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北种粮大户看春耕

▲ 3月18日,福建永安贡川镇龙大村农民在田间劳作 魏培全 摄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种粮大户面对粮价下跌时已经从最初的茫然、“不知道咋办”变为主动对接市场、从容适应

但与此同时,粮价下跌超出预期,配套扶持政策不足,调整结构面临诸多难题,也让他们担忧自己随时可能“掉队”

 根本是尽快落实政策,基础是稳住生产,关键是引入人才,未来在统一发展


南北种粮大户看春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林超 宋晓东 王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年多了,今年农民卖粮还慌吗?春耕前夕,国家相关调控部门将每50公斤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再次下调了10~20元,下调幅度创历史新高,彰显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但与两年前相比,福建省南平市种粮大户雷炳华今年不再慌乱,从容淡定。“卖给粮库是没钱赚了,但我可以多种点绿色优质大米,卖给市场,价格只高不低。”


  今年春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后的第三个春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黑龙江、河南、福建等省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看到许许多多种粮大户和雷炳华一样,颇受乡村振兴战略鼓舞,对今年的生产充满信心。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单纯地考虑粮价高低,而是更多地担忧贷款难、技术缺、市场培育慢等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掉队”。


【“中央给了定心丸,我们就敢放开手脚干”】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的9户种粮大户都是年富力强的“好把式”,其中还有两名85后新农民。他们普遍懂市场,懂政策,谈起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十分振奋。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里心镇花排村村民李崇芳今年刚满33岁,被问及生产有没有信心时,他拉着本刊记者到田里看新硬化的道路和沟渠,“这是我听说土地承包权再延长30年后,特意贷款12万元新修的,另外还流转了70多亩地。中央政策好,给了我们‘定心丸’,我们就敢放开手脚干。”


  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化庄村种粮大户李坤峰说,这些年种粮大户投入很谨慎,有时候不太敢迈步子,就是因为农业投入成本太高,怕不稳定。他说:“承诺土地承包稳定,一下子提振了士气,现在也敢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农业保险的逐步落实和推开,尤其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也为许多种粮大户“壮了胆子”。黑龙江省赵光农场种粮大户李月刚去年有231亩地参加了“保险+期货”大豆收入险试点项目。由于最终大豆价格没有达到保险公司的保底金额,上个月24日他拿到了1.8万多元赔偿。他说:“无论有天灾还是市场行情不好,都有保险公司托底,以后敢再多种些粮了。”


  以前卖粮“找市长”,如今卖粮找市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种粮大户面对粮价下跌时已经从最初的茫然、“不知道咋办”变为主动对接市场、从容适应。黑龙江省逊克丰禾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侯宝柱说:“2017年初,潮粮每斤卖4毛钱,还没人要。现在的价格高出2毛多,农民手里都基本没有余粮了。”


  看到近年来稻谷价格不断下跌,雷炳华2016年开始延长产业链,利用武夷山地区的生态优势,做起了绿色优质水稻的深加工,去年有一半稻谷都给了市场。他说:“质量上去了,很受市场欢迎,价格还能比粮库高32元(每50公斤)。”


  “原来就想着扩大面积,现在就想种点好品种,用点新施肥技术,把单产提上去。”建阳区水吉镇池中村村民戴春生说,他去年利用建阳区农业局推广的技术,种了140多亩“再生稻”,每亩增产近300公斤,粮价下跌后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多赚了近15万元。


【资金技术是短板】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受访种粮大户都在努力跟着中央政策的“指挥棒”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粮价下跌超出预期,配套扶持政策不足,调整结构面临诸多难题,让他们担忧自己随时可能“掉队”。


  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回瑶村种粮大户曾权香去年生产实现了100%机械化,把生产成本降到了同地区最低。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利用稻谷米糠发展养殖业,这样算下来去年每百斤稻谷的利润能有10元左右。他说:“但没想到今年收购价又下调了10至20元。”


  曾权香说,今年的地已经租下来了,只能硬着头皮再种一年,但如果明年还是这个价,估计要放弃一半左右。他说:“我理解国家要倒逼我们转型,但几十亩地的小户转型还容易一些。像我这样种了1000多亩地,近十年来陆续投资了近1000万元整土地、修沟渠、买机械,不是想转型就能马上转的,还得给我们一些时间和帮助。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种粮大户的资金需求更胜以往,但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让种粮大户在调结构时“迈不开步子”。河南省社旗县郝寨镇石桥村种粮大户唐道丽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提了两年了,也做了一些改变,但整体上来说变化还是不太大。一是现在这两年粮食市场不太稳定,不敢冒进;二是农业生产资金比较难保障,抵押贷款不容易。


  戴春生说,粮食价格市场化后,农民没有资金,在市场上就成了弱势群体。去年水稻刚收获的时候价格被压得很低,每50公斤才133元,他储存了500多吨稻谷,希望到年后涨10元再卖,但就是因为缺少周转资金,不得不提早贱卖一些粮食,才能把去年欠下的种子化肥钱还上。


  此外,不少种粮大户期盼技术支持、市场培育、标准建设等配套服务都能跟上。曾权香去年试着用“稻菜轮作”模式种了500亩花菜,但由于经验不足,第一批菜就被霜打了近十万斤。他说,相关的技术还是不熟悉,虽说农业部门也会来田间指点,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得靠自己上网“查一查”。他说:“如果没有技术支撑,转型就没了底气。”


  谈及转型的未来,许多种粮大户表示:“上级政府说要转绿色产业,我们就转了。但是到了乡镇,也没看到有具体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什么是绿色,绿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门槛,我们都不懂,只能自己摸索”。“绿色大米种出来了,但市场很难打开,政府是不是也多帮帮忙?”


【“快、稳、引、统”促乡村振兴】


  未来粮食怎么种?乡村怎么振兴?受访种粮大户建言:根本是尽快落实政策,基础是稳住生产,关键是引入人才,未来在统一发展。


  一是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说到了农民的心坎里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上面的政策再好也没有用,要落实到基层,还得有几年。”不少种粮大户都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当前已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如果政策落实得太慢,可能不少种粮大户顶不住就得退出了。


  二是稳市场。李坤峰说,保证粮食生产,农业才有积极性、有活力,要保证粮食生产就得让种粮的人有利可图。希望政府多下功夫稳住粮食市场,别太快撒手,等整个产业稳定了再慢慢放手。


  三是引人才。种粮大户普遍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有专业对口的人才,并建议把农业打造成类似于“城市创客”一样的创业平台,让有本事、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够有条件回到农村,进入农村,接触农业。


  侯宝柱等种粮大户建议,应完善政策保障,解决人才下乡的后顾之忧。如推动农业补贴和项目建设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逐步构建起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扶持、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衔接配套的政策体系。


  四是统发展。在很多地区,种粮大户已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统一管理和引导指挥的时机渐渐成熟。一些种粮大户期盼政府能够成立“有力”的组织机构,把种粮大户集合起来,发挥出群体优势,在种植结构、数量上给予指导,更高效率地调整全产业的结构、重点、模式。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种植大户频频跑路,背后有啥隐情?农业部这样回应!
中华粮网:近年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变化情况回顾
深度好文:种粮的根本出路在哪儿?
粮价改革再出声音:以稻谷价格为重点推进稻谷小麦价格改革
焦点|粮价平稳,供应充足!预计启动小麦托市收购可能性不大
粮食重要,却没有矿泉水值钱?16年农业补贴将会怎么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