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8组)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今天是腊月廿八,我国农历十二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有关这一天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这一天,各地风俗各有不同。山西太原市人们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省人们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省人们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北京民间讲究,从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炒菜,因为其谐音听起来像争争吵吵。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们就在年前把年后吃的食物提前准备好,到时只要馏馏就可以了。



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农历腊月二十八的习俗

    腊月廿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传统来源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风俗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二十八,贴窗花丨小新画新年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准备好接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7年贺岁银币的设计师朱熙华为大家送上的“开门见福”吧。


以生动感将贺岁概念延续

文/朱熙华


随着猴年渐入尾声,新一年的贺岁纪念币设计又摆在了面前。在设计的总体思路上,我还是延续了前两枚的走向,“家”的概念始终贯穿其中。从第一枚“开门见福”至今,围绕着福字我们不断地尝试着。

而这次福字被镌刻在了照壁之上,参照建筑资料,照壁的整体风格被定格为典型的北方建筑形式。透过前方的照壁,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四合院,在今后的贺岁币设计中,我的构思是尽可能多地涵盖全国各地的建筑人文形式,从中折射出整个中国对于过年与迎春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情结。

在照壁之上,为了烘托与迎合中间的砖雕“福”字,我特意将四角的花纹浮雕进行了原创设计。蝙蝠融合祥云,从四周向中间聚拢,显得喜气洋洋,在“福”字的下方衬托着“百福图”,整座照壁上覆盖有厚厚的积雪,在画面上方悬挂着灯笼,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几个元素一旦组合,便透射出了无穷的年味。

设计初稿


在画面的整体构图中,我依旧选择了经典的对称形式。我觉得这种端庄、稳定的构图形式是如此地贴近这一主题。但这一次不同点也随之出现,近景处一个可爱雪人的出现,打破了些许宁静与平和,虽然它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却给画面增加了一些生气,俏皮的形态象征着孩子们的存在。



记得小时候,我们总是特别期盼过年,那时的我们仿佛是最开心快乐的,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与家人快乐团聚。如今,有些场景渐渐远去,有些感觉再也无法体会到,温馨的画面正是我在这个系列中所要追求的。



在画面的上方,我有意安置了类似门梁的结构,它与悬挂的灯笼一同,再一次暗示了大门的存在,仿佛透过这扇大门,我们被带入到这个幸福美满的中国大家庭。隔着照壁我们就能听到孩子们的嬉闹声、拜年声,长辈们为年夜饭所忙碌着的烧菜做饭声、欢笑声??画面正中间飘动的中国结,也为原本安静的画面增加了些许动感。一瞬间,以往过年那一幕幕欢乐的场景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




腊月二十八贴窗花发面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传统来源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风俗相关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准备做主食 

  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枣花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

  “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

民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八的各地习俗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 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里,应着各种民风民俗,全国各地的人们差不多都在忙碌地准备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人们就开始享受年的欢乐了。在春节七天长假里,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吉庆的浓郁气氛中,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腊月二十八民俗

腊月二十八(1月25日)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这天要贴窗花了啊。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民谣说“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家家户户进入准备主食过年的节奏啦。这天,山西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蒸枣花”,河南人“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你们家呢?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这一天会有很多民俗活动。

想知道都有哪些,一起来看吧!

 

「01 打年糕


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

加大枣或豆蒸制的食品。

春节期间制作的糕称之为“年糕”,

因为“糕”与“高”谐音,

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02 蒸馍




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

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

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

有花卉、龙凤、雀蝶等。出锅后,

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

 

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

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

以表达虔诚和尊敬,

既是追求艺术享受的心理反应,

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03 贴花花




就是张贴年画、对联、窗花,

要在清洗一新的门窗,炕头,廊柱,

甚至日用品上贴上对联、窗花

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吉庆吉言,

还有各种年画,当然也会挂起红灯笼。

 

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美美,

于是就将那些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

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

但还很愿意坚守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春节之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南方的习俗  

福建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


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湖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饭,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饭,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在孝感,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腊月二十八,贴福字、写春联、白胖胖的花馒头软又甜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日历风俗相关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腊月二十六,煮白肉;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传统习俗数一数:腊月二十八
腊月年俗之“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你知道几个?蒸馍发面贴花花?老农:还少一个
民俗趣谈:《山海经》里的民俗,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馍贴花花
古时年味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