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家40年 | 一把算盘:“噼啪”声中打出幸福人生

算盘,曾经几乎是每家必备的计算“神器”。能打一手好算盘,是当时每个人羡慕的事情。如今,这一“时尚”的物件已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改革开放40年来,计算工具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家40年故事,就从这样一把老算盘说起……

讲述人:黄占发,男,55岁,会计。

记录人:黄艳,女,28岁,银行职员,讲述人侄女。


1979年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村,也打开了村里人通往外界的大门。那几年,人们纷纷涌向广州、深圳这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打工,“去广州”也成了我们村当时的一种时尚。那时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中我又是老大,理应为父母分担,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于是,我便离开了父母,带上心爱的宝贝——算盘,和同村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踏上了南下广州打工的道路。那一年,我16岁。

  当时因为年龄小,没什么特别的技能和经验,唯独打得一手好算盘。我上学的时候就对珠算特别感兴趣,记得那时常跟同学们用算盘玩一种游戏:从1加到36,看谁打得快、打得准。“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烂熟于心的珠算口诀,配上噼里啪啦的清脆声响,成为了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一手熟练的算盘技法,也让当时南下打工的我有了小小的底气。很快,我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食堂会计。

图为黄占发家的老算盘。图片由黄占发提供。

  之后,我白天在食堂“拨算盘挣工资”,晚上回到住的地方,敲着我那把算盘,自学财务知识。因为在那个年代,不只是在农村,就算在广州那样的大城市,算盘都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银行结算、单位财会、商店买卖,甚至普通家庭算账,都是靠“打算盘”来完成的。我当年打算盘的速度在单位也是少有人能比,经常是左手翻一大沓烦琐的账本,右手打着算盘,“噼里啪啦”很快就可以盘算完一本账。

上世纪80年代,算盘还是财会人员主要的运算工具。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人正在丧失无价的东西④(深思细品)
“做人,算盘不能打的太响”
我的父亲-下
广州是我很喜欢的城市,务实低调不张扬,也符合我个人的口味[机智][机智]
奇形怪状的老算盘,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价值不菲!
朱军|一颗孤独的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