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峰:曙光映照满天星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华文明不止有一个源头,多源汇合形成了泱泱浩浩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模式。

中华文明起源并非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模式,而是如“满天星斗”般灿烂可观。

苏老的论断被史学界认为找到了中国文明起源“破密”的钥匙,这著名的“满天星斗论”从哪里产生?

就是根据内蒙古赤峰、辽宁牛河梁等一系列红山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而提出,并不断深化。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

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被苏秉琦先生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在哪里?在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北角,红山在蒙古语中为“乌兰哈达”,乌兰乃红色之意,哈达意即山峰,“乌兰哈达”即可译为赤峰。

红山文化——这一因山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让我们从小便慕名向往之。

后来因为工作缘故多次造访这里,方知红山是一座死火山,披着艳红的岩石,不危不峻,夏季林木繁茂,一红一绿交相映衬,既火热,又清新。

半个多世纪前,老舍先生游览内蒙古赤峰市(当时称昭乌达盟),对红山公园的湖光山色颇为赞美,不禁题诗:

“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柳丝丝,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当地人说,红山原名九女山,传说有9个仙女触犯天规,王母娘娘大怒,她们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随身携带的胭脂盒,胭脂撒落在人间,就出现了9座红色的山峰。

神秘的红山成了赤峰这座城市的名字由来,更是海内外诸多历史、考古和人类学家的聚焦点。

2012年夏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队员在赤峰市敖汉旗进行调查时,发现了几块独特的泥质红陶碎片。

专家们猜测,陶片背后很可能蕴藏着重大的秘密,便在周边100平方米的土地上筛选、采集,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碎片。

他们最终找到65块陶片,精心拼对复原出一尊通高55厘米、形象逼真、表情丰富的陶人,成了目前为止能够完整复原的红山文化晚期最大的整身陶质人像。

这尊陶人正是活生生的5000年以前我们先祖的形象,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又一个实证,陶人也被誉为“中华祖神”。

同样在敖汉旗,比“中华祖神”还早3000年的兴隆洼先民,建造了“华夏第一村”。他们与自然进行着长期的斗争,开垦荒地,种植狩猎,生生不息,播撒下人类文明的第一粒火种。

先民们征服自然,但又保持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一思维方式在大量岩画石刻中展现出来,鹿、马、太阳、人面像……

一个个图案生动活泼、造型夸张,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每次去敖汉旗,当地朋友都会邀请我们品尝小米粥,这是当地人最引以骄傲、最拿得出手的土特产了。敖汉小米确实名不虚传,颗粒大、粒形圆、晶莹剔透、入口香甜。

事实上,从8000年前起,兴隆洼先民就开始种植小米和黍子,这一点从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便可得知。

经过专业的年代测定,出土的炭化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说,欧洲的小米是从亚洲引入的,兴隆洼文化遗址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敖汉旗以小米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系统,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种植、加工和销售小米,让不少农民开上了小轿车、住上了小洋楼。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也被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所佐证。

197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高约26厘米的墨绿色“C形”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如今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内。

我们参观国博时,也见到了这尊玉龙的真容。它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特别是龙背正中有一小穿孔,令人称奇。

听讲解员说,经过试验,若将其穿绳悬起,玉龙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

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造型特殊,它不应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与我国原始图腾崇拜密切相关的一种神器,在祭祀中显示通灵之能。

除了“中华第一龙”,赤峰还出土了很多人物和动物形玉器,大多线条勾勒娴熟、研磨技艺精湛。

其实,要磨制一件玉器需要祖孙几代人,磨制的精细更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这些玉器的精美程度,甚至可以跻身于当代艺术殿堂。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红山先民的队伍不断壮大,并向南迁徙,来到中原,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夏商时期的玉器构型也多少因袭了红山玉器的特点。

赤峰吸引中外历史学家格外关注的又一焦点,就是让宋朝心惊胆战的契丹部落。耶律氏就定都在赤峰北部。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这支民族从何而来,又走向何处,依然没有全部厘清。珍贵的文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时向我们讲述深远厚重的故事。

上世纪早期,日本人鸟居龙藏首次在赤峰进行了考古勘察,此后契丹辽史的研究长期由日本学者引领。

本世纪初,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开展了一项长期、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个团队在赤峰陆续将辽帝陵、辽上京等重要遗址的性质、布局、沿革、制度等一一解码。

唐朝末期,契丹族在赤峰境内崛起,建立的辽王朝前后经历1200多年,共建5个京都,其中上京、中京在赤峰境内。

鼎盛时期的大辽,疆域万里,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南到山西北部雁门关和河北中部。

辽亡前夕,契丹皇族耶律大石率领10万余众,西迁到中亚地区,建立了疆域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强大王朝“西辽”,史称“黑契丹”,近一个世纪后,被蒙古帝国所灭。

辽、西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大,马可波罗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还因为契丹绘画、乐舞、建筑、书法、雕塑等艺术精妙绝伦,使俄罗斯及东欧(斯拉夫语系)部分国家至今称中国为“契丹”。

发现700多处契丹辽文化遗存的赤峰市巴林左旗,见证了辽王朝辉煌的历史。

在巴林左旗这个以蒙、汉两族为主的城市,契丹大街是最繁华的街道,路边小区和商店随处可见“契丹”字样。很多当地人相信,契丹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

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或多或少影响着赤峰人的基因和头脑。在内蒙古,有些人会说赤峰人是“犹太人”,意思是赤峰人聪明。

赤峰人的一大特点就是能说会道,用赤峰的土语来说,就是特能“哨”,说出来的话让人心里很舒服,听得美滋滋的。

一个外乡人在这里住上一年,也会变得能说会道,变得精明伶俐。

所以当地人说:山不在高,红了就灵;地不在大,有龙就灵。赤峰的山不仅红了,而且还有名震中外的玉龙。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能说会道的人都很聪明,别人在那里刚刚说上一句话,赤峰人的脑瓜就已经转好几圈了,有十句百句话等着你。

事实上,聪慧和精明离不开教育。赤峰人很重视教育,高考成绩和录取率经常在内蒙古自治区领先。

崇尚教育是赤峰人的价值取向。一个家庭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提升素质,这也是赤峰人对自己很得意的地方。

赤峰曾用万余年时间,向世人诉说着早期农耕文明、草原帝国文明等,历史的喧嚣终究远去,当地人又归于平淡却不乏奋斗的生活中。

耀眼的红山、耀眼的城市,这就是草原人热恋的故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城外的文明曙光 “满天星斗”里的赤峰红山文化
中华民族的祖母河——西拉沐沦河
红山文化发现史略
赤峰文化之旅【007】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中华文明的源头——馆藏红山文化玉器(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