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收藏
概  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好发于青壮年,男女之比约1:39本病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关节基金会报道,类风关的发病率在0.5%~2%之间。我国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据对江淮中下游地区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1.6%,估计我圄罹患本病人数达160万人。关于类风关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类风关属中医的“痹症”范畴,其临床特征则与“历节病”、“白虎历节风”较为相似。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历节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已有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所载桂枝芍药汤、乌头汤、越婢加术汤等方因其疗效显著,至今仍被沿用。继后,在唐代《千金方》、明代《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等著作中,对本病关节晚期变形的特点均有形象的描述,并收载了治疗历节病的各类药物处方及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现代有关资料首见于1957年,主要介绍针灸治疗类风关的经验。在50~60年代中以传统疗法治疗为主。进人70年代后,报道逐渐增多,尤其是80年代,广大医者在继承发掘古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取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在病名上,根据类风关的特殊关节症状,参照古代文献有关记载并结合临床体会,有医者提出类风关为“尪痹”一名,并为不少医家所接受。在治疗方面,除传统方药和针灸外,用专方、单方治疗本病的报道令人瞩目。如雷公藤,迄今为止是公认治疗本病的较为理想的有效新药。初步统计,本药临床报道已逾千例,有效率在86.7%~98.4%之间。多年随访资料证明其远期疗效也是乐观的。雷公藤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已得到普遍承认,目前除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毒副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外,还致力于雷公藤的剂型、剂量的改革,力求发挥其更有效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还较广泛地开展了对类风关病人的实验研究。已发现大部分患者微循环变化为管袢模糊,排列紊乱,血流减慢,提示气血运行不畅。通过对178例患者舌象观察,发现腻苔者占67.4%,说明湿邪阻滞和痰浊凝结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土。亦有医者运用中医痹证理论研制痹证动物造模,经种种测定,证明造模结果与痹证病机理论、临床表现一致,为痹证证候群提供了现代药理学实验依据。此外,通过对患者铺灸疗法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的实验检测,证明具有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研究的嘏道虽不多,但为进一步摸索治疗本病之规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不失为可喜的开端。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病因病机
 
    中医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的认识,经过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目前比较倾向于外邪、正虚、瘀血三个方面:

    外邪 由于久居严寒之地,或常在野外、露天住宿或居住潮湿,冒雨涉水等等,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塞经络,凝滞关节,久而为痹。若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熏蒸津液,饮酒积聚形成湿火而成风湿热痹。

    正虚 由于禀赋不足或调摄不当,遂使气血虚弱,腠理疏豁,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遏营卫留连于筋骨血脉而致病。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矿“脾虚则四肢不用”。肝主筋,肾主骨,若房室不节,喜怒失调致肝肾精气亏损,则无以濡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三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以致关节、筋脉、肌骨变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瘀血 由于病久屡发不愈,经脉违和,导致气血周流不畅而壅踞经隧,加之督脉空虚,寒湿侵袭筋骨,凝滞于脉络,如此寒湿、痰浊、瘀血与贼风互相胶结,凝聚不散,深人骨骱而致关节僵硬,并出现皮下结节等症。

    一般说来,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皮肉经络,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病位深人筋骨脏腑。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久病入络而致血瘀。邪、虚、瘀三者既相互区别,又互相渗透互为因果。因此根据病机入手,分别从祛邪、补虚、化瘀为主进行论治,是近年来中医药诊治类风关的特点。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趋于一致,主要分为以下六型:

    1.风寒湿型 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或局部发凉,四肢关节深重,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紧或沉缓。

    2.风湿热型 起病较急,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发红,手不可近,活动受限,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舌苔白干或黄糙,脉滑数或濡数。

    3.气血两虚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行握俱艰,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困倦。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紧。

    4.脾肾阳虚 关节忡痛,长期反复难愈,病变骨节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时见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纳食减少,畏寒,腰腿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

    5.肝肾阴虚 关节疼痛难愈或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为明显,同时伴有形体羸瘦,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6.痰瘀交阻 痹证历时较长,关节强直,关节周围呈黯黑,疼痛剧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缩,或见关节畸型,或出现皮下结节,全身情况较差。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来濡涩。
  类风湿性关节炎 -收藏】 1

老中医经验

 

    吴圣农医案  

    祝××,女,54岁。1985年5月7日入院。患者近5年来四肢小关节肿胀且痛,手指关节呈梭型,僵硬,活动困难。手指关节x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血沉65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500单位以下。经用强的松、炎痛喜康、抗生素及中药等治疗效果欠佳,近3周来有低热,痛势较前加重。先投疏风化湿之剂,症状未见改善。诊其脉沉而涩,舌质淡紫,苔薄白,舌下静脉暗。辨证为正虚血瘀,久而化热。治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合小活络丹加减。

    处方:黄芪15克,桂枝、赤芍、归尾各9克,鸡血藤30克,细辛3克,姜黄9克,寻骨风12克,生、熟薏苡仨各12克,小活络丹10克(分吞)。

    药服7剂,痛减热退。连服37剂,手指活动自如。复因寒热不节,又感外邪,上症又发。仍以上方加麻黄6克散寒通络,再服21剂,痛止肿消。复查血沉25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弱阳性,粘蛋白4.1毫升,双链DNA20%,临床痊愈出院。

    按:本例属阳气虚弱而寒凝血瘀证。血瘀的关键为气滞,气滞的主因是阳虚。故用活血温阳益气,阳气旺盛则邪浊自化,脉络通利则肿痛自除。方中黄芪、桂枝、细辛、麻黄,温阳益气,散寒化瘀;归尾、赤芍、鸡血藤活血化瘀;防己利湿;小活络丹通络散寒止痛,使瘀血蠲除,经脉流畅。
{用药规律}

 

    治疗类风关的方药很多,为了寻找用药规律,我们选择了至少经治30例以上患者,有效率在86.6%~96.6%之间的自拟方共21篇资料,可初步反映目前治疗类风关用药的趋向。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15

雷公藤。

300~500

7

黄芪、当归。

4~5

青风藤、秦艽、制川乌。

100~299

>5

制草乌、桂枝、白术、独活、防己、乌梢蛇、麻黄、甘草。

1~4

寻骨风、赤芍、红花、细辛、地龙、苍术、首乌、羌活、伸筋草、白芍、防风、豨签草、马钱子、怀牛膝、海风藤、威灵仙、制附子。

30~99

2~5

鸡血藤、忍冬藤、知母、茯苓、大枣、莪术、桑枝、老鹳荨、制乳香、制没药、生地、全蝎、骨碎补、川芎。

    从上表可看出,雷公藤为目前治疗类风关之首选药物,资料表明,无论其单用、复方或提取物均可获较满意疗效,雷公藤的广泛运用,为治疗类风关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其次,以补气活血、散寒温经、祛风除湿、补肾壮骨之类的中药为多用,与类风关中医辨证分型及病机分析基本吻合,可供今后寻找临床规律、筛选药物参考,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 类风湿性关节炎 -收藏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血沉、类风湿因子已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

    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或已恢复正常,但关节肿胀尚未消失。

    有效:治疗后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

    无效:治疗1~3个疗程(每个疗程30天)以上,受累关节肿痛无好转。
- 类风湿性关节炎 -收藏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小肠俞、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丘墟。配穴:上肢受累加天宗,下肢受累加秩边。  

    操作: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小肠俞、委中等穴均用徐疾泻法;脾俞、肾俞、太溪等穴均用浅刺轻捻补法;足三里用徐疾补法;阳陵泉、丘墟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天宗用“合谷剌”,使感应向肩部放射。秩边穴用“输刺”,使感应向下肢放射。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  

    ②蜂针  

    取穴:上肢:肩榭、蠕俞、肩井、曲池、少海、外关、中渚等;下肢:风市、阳关、犊鼻、委中、阴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腰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

    操作:a.过敏试验:上午先予一只蜜蜂螫刺病人腰椎一侧皮肤,10秒钟后拔出。若无明显反应,下午在另一侧皮肤上再用一只蜜蜂螫刺,1分钟后拔出。若半小时内仅有轻度反应(红肿范围直径在5毫米以内),体温、血压、尿常规无明显变化者,为阴性。若呈中度局部反应,须进行脱敏后,再行治疗。b.具体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轻轻夹住蜜蜂头部,使其腹部末端接触皮肤,蜜蜂即弯曲腹部伸出尾部的钩针刺人。30分钟后用镊子拔出螫针,再行局部消毒,每日1次,蜜蜂只数可逐渐增多,最多一次用20余只。

    疗效:共治19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7例。

    ③铺灸  

    取穴:督脉(大椎穴~腰俞穴)。

    操作:敷药制备:斑麝粉(50%麝香,20%斑蝥粉,15%丁番粉,肉桂15%)1~1.8克,去皮大蒜500克捣烂成泥,陈艾绒200克。

    病人俯卧裸露背部,在脊柱上作常规消毒,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撤上斑麝粉,并在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处铺敷2寸宽、5分厚的蒜泥一条,然后在蒜泥上铺成长蛇形艾炷一条,点燃艾炷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然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炷施灸(一般以2~3壮为宜)。灸毕移去蒜泥,用湿毛巾轻轻揩千。时间在夏暑三伏天,以白天为宜。灸后起泡可用消毒针挑破,用药棉揩干,再涂上龙胆紫。 

    疗效:治疗65例,近期治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6%。

     ④穴住注射  

    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阳池、合谷,以曲池、外关穴为主;下肢:鹤顶、阳陵泉、犊鼻、绝骨、解溪、昆仑、太冲,以阳陵泉为主;腰背:大椎、身柱、大杼、至阳、命门,以大抒穴为主。

    操作:药物:追风速注射液(由凤仙、透骨草、骨碎补等药制成)古每次穴位注射时选用3~6穴位,每穴注射药液0.5~0.8毫升,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0例,近期治愈57例,显效154例,有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8.2%。

    (2)单方验方  

    ①雷公藤煎  

    组成:雷公藤根(去皮之木质部分)15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置瓦锅内,用文火煎煮2小时,煎成200毫升,滤出药液,再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前后二汁混合为1日量,分2次服,7日为一疗程,停3~4天继续治疗。

    疗效:共治疗155例,显效76例,有效6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7.7%。

     ②玄驹丸

    组成:蚂蚁(以广西产大黑蚂蚁为佳)。

    用法:将蚂蚁焙干研成粉末加蜂蜜制成丸,1天3次,每次服5克,白开水送服,30天为一疗程,连服3个月。 

    疗效:共治36例,显效27例,有效9例,有效率100%。
- 类风湿性关节炎 -收藏
其他措施
 
    可进行理疗,主要有热浴、蜡浴、红外线等,目的在于用热疗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起到消炎镇痛作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保存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晚期畸形者,可配合手术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节炎集』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治疗方法大全
风湿Ⅰ号酒合伸筋汤治疗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加味附子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治疗方大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分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