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年前,杭州拾荒网红意外身亡,他的遗物比浙大身份还令人震惊

傍晚的杭州,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出租车司机恍惚之间,感觉眼前一个人倒下。“不好,撞人了!”司机紧急刹车,路人也围观过来。

被撞的是一位七旬的拾荒老人,他倒在斑马线上,当场昏迷,随身携带的一根竹竿和两个装满瓶瓶罐罐的袋子也被撞飞到了路边。

老人被紧急送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在昏迷了20多天以后,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他依然牵挂的人世。

随着老人的离去,这位名叫韦思浩的拾荒老人,身世被挖了出来,尘封21年的拾荒背后的秘密也被揭开了。

遗物

韦思浩老人的二女儿,韦汀女士,坐在父亲生前坐过的方桌旁。昏暗的白织灯光下,她在细细地整理父亲的遗物,也许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作为女儿,早该应尽的义务。

在老人珍藏的盒子里,打开一看,她顿时泪眼婆娑。那一刻她恍然大悟,理解了父亲多年的所作所为,也后悔自己没有尽到孝心,让父亲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在父亲珍藏的盒子里,没有存折,没有现金,有的只是一些泛黄的捐资助学的票据和证书,足足有几十份,还有一些孩子写给老人的信件。

打开一封书信:“魏爷爷:您好,好久没给你写信了。……我妈妈和爸爸没有文化,能让我上学已经是幸运了,感谢您一直资助我,……”

这是一名署名“兰燕燕”的女孩写的信,信中的“魏爷爷”就是韦思浩老人。

韦汀现在明白了,父亲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捐资助学,并且捐助时没用真实姓名,而是用“魏丁兆”这个化名。她简单统计了一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5年老人去世,累计捐款至少50多万。

上个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没有那么发达,好多资料都是手写的,老人捐资助学的信息在网上并不容易查到。不过,根据老人的遗物留下的蛛丝马迹,到相关机构去查询,这位“魏丁兆”真的帮助了很多人。

整理完这些遗物,韦汀环视着父亲生前居住的房屋,不禁潸然泪下。

韦思浩生前居住的房屋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房屋是几年前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毛坯房,80平方米,没有装修。房间里的家具也只有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一个装满书的书柜,照明灯还是工地上用的瓦数很低的小灯管。

1999年,韦思浩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后,每月有5600多元的退休工资,虽说不是太多,但完全可以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样,过着养花、钓鱼、出门旅游的轻松退休生活。

但他却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拾荒,过最简单的生活,把省下的退休工资,还有拾荒得到的钱,基本上全部捐给那些寒门学子。

韦汀想到自己曾给父亲买过一部手机,但他一直没用,想必也是想省些网费、话费等,用来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

后来,浙江大学实施“珍贵史料传承典藏计划”,征集特色档案,韦家三个女儿就把父亲的遗物捐献出去,共计178件。

遗志

透过父亲留下的遗物,韦汀明白了父亲的遗志,那就是让更多的人有书读、有学上。这种志向源于他终身对书本的热爱。

韦思浩是浙江东阳市六石街道康厦村人,小时候的他就喜爱读书学习,不仅课本知识学得好,而且他还尽可能地搜集各种书籍,比如历代的史学著作、四大文学名著,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他都找来细细研读。

1957年韦思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师院(现浙江大学)中文系。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本人应该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了。

大学毕业后的韦思浩,顺利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把教好书育好人,当做自己的志向。

那个时代的老师并不是按专业来任教。为了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的教学,韦思浩重新捡起了高中时代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目。学生们提起他们的韦老师,很是佩服,说他是“全科教师”,知识面广,什么科目都能教。

韦思浩老人退休后,虽然不能再直接教书育人了,但他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圆一些孩子的读书梦,让一些孩子不会因为家中贫困,而失去读书的机会。

他曾经找过杭州夏衍中学的校领导,表示在学校设立奖学金,资助有需要的学生,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因为在多年的共事,他给大家的印象是,对自己太抠门、太苛刻。

杭州夏衍中学的负责人,韦老师昔日的同事,在接受钱报记者的采访时说:“对自己非常苛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对自己几乎是不用一分钱的。”

一个对自己如此苛刻的人,怎么舍得去资助学生呢?

但韦思浩老人的同事们想错了,这位对自己的生活极为苛刻的老人,却对贫困学子极为大方。多年来,他通过一些社会机构,陆陆续续地捐资助学,从最初的一次三四百元到后来的三四千元不等。

他在坚守自己的志向,凭借着一己之力,去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他做这些都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难怪他的三个女儿都不能够理解他。

三个女儿只要一见到父亲,就是埋怨:“放着体面的好日子不过,非要满大街捡垃圾,丢不丢人啊!”老人自己的女儿都不能理解他,其他人更不用说了。路人见到这位老人,都是满脸嫌弃,远远地躲开。

但老人不为所动,依旧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遗像

喜欢阅读的韦思浩老人和杭州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

自从杭州图书馆免费向全体市民开放,为拾荒者提供阅读空间以来,有一位拾荒老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这位老人每个星期都会过来看书。每次看书前,为了防止弄污书本,他会到卫生间,把袖子挽起,内衬衣的袖口包着外层衣服的袖口,仔细地把手洗干净,然后静静地在书桌前阅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正的读书人都很讲究爱惜书本。在韦思浩身上,体现出一个真正读书人爱书、惜书的精神。可惜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已经非常稀少。

老人的这一细节,感动了无数书友,也引来了媒体的关注。2014年11月,《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报道中提到的拾荒老人就是韦思浩老人。

老人去世后,他默默捐资助学的事迹让他再次登上杭州头条。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太多唯利是图的人,韦思浩老人无疑是一股清流。

浙江大学一位教授说:“他是真正的教育者,建议给韦老师立个雕像,让这种精神,永远传承,让后人铭记。”

2018年1月23日,韦思浩老人的雕像,在杭州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展出。这尊雕像是由1178位热心人公益众筹,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设计制作而成。

除了这座老人的半身雕像,杭州图书馆还有一幅挂在墙上的韦思浩老人的铜雕。

铜雕上的老人,手拿报纸,报纸上写了四个字“为下一代”,右上角雕了一行字“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拾荒老人韦思浩”。这几个字很好地诠释了老人的一生。

“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韦思浩老人,在这个无比喧闹的世界里,他往书店一坐,世界都安静了。

女儿们最终也都明白,这个老顽固一人独居,是为了孩子们的体面,也是为了便于捐款。在老人的遗物中,还有一张签过名的遗体捐赠表:死后捐献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撒于江河。

韦思浩,就是这样一位“卑微”的拾荒者,他弯腰捡起的不仅是他视若珍宝的废品,还有我们很多人不曾拥有,又或不曾珍惜的羽毛。

. END .

【文| 毛栗儿】

【编辑|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去杭州图书馆先洗手后看书的拾荒老人走了(转自水木清华BBS)|洛阳城事
6年前,杭州拾荒网红意外身亡,遗物比浙大身份还令人震惊
韦思浩.魏丁兆——拾荒老人的遗物,比浙大身份还震惊
真实故事:拾荒老人用行动证明给我们,一个灵魂如何能纯洁到发光
韦思浩:“拾荒老人”情动杭城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