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鸣宁与众虫同——咏蝉古诗词赏析(下)


   寒鸣宁与众虫同

                                 ——咏蝉古诗词赏析(下)

             川  雪

 秋风时起,天气转凉,秋意渐浓,蝉声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由夏天的高亢嘹亮变得低沉凄清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始闻秋风》,用蝉鸣点明时令: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的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北宋时期,第一声蝉鸣变成了秋天来临的信息。名相寇准写了一首《新蝉》诗:

  寂寂宫槐雨乍晴,高枝微带夕阳明。

  临风忽起悲秋思,独听新蝉第一声。

 在这首诗里,蝉声被用来暗指时序上的秋天,又被诗人当作秋天来临的信息。寂寥悲秋,似乎在这蝉声里又增加了诗人的一点感慨。

 与寇准一起吟咏秋蝉的,还有北宋诗人张耒。他在《绀碧》诗中吟到:

  绀碧遥空秋意生,深檐当午署风清。

  老翁睡起支颐坐,初听新蝉第一声。

 初秋一天的午后,碧空如洗,不时有些许清风从窗外吹来。诗人吃完午饭,便小憩片刻。一觉醒来,打个哈欠,静坐室内,忽听窗外树上蝉鸣,便顿感秋意来临,于是便随口吟了这首小诗。

 在古诗中,由蝉鸣感受秋意的诗句很多,如: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

       (东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晋·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南朝诗人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写道:

               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

               叶迥飞难住,枝残影共空。

               声疏饮露后,唱绝断弦中。

               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

       朔风吹来,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寒蝉心绪不宁地在杨柳枝间噪鸣。落叶簌簌,残枝瑟瑟,蝉影茕茕,在清露中销声匿迹。树林中只有寒冷的秋风在为它唱着挽歌了。诗中勾勒出秋蝉在朔风吹后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暗中讽喻寒士失意不平的情怀。

 隋代诗人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中蝉的嘶鸣,让人心惊: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露下緌恒湿,风高翅转轻。

  叶疏飞更迥,秋深响自清。

  何言枝里翳,遂入蔡琴声。

 在遭到寒风摧折的柳枝上,传来寒蝉的嘶鸣,使人心悸,一种时序变化凉意袭人而触发的惶惶心情被渲染得何其真切。

 诗人们为了增强诗的表达效果,经常用蝉声来渲染凄寒的气氛,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感伤的、黯淡的图画。

 唐代诗人岑参在《巩北秋兴寄崔明允》中写道:

         白露被梧桐,玄蝉尽夜号。

         秋风动万里,日暮黄云高。                  

 梧桐树上落满了白露,寒蝉昼夜不停的哀鸣。秋风兴起,吹动万里草木;秋风势大,所以当它吹过去时,远近的草木都在摇动。日暮以后,野外寂静,显得空旷,所以黄云也仿佛特别高。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旷野日暮风急的秋景。

 再看唐代诗人黄韬的《秋晚山居》:

  爽气遍搜空,难堪倚望中。

         孤烟愁落日,高树病西风。

         山寂樵声出,露凉蝉思穷。

         此时尘外事,幽默几人同。

 诗中把蝉放到孤烟、高树、寂山、西风、凉露之中,共同组成悲秋的群体意象。在万物凄冷的环境里,衬以樵声和蝉鸣,蝉的“思穷”与人的“幽默”(寂静无声)相照应,用一“愁”一“病”点睛,面对满目萧然,倚望中的人之“难堪”,就不言而喻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借蝉声渲染悲凉气氛: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远上人是诗人对一位名叫远的僧人的尊称。以诗相寄,主要还是借此诉说自己的贫愁。求仕不成,不得已才想要去田园归隐,但又为着无经营三径之资发愁。

 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诗反映了诗人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句中的“凉风”“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凄凉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上诗人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怎能不“益悲”呢?

 唐代诗人姚合的《闻蝉寄贾岛》,用秋蝉的苦吟感叹身世:

  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

  禅客心应乱,愁人耳愿聋。

  雨晴烟树里,日晚古城中。

  远思应难尽,谁当与我同。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仕途不顺,经历颇多艰难。作诗以苦吟闻世。姚合与贾岛是好友,秋来听到蝉在秋风中低沉哀鸣,时断时续,苦况日甚,想到身处困境中的朋友,不由得发出了真诚的关切之声。“远思应难尽,谁当与我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唐代诗人徐夤《蝉》诗云: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这首咏蝉诗,一开篇就从声和形两个方面写出了蝉与众虫的区别,尤其是在寒冷的秋天,它的鸣叫更是凄切,但它仍然显出高雅的风度。颔联用对比的手法,又从声和形两个方面写寒蝉的今昔变化,娇美的身姿而今已成蝉蜕,高扬的歌声已成悲鸣,寄寓了诗人的沧桑之感。颈联写在寒蝉的悲鸣里自然景物的变化,朝催寒花开,暮促枯叶落,怎不让人感慨万千呢?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尾联,尾联是点睛之笔,可以说前面的所有描写和叙述都是这两句做铺垫。听到蝉的寒吟,见到蝉的蜕化,感触最深的就是“赋客”(作者)。触景生情,诗人联系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遭遇,顿生惊悸,以往不堪回首,前程更是黯淡。

 宋代诗人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其七)写道:

  空留藓石仆斜阳,不见奇章与赞皇。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战国时,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于孟尝君,言纵横之事,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均必报雠于薛(孟尝君的封地)。令孟尝君闻之悲泪盈眶而曰:“先生之鼓琴,令文(孟尝君)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后因以“雍门琴”指哀伤的曲调。这里诗人将“雍门琴”声与蝉声并提,用楚秦均必报仇于薛的不祥预见来预见自己仕途坎坷的黯淡前程;用孟尝君闻琴而生“破国亡邑”之感来衬托闻蝉而产生的凄凉心境,让人顿生寒意。

 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   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词的首句“寒蝉凄切”,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情别绪氛围渲染得浓郁凄切。

 当然,诗人所处的环境及心态不同,听到蝉鸣的心情也不相同。

 唐代宰相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借蝉鸣表现愉悅情态: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后两句描写了诗人等待上朝的环境,写了飞翔的喜鹊、黎明前的山月、鸣蝉和秋风等景物。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之太平,诗人的欢愉之感不言而喻;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

       此外,唐朝诗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代诗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也都是借蝉抒怀的佳句,句中各有比兴寄托。南朝诗人张正见的“风高知响急,树近觉声连”(《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唐朝诗人徐夤的“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初秋行圃》),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机趣。

       在诗人笔下,蝉还具有多种文化涵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抒发的是隐士情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渲染的是轻快心情等。 

 

总之,普通的昆虫——蝉,经过文人的“以我观物”,着上了“我之颜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了人们抒发感情的载体。品读不同意象的咏蝉诗词,恐怕多情的人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化身,而产生无尽的感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古诗词中“蝉”的意象,“蝉”的文学意义,你知道多少?
临风暮蝉,流响夏日
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解读(洪合民)
古诗词意象解读之蝉
10句令人思索的写蝉古诗词,你最欣赏哪句?
古代咏蝉诗词略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