各具光彩。在反面人物方面,对土登活佛的勾勒相当出色,冲破了公式化、脸谱化的陈旧模式。

影片把对尖锐的阶级对立的揭示,与戏剧式电影表现强烈冲突的艺术风格结合在一起,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把整个农奴阶级的命运通过一个农奴的痛苦和觉醒表现出来。把阶级压迫和对立凝炼为农奴主热萨父子、活佛土登和农奴强巴的矛盾。

面对残酷的欺压,强巴以种种方式进行反抗。

他三次从背上摔下老爷,很有层次地表现了他的性格以及思想发展脉络;而三次反抗的结果却是遭到更残酷的惩罚,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阶级对立的残酷性。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如“人马”、铁索链、皮鞭、护身符、五角星、在佛像里藏匿的枪支等等,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尤为突出的是影片结尾时的大火和强巴从“哑巴”而开口说话,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隐喻着百万农奴的最终觉醒。

《农奴》充分运用电影视听的表现手段,有效地服务于叙事和气氛的宣染,这是一部黑白片,明暗对比强烈的影调和光线处理造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利用高原强烈的阳光形成的不同光彩,低调表现出阶级压迫的阴森可怖,高调则展现出解放军带来的光明。同时,画面明暗的大反差又给人一种颇有力度的造型感,人物和景物在这种大反差中显得特别富于雕塑感,透出质朴、粗犷的艺术美。

影片开始时的一组镜头,出现了雪山、白云、江水,画外则传来闷雷般的法号声。这个音响处理极富悬念感和神秘感。镜头从金碧辉煌的寺庙金顶摇到巨大的号角和身披袈裟、头戴“鸡冠帽”的吹号喇嘛。接下来,镜头俯拍农奴们背着沉重的粮袋艰难地拾阶而上前来交租。这些,都形象而生动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规定情境。

导演艺术手法洗练,特别强调了与所表现内容相适应的缓慢沉重的节奏,在整体上很好地营造出令人感到压抑的艺术氛围。

影片《农奴》中的人物全部选用藏族演员来扮演,他们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由于他们熟悉生活,深刻理解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因此饰演的角色显得特别真实和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突出的是扮演主人公强巴的旺堆,他本身就曾是一个农奴,还当过喇嘛。

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使他在艺术实践中迸发出充沛的激情,他所塑造的强巴的形象,朴素、自然、层次分明,具有感人至深的力度。

旺堆拍完影片写下的创作体会文章,其标题就是《西藏农奴的觉醒》。许多评论指出,在银幕上,已经分不清楚是旺堆还是强巴了。演员和角色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影片的音乐创作除了为影片谱写一系列气氛性的乐曲,还成功地创作出一支具有藏族民歌特色的主题歌《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曲感情深挚、旋律感强、委婉动听,迅速在群众中传唱开来。

《农奴》这部影片的成功摄制,可以给人以许多启示。鉴于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那么任何一个环节的粗糙或疏忽,都将会给影片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因此,各个艺术创作部门的良好艺术素质和通力合作,是提高一部影片整体艺术水平的关键。

《农奴》1981 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重温经典!158部优盘版70年代老电影终于上架啦,绝对精彩!



国产老电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电影《农奴》1963年
电影 - 农奴
老电影故事片【农奴】
【剧情片】农奴 (1963)
才华横溢,人生传奇的军中才子,“黄家三杰”之三黄宗江
真实反映解放前西藏农奴悲惨的生活的影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