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扇子进化论:从帝王出行身份象征到百姓纳凉平凡之物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

随着空调的普及,扇子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从昔日帝王高官出行身份的象征,到后来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再到平凡人家扇风纳凉的必备神器。五千年来,扇子几乎从未缺席。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小小的扇子完美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成为了一种极具有实用价值,有富含艺术价值的独特艺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简单说说扇子。

五明扇,此箑之始也!

扇,古代写作“箑”,又作“翣”。西汉扬雄《方言·杂释》所云:

”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

不管是”扇“、”箑“还是”翣“,不难看出,当时的扇子无非是从”竹“或者从”羽“,是用竹子或者羽毛编制而成的用来蔽尘遮日的工具。

”古者羽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以文从羽。“

——《宋史·仪卫志》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

——汉·班固《竹扇赋》

正如班固在《竹扇赋》中所说,最初的扇子并不是作为一种扇风纳凉的普通物品出现的,而是一种君王仪卫的工具,是身份的象征,以此来招贤纳士。西晋著名学者崔豹在其《古今注·舆服》中提到:

”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

1983年3月,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中,发现了一把战国晚期的古扇,距今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扇面以染色的竹篾编成几何图案,扇柄在一侧,更像一面小旗帜。这把扇子虽然与现在的扇子长相上大相径庭,却生动地诠释了“箑”的由来。

舜以“五明扇”招贤纳士,而他的继任者禹上任以后直接就来了个“禁扇去笠”(《管子》),以示简政。不过,到了殷商时期,扇子作为一种仪卫工具的作用再度出现,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在魏晋以前,用美丽的羽毛编成的雉尾扇,作为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礼仪之器,与天子的威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帝王出行之时,由侍者擎持,以遮风挡日。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雉尾扇始于殷世,高宗时有雄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辑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惟诸王皆得用之。”

那时,帝王和王后出行的车子上都要插上翣,粗柄大面,遮风挡尘非常有效,所以汉时称其为“障翳”。 后来,这种翣的功能逐渐变为一种纯粹的仪卫装饰,用以显示宫廷皇室的威严和华贵。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太监或宫女,手持长竿羽扇,站在帝王后侧作遮挡状的场景。按照周制,“大扇谓之翣”(《小尔雅·广服》),“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见,出行时翣的数量多少在礼制上有着严格的规定。自汉武帝时,更是明确规定了“王侯不得用雉扇,公以下用团扇”。到了唐朝,更是制定了严格的“索扇”制度,并延续至清。虽然后世在仪仗用扇的数量、形制上有所变化,但皆有严格等级定制且目的并无二致。

宋玉舌战,羽扇纶巾

作为仪卫装饰的大羽扇,到了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扇风纳凉的功能了。据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二》记载,周昭王的时候,涂脩国献青凤、丹鹊两种名贵的禽鸟。盛夏的时候,周昭王命人用其翅、尾制成了“游飘”、“条翮”、“兮光”、“仄影”四把扇子,夏日里宫女为他扇风,结果“轻风四散,冷然自凉”。

虽然周昭王很陶醉扇子扇风带来的那一丝凉意,但是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羽扇扇风并不被平常人所接受。直到有一天,宋玉登上了楚襄王的章台。

“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东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持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塵为而笑,襄王不悦”。

——陆机《羽扇赋》

宋玉在章台面对诸侯侃侃而辩,终于为羽扇正名,也让羽扇在士大夫中普及起来。后来,扇子的普及由士大夫扩展到普通百姓,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就有了“以龙治雨,以扇逐暑”之说。到了西汉末年,手持一把白羽扇,已经成了彰显儒雅气度的一种时尚。早期的羽扇,本由鸟类的半翅所作,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并加以长木柄。提起羽扇,大家最为熟悉的当属诸葛亮,他那“乘素舆,著葛巾,提白羽扇”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刻画英年早逝的周瑜形象时,苏东坡也不忘提一句“羽扇纶巾,雄姿英发”。顾荣,可能是史上唯一一个能在羽扇上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大神”。当年他讨伐陈敏之时,“麾以羽扇,其众溃散”。虽说没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般夸张,却是实实在在吓退了万名敌军。

除了羽扇以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塵尾扇、比翼扇等也相继出现。“塵”是领头的大鹿,魏晋时期手持塵尾有着“领袖群伦”的寓意。后来,梁简文帝萧纲对塵尾进行了简化,在类似于纨扇上加上两撮鹿尾毛,制成塵尾扇,所谓“比翼扇”又是在“塵尾扇”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将上面的鹿尾毛换成了白羽毛。

除了彰显身份的羽扇、塵尾扇和比翼扇之外,两晋时期,普通的蒲葵扇已经出现了。《晋书·谢安传》里就有谢安“执一把用之”助同乡卖蒲葵扇攒路费的故事。

齐纨楚竹,团扇合欢

纨扇,亦称团扇,它的普及,是社会生产力和纺织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作成各种形状,然后上面糊上薄薄的丝绸。团扇最早出现的时间并不可考,但西汉后期一代才女班婕妤所作《怨歌行》中,明确提到了“团扇”: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

诗中的“合欢扇”就是团扇,所以团扇的出现时间不晚于汉成帝时。所谓“齐纨”指的是出自山东的绢帛。汉时纨扇上品有“齐纨楚竹”之说,也就是出自山东的绢帛和湖南的竹子制成的纨扇才是上品。

南北朝是,团扇扇面较大,初唐时期还保持着类似于塵尾扇的腰圆状,直到开元、天宝年间才出现“圆似满月”的样式,成为闺阁少女的心爱之物。

银烛秋光画冷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除了宫廷的“合欢扇”和闺阁中的团扇外,更多平凡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便面”的团扇。早期的“便面”一律由细竹篾编制而成半圆形,到了汉时才慢慢成为竹木为骨,绢帛为面。“便面”除了基本的扇风逐暑的功能外,还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用以遮面,用以各得其便,免于尴尬。

虽然纨扇在唐宋时期已经占主要地位,并日趋多样化,但其不可折叠,不便携带的特性使得它必然会被另一种扇子所代替。

折扇真的是个“舶来品”吗?

折扇,古称“聚头扇”,因其收拢时两头能够合并归一而得名。

“折扇故名聚头扇,仆隶所执,取其便于引藏,以避高遗之目。”

清·高士奇《天禄识余》

从高士奇这段话里可知,在折扇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社会还是被纨扇所占据,折扇只是在芸芸众生奴仆杂役中使用。关于折扇的来历,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折扇是从日本传来的,也有人说折扇是从高丽(朝鲜)传来的,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折扇在正史中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据《宋史·日本传》记载,宋端拱门元年,日本僧人奝然为答谢自己在宋期间受到的礼遇,遣其弟子嘉因等乘坐宋朝商人的贸易船再度来华。在他给宋太宗带来的礼物中有两枚“蝙蝠扇”,也就是折扇。

明朝郑舜功在嘉靖年间受朝廷委托考察日本的风土人情,归国后写成《日本一鉴》一书。在书中提到:

“倭本无扇,因见蝙蝠之形,始作扇,宋端拱间曾进此。”

而日本人冢田大峰的《随意录》中也提到:“倭语谓叠扇为‘加波保利’,是蝙蝠之倭名,盖以形似焉,名也。异邦素无叠扇,而今有之,仿我方之制。“

关于折扇从朝鲜传入的说法,宋代赵彦卫在他的《云麓漫钞》一书中提到:”宋人用折迭扇,以蒸竹为骨,加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以骨饰以金银,盖出自高丽(朝鲜)。“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朝鲜使臣进献宋徽宗的贡品中,便有“折叠扇两只”。虽然有人坚持折扇从朝鲜传入中国,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朝鲜的折扇其实也是源自日本的“蝙蝠扇”。

“皇朝之盛,遐荒九译来庭者,相属于路,惟高丽国敦尚文雅……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录》

不管是从日本传入,还是从朝鲜传入,亦或是从日本经朝鲜传入,大多数人都认为折扇是个“舶来品”。虽然很多人依据《晋书》、《南齐书》等相关记载认为折扇至少在南齐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但多为模棱两可的孤证。所以,我们还是暂时认为折扇是舶来品。

虽然折扇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大规模出现,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专门制造折扇的工坊,但折扇的地位与团扇相比,时人仍重团扇而轻折扇。当时风气,以为折叠扇为夷人之物,只有仆隶、妓女下等人使用,良家妇女还是用团扇,扇业仍是团扇的天下。

明成祖朱棣

这种情况,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彻底改观。 永乐年间,明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遍赐群臣,折扇方才大行其道。

“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撒扇(折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折扇从宫廷走向百官家中,又进一步走向了民间,进而“遂遍天下”。成化以后,折扇之风日盛,出现了取代团扇的趋势。明朝先进的工艺水平,文人墨客对于扇面书画的日益热衷,使得折扇最终取代了团扇,成为明朝扇业的主流,并延续至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明清扇面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空调的普及,扇子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再也回不到小时候,再也体会不到坐在夜空下的小院里,奶奶手中的蒲扇挥动带来的那一丝清爽。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要和扇子说再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袖雅物:扇子
扇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开始的扇子其实不是扇风的
古代皇帝身后的大扇子是扇风的吗?会不会打到人?
引秋生手里 藏月入怀中
扇的故事与四大名扇
扇子不一定是扇风的,而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