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咏重阳诗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咏重阳诗赏析      

                             川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065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诗词中,吟咏重阳节的作品很多,或登高抒怀,或饮酒赏菊,或临节怀乡,或感念故人。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写重阳节登高思亲的佳作,首推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与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诗的意思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忧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一评语确实点出了此诗的妙处。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从写作手法上看,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同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写有《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诗的意思是:我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眺望山川,归乡的思绪像山间的云烟缭绕惆怅婉转。在异乡的我与家乡的你同样喝着菊花酒,看见天上的鸿雁南来,在异乡的我和家乡的你一同分担离别的悲伤。

    此诗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想念家乡亲人,结句与王勃《蜀中九日登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意境相似: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诗人的思乡情感?只得借祈福的菊花酒来浇愁。而卢诗“万里同悲鸿雁天”,想象家乡的亲人和自己一样见鸿雁南飞而悲伤,情感比王诗更进一层。

    与初唐四杰同时的邵大震也写有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诗的意思是:重阳节远望长空,秋天黄昏时候水天之间清风吹过。大雁行行凄冷中南飞远去,我这个游客一次次徘徊在菊花丛中思念故朋。

    九九重阳,秋风萧瑟,大雁南飞,菊花正放。身处异乡,登山远望。思念亲人,无限惆怅!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九日五首》,是咏重阳的组诗作品。写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思念飘零各地的兄弟姐妹,想起昔日团聚之景,心中愈加感伤。全诗基调伤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选析一首: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其一)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像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像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诗人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再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本诗作于白居易46岁之时。三年前任翰林学士时,宰相武元衡遭人暗杀,而朝中官员们安之若素,白居易悲愤之下上书皇帝,要求急捕凶手。被污蔑为 “僭越”,发配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当司马。“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九日醉吟》)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三年后,即46岁那年,在好友的举荐下,调往巴蜀一带的忠州任刺史。可这弹丸之地,如何能让诗人施展才华,有怎能抚慰诗人的思乡之情?适逢重阳节,诗人与好友饮酒小聚,写下此诗。

    诗的首两联写诗人平时的悠闲日子,看似闲适却透着一股难有作为的无奈;三、四联写自己从江州来到忠州,却难改无处施展才华、不得重用的凄凉处境;最后两联写自己背井离乡多年,思乡之情日增,却不得还乡的悲苦心情。

    诗人在重阳节登巴台,饮酒赏菊,一面思念亲友,一面感叹自己老来漂泊贬谪的命运。黍香,菊暖,茱萸都是典型的秋九意象,用去年、今年异地同境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对家乡的思念。

    重阳节登高揽胜,赏景抒怀,此类诗篇较多。先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九日登山》(节选):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天宝十二载(753年)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

    全诗三十四句,节选的是前八句,意思是: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辞》,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偶尔就到州牧那里去喝酒。我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只是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

    适逢重阳佳节,诗人登山饮酒赏菊,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及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全诗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感慨时事的失望心情;及仍怀有远大理想,远大抱负,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决心。

    李白还有一首《九月十日即事》,借菊花两遭采摘,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心情: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诗人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 这属于第二次登山宴赏,故诗人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不由得感慨万端。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诗人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诗人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再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诗人在这首诗里记述了重阳时节依俗登高,爬上北楼鸟瞰远眺的情景。“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深秋景色清晰明朗,由近及远的青山、京城万象尽收眼底。“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接下来看到的是眼下平野里得到雨水滋润后的菊花妍若仙姿,美艳动人。在皇城梨熟的霜降时节,百芳藏迹,唯菊花傲然凌霜盛开,这正是菊花之可贵,被人们誉为长寿花。“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老人们插着茱萸祝愿与长寿花一样,高兴地欢歌起舞。妙趣横生的舞姿像睡妇刚醒一样憨态可掬。茱萸菊花相映成趣,就像美女头上随意散乱的首饰彩显,赏心悦目。“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怪不得陶潜醉心于菊,人生能有几次欣赏到这时的美艳和欢乐呢?

    这首诗像一幅优美的民俗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登高时见到的远山近城、雨后菊姿和欢度重阳佳节而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诗人叙事真实浪漫,比喻贴切形象,感慨乐观向上。结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共鸣。

       再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九日登高》: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刘禹锡青年得志,但进退无定,几遭贬谪,饱尝仕途坎坷之艰险。贞元十九年(803年),刘禹锡随杜佑入朝。顺宗元和元年(805年),他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不久失败,首遭贬谪。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荐返京。因游玄都观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讥讽得势小人而复贬连州。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又被朝廷从和州刺史任召回。这首诗就是诗人此时北还时途经洞庭湖,登乐游原遥望洞庭湖时写下的佳作。也是诗人当时“藉登高而望远,借山水以寄怀”之见证。

    诗题中的“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诗前二句“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谓景中藏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表面上看是写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盘旋峻险;遥望洞庭湖一片烟雾迷茫。然而诗人言近而旨远。诗人所处的时代正逢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间的兴亡变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人生之路岂不像眼前山河一样峻险,仕途之道又何尝不似眼前遥望一样茫然呢?因此,这“世路”看似指眼前之路,实指人生之路;这“君门”看似指眼前远眺之山门,实指仕途之门。这一“险”字,使人触目惊心;这一“深”字,又使人对前途忧虑重重。此联“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王夫之《姜斋诗话》)达到了情景交融、妙合无痕的境界。

    后两句“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情在言里,意在诗外。“上高处”呼应题目“登高”。这是古代诗人词客乐为之事,从这一点上,“郁然与骚人同风。”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自然引起无穷的思绪:天伦之乐,身世之感,家国之悲,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如果说是与“骚人同风”的话,那就是诗人羁旅他乡,难免要产生思念亲人朋友之常情。不过诗人之意并不仅在于此。他一向反对分裂割据,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然而壮志未酬,眼看战乱连年,生民涂炭,国家危在旦夕,这怎不使诗人为之“伤心”?因此,本诗不仅是抒发诗人与“骚人同风”的个人悲欢喜怒之情感,而且包含着诗人借诗言志的深厚意蕴。这就比一般登高抒怀诗具有了更高的境界。

 唐代诗人钱起的《九日登玉山》,写得飘渺灵动: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

        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

        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首联说青山霞景,圣地宜人,而且鲜有人知,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加凸显了玉山的美景。也借此抒发了登山赏景的欢愉心情。颔联说登山揽胜之后把酒饮宴,远眺山下,目光所及,思接往事,联系古今,虚实相生,也微抒人生苦短、今夕感慨,拓宽了境界。颈联由静转动,移步换景,写得飘渺灵动,写出了山中自有仙境,所的诗句造化天成;同时,诗随水流将空间推至渺远,将时间推至将来,意境开阔。尾联先以“忘归”抒发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之情,后落笔在“松下”“幽云”,以景结情,诗句虽未着一字于情,却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不尽婉曲回味。

    全诗寄情于景,也是诗人长于写景,清空闲雅、流丽纤秀,一贯风格的体现。

    再看晚唐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第二年九月,他最心折的好朋友张祜专程从自己隐居的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张祜(字承吉)是著名的诗人,他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曾使杜牧深为佩服,赋诗相赠,甚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说“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们同游池州城南的齐山,登高览景、唱和抒怀。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七律诗。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隐隐透出无奈和挣扎。诗人是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暂驱积压心头的郁结。化用典故,浑然无迹;劝人慰己,意蕴幽深。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无奈的苦涩。

    全诗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感慨。语言清爽自然,情感复杂跌宕,抑郁与旷达交织,积极在消沉中凸显。诗人的文采风姿,尽在其中矣!

    盛唐诗人高适的《重阳》,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慨叹: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时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

    这是一首节日抒怀诗。首句便以时序更替甚速而感到人生易老,鬓毛斑白了。诗人自顾半百年来对国事衷心耿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离家万里,五亩之家的田园荒芜从未过问。节到重阳却无人送酒,无花无酒,任凭风吹帽落,冷冷清清地度此重阳佳节。真是孤寂得搔首白思,听门外寒柳萧萧,暮鸦乱啼,心境更加凄楚了。

    本诗表达了诗人时光匆遽、年岁渐老的惊惧与哀叹,仕途不顺、听任沉浮的艾怨与无奈,缺少知音、无人赏识的孤寂与悲凉,为官远地、念乡思归的愧疚与离情。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使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三径就荒”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因官场失意而产生的思念家乡、回归田园之心。借景抒情,第二句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尾句,借柳树的萧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重阳节赏菊花,饮菊花酒,是古诗中常表现的雅事。

        先看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也真切的反映了重阳节赏菊花品菊花酒的节日风俗。

    再看盛唐诗人皇甫冉的《重阳日酬李观》: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诗的意思是:没有见到友人来送酒,只有黄菊独自开放。郁闷得眼看着天色渐晚良辰已过,我只好自己一步步走去陶县令的家。这里的陶令根据前面的黄菊推断应该是陶渊明,这里用陶渊明代指友人,说明这个人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也有辞官的事迹,他就是前面的白衣人了。

    与重阳节有关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最有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菊迷”。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风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屈原的《离骚》所谓“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

    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别有情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色的菊花中间,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青少年在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青少年的情趣。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

    唐代诗人齐己的《对菊》,写出了对菊花的真心喜爱:

        无艳无妖别有香,栽多不为待重阳。

        莫嫌醒眼相看过,却是真心爱淡黄。

    诗的意思是:菊花姿不妖艳但别有清香,栽种很多不只是为了等到重阳节来欣赏。睡醒了还起来看她,只是真心喜爱她的淡黄颜色。写出了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最后看唐代诗人郑谷的《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题为菊,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没有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诗人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没有什么用处。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揭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首享誉千年的重阳节诗词,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
歌颂老人的诗句
佳节说诗:重阳最牛九首诗 今日选来共赏之
重阳节:九首重阳节唐诗,每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惊艳了世人上千年
唐诗|重阳篇
古诗词中的重阳民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