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人带娃,苦乐参半故事多

李志平 绘

有调查显示,我国城镇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长大,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作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及客观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值得思考。

儿子不行孙子上,老人“望孙成龙”心切

曾几何时,老人“望子成龙”的夙愿没实现,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孙伙计身上,早早地规划出隔辈孩子的未来,从幼儿开始一步一步地迈向自己的愿望。老人真的能如愿吗?

淘淘的姥姥在音乐方面是教授级的专家,退休以后,她出钱买钢琴,下决心调教自己的小外孙学琴。练琴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姥姥怕自己下不了狠心训练孩子,便在外面给他报了培训班。一到周末,姥姥专程送孩子去上课。学琴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打基础,背负着姥姥期望的小琴童,常常感觉到练习的压力与枯燥。女儿原本就不想让孩子学音乐,看着淘淘苦涩的小脸,不由得埋怨母亲:“每周末难得的亲子时间都被学钢琴占走了,您能教孩子为什么还要花钱到外面学?花那个冤枉钱干吗?”母女之间渐渐有了矛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啊,为了小外孙学琴,老人添钱搭物赔上时间,成功了没有一点好,不成功都是毛病。老人的心碎了一地……

因为女儿女婿整日忙工作,退休的李老师和老伴儿便担起了教育孙伙计的重任。外孙女刚上一年级,乐器、跆拳道、书法、舞蹈、围棋样样都学。周末一上午上三门课,一老一小像赶场似的,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家长会上,老师说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时间。如果平时给她一点儿时间,哪怕只是玩会儿玩具,都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女儿把这一切都怪罪到父母身上,认为他们没把孩子教好。老两口儿百口莫辩,有苦说不出。现在只要一提上课外班,全家人就像遭遇了洪水猛兽。

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点评:“隔代教育”不能全盘否定,但作为老人,要找准位置,再发挥余热。在孩子3岁之前,帮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早期教育。老人只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就够了,可以不教知识,陪伴本身就是一个共享快乐的过程。

两代人教育观念不同,“家庭大战”频频上演

时代变了,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孩子要啥买啥,偷着给孩子零食,追着喂饭……如今,一些老人仍用老观念、老经验养育孙伙计,不仅影响了孩子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因教育理念不一致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有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妹俩和奶奶、爸爸一起生活。因为全家只有爸爸一人工作,所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没有母亲在身边照料,姐妹俩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都令人担忧。她们的妈妈呢?

原来,孩子出生后,奶奶和妈妈养育孩子的意见就不一致,口角不断。妈妈想按照科学方法喂养孩子,但奶奶更相信并坚持传统的育儿经验。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婆媳俩教育理念的分歧越来越多,强势的奶奶根本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经常拿“我儿子就是这么被带大的”怼儿媳。忍无可忍的儿媳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提出离婚,最终,两人协议离婚,孩子归男方抚养。

离婚一年后,男方再婚了。转年,第二任妻子又生下一个女儿。此时,历史仿佛重现:婆媳又因为养育孩子的种种细节争执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在小女儿三岁时,女方起诉离婚,最终孩子判给男方抚养。如今,孩子的爸爸每天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两姐妹。奶奶陈旧落伍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两个孩子身上的就是不讲道理,不懂得与人沟通合作,凡事唯我独尊,比较冷漠。面对这样的一家子,周围人都忍不住感叹:这俩孩子算是毁了……

许多老年人退休后有种“失落感”,而在照顾孙伙计的过程中,他们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为了让自己的“价值感”更强烈,不少老人乐得凡事包办代替,享受被孙辈需要、依赖的感觉。不过,老人的这种心思却往往与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而因此导致的“家庭危机”更是频频上演。

妮妮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小要什么给什么,干什么都宠着、供着、哄着。妮妮长到三四岁时,还要奶奶给喂饭;五六岁时,连收纳玩具这点小事都不会做。一天吃完晚饭,爸爸让妮妮帮妈妈收拾碗筷,她就是装听不见,赖着不动。爸爸生气了,吼了她两句,妮妮“哇”的一声大哭,马上引来爷爷奶奶的埋怨:“她还是个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妮妮,快看电视去吧!”类似的事情多了,就产生一个问题: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因为老人的一句话,孩子就丧失了锻炼能力的机会,导致孩子越大越“低能”。不仅如此,妮妮还跟父母渐渐疏远了,跟爷爷奶奶更亲了,一有问题就把爷爷奶奶搬来当“挡箭牌”,爸妈直呼“这孩子教不了啦”。

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点评:许多老人的传统育儿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孩子的多元要求,甚至严重妨碍孩子的健康发展。提醒老年人,帮儿女看孩子,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孩子的父母才是教育的主力。

背井离乡的“老漂族”,一边受累一边受委屈

老人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了,然而子女一旦有小孩需要人照顾,一声呼唤,哪怕是去完全陌生的城市,老人还是会义无返顾地前往。时下,在很多社区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阳光下、大树旁,一群操着不同方言的老人,聚在一起遛娃、聊天,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老漂族”。他们看似悠闲的生活背后,也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苦恼和寂寞。

旭旭的妈妈是天津人,爸爸是广东人。他刚一出生,爸爸一个电话就把爷爷奶奶叫了过来。老人离乡背井,开始了“北漂”生活。刚到天津时,因为和南方生活差异大,旭旭奶奶倍感“住不惯”:每次去菜市场,方言重的她很难和店家沟通;自己的拿手菜,在天津根本做不出来,因为买不到家乡的食材;她做的饭菜不合儿媳妇的口味,人家背着她偷偷点外卖……

旭旭奶奶感到十分苦恼,但是当着儿子儿媳妇,又不好过多流露。天气好时,小区里很多从外地来看孩子的老人会聚在一起晒太阳,聊聊天,她只能在那发泄一下郁闷的情绪。听了旭旭奶奶的经历,从成都来的一个老太太说:“我跟老伴儿根本不愿意来,为了自己的女儿,也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虽然每天付出很多辛苦,可我们带出来的孩子还是不能达到身为小学老师的女儿的满意,为此经常落埋怨。我们俩身体都不太好,女儿还时而因孩子的问题冲我们发脾气,真让人心里憋屈。有时候感觉不舒服了,只能从药店随便买点药吃,不敢轻易去医院,担心异地看病报销麻烦……”

“老漂族”看上去忙碌安然,但他们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割裂了过去的朋友圈子,虽然享受着天伦之乐,但也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点评:家里添丁进口,有了血脉的继承,这是让两代人都高兴的喜事。不过无论从心态还是责任上,子女都不可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自己的父母,更没有道理去埋怨父母。在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两代人要提前沟通好,达成共识。年轻父母在照顾好下一代的同时,也要考虑老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另外,老人也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理念,与子女一代以及学校、社会合力打造“新型隔代教育”,从而让孙伙计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杨玉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隔代教育如何三代共赢?
这7类父母容易养出“白眼狼”,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鲁鹏程解读“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
这4种老人带孩子的方式一定要制止!
三岁女儿不听话,外公动手把妈妈打了:隔代养育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捡漏''式带娃火了:当姥姥最艰难,爷爷奶奶坐享其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