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容错过!林风眠藏于上海、广东的四幅代表作

林风眠晚年

《山村花邬》镜芯 纸本 设色 68厘米*67厘米 20世纪6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题款:林风眠 铃印:风(朱文)

1960年,林风眠参加了一系列的采风活动,这些经历使为其后来的创作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气质与面貌。在林风眠回到上海的小楼后,便开始不断探索创作。这一时期也是他林风眠格体的成熟期。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技法和形式语言表达探索和实践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也深有体现。

《山村花邬》以满副法构图,画面描绘了春日山野山花烂漫的景象。画面以淡赭墨作底,墨底上运用了粉色、蓝色、黄色、等大小不一的不规则色块叠盖和铺满整幅画面,仿若幽暗的山林间一片红云朦胧其上。在这些色块之上再以粉白线条简略地勾绘了几处房舍、栅栏、树丫等山村物象。整幅画造型简单纯朴充满了抽象意味。不规则的色块之间相互渗透,视觉上产生不断交融的效果,让人感觉幽谧沉雅的画面中有生气往来。这幅画摒弃了具象的描绘,以水粉厚涂,色中掺墨,让意义在色块的关联中产生。林风眠认为;”西方艺术,形式上构成倾于客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形式上构成倾于主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上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之上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他主张融合中西方艺术,从而达到调和形式与情绪内外需求的和谐与统一。虽然作品中大量借用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绘画表现理念,但他却巧妙地将这些融入进了具象题材中。这也形成了林风眠独特的抒情诗意般艺术风格。

(林风眠 《东西艺术之前途》,1926年《艺术从论》,上海正中书局 1947年6月1版,第7页)

《双鹜》镜芯 纸本 设色69厘米*67.5厘米 20世纪5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题款:林风眠 铃印:风(朱文)

关于水鸟飞过芦苇荡这个题材的来由,他在一篇文章中曾有记载,他在杭州时因病常西湖去散步,“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解放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但这诗的景象是我在内陆旅行时看见的渚清沙白的景象而联想到这诗的,因此我开始作这类的画。”

《双鹜》中苍茫的大地与灰暗的云层相接,枯黄的苇草在秋风中摇曳。在沉沉的夜色中,两只野鹜逆风而起,疾速的飞向远方。整幅画中水面、堤岸、天空一层层深远开去,乌云几近布满了整个天际。画家以湿润的淡花青墨晕染出云层和天空,淡墨扫出下部的堤岸,而近处的芦苇荡则以细劲的中锋和侧笔写出,穿插在整个画面中。整幅作品多以平行的墨色所组成,营造出厚重感和孤寂的氛围。向左疾飞的野鹜与向右倾斜的芦苇,两种力量相悖而行,使静态的境界顿时活泼起来,为画面平添了动势与活力。在画面中静静的河水,摇动的芦苇,烘托出一片隐含动荡的环境,联想当年林风眠因种种缘故辞去了杭州艺专校长一职离开了自己奉献了十几年精力的学校,最终定居到了上海。在此情形之下,飞鹜的奋力高飞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画家的自喻,也许这种寂静与动荡的契合正是画家当时心态的写照。

《山居图轴》镜芯 纸本设色

41.1厘米*50厘米

1932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题款:林风眠题:林风眠?卅二年

许崇灏题:落木茆庐石磴斑,汪流环抱秣陵山,平生惯有烟波梦,老伴渔樵住此间。卅四年冬,风眠先生嘱,许崇灝。

铃印:林风瞑印(朱文)崇灝(白文)公武将军(白文)

《水墨设色山水》 立轴

纸本设色

144厘米*39.5厘米

1937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题跋:林风眠 一九三七西湖

铃印:林风眠印(朱文)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生于一个石匠的家庭,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善于雕琢石碑纹饰。林风眠的父亲不仅继承了家传的手艺,而且知书善画。林风眠初学画就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林风眠从小就在充满民间艺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熏陶下成长,这也为林风眠日后从事绘画艺术创作打下了的重要基础。而林风眠最喜爱的还是他的母亲,他从小就与母亲感情十分要好,与母亲生活的愉快记忆也是林风眠童年最重要的回忆。然而这些美好停在了六岁。在失去了母亲后,林风眠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他十分介怀自己当初没能解救母亲被卖的命运,甚至于在他的创作中也出现过救母情节。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毕业后选择了赴法勤工俭学,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一生再未回过故乡。

此后他开始进入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一位恩师——杨西斯教授。他点醒了沉醉在写实主义与西方绘画中的林风眠。在杨西斯教授的指导之下林风眠才真正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绘画,而这些学习经验也为他“调合中西”的艺术宗旨奠定了基础。后来林风眠到德国留学一年,那时正是德国表现主义盛行的时期,夸张的变形、强烈的色彩以及张扬的情绪性,都给了林风眠极大的震撼。在柏林的这一年林风眠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同时他还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夫人罗拉,并偕同罗拉返法结婚。但在1924年秋天,他的夫人因产褥热去世,他们的儿子也夭折了。一夜间至亲都已离去徒留一人,林风眠悲痛欲绝。之后他便将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艺术,不断探索西方新艺术风格与中国绘画传统结合之路。在1924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林风眠的《摸索》和《生之欲》两幅作品入选,林风眠早期的这些作品形式内容都是表现主义风格的,而在技法上则运用了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在这样的创作探索中使得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绘画走向。

1925年,林风眠与第二任妻子爱丽丝·法当结婚。1926年,受蔡元培的赏识和推举,林风眠携妻子归国后就任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一职。1928年,林风眠受命在杭州创办了国立艺术学院。在执掌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的十多年中,林风眠投入的最大精力是新美术教育和现代艺术运动。林风眠一直贯彻着“调和中西”、“以美教代宗教”的办学理念,并以学校为艺术阵地、发起多次艺术运动,旨在促进中国美育发展实现艺术现代化。林风眠为我国培育出了大批艺术人才,为我国当代艺术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时期在林风眠的个人创作方面,受当时动荡的环境影响那时的作品主题大多是直接表现社会矛盾和人生痛苦的,有浓厚的救世倾向。而艺术风格依然倾向表现主义,造型简约,笔触粗犷,色调强烈而凝重。如《人道》、《人类的痛苦》等。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入侵,这不仅打破了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梦想,也击溃了他安稳美好的生活。1938年林风眠从国立艺专隐退后因不忍妻女跟随他颠沛流离,孤身一人来到了重庆。在重庆嘉陵江畔仓库里开始了他的艺术探索生活,这是他艺术道路的转折点。此后他专攻水墨画和彩墨画,创作主题也多为风景、花鸟、仕女和静物等平和的题材。林风眠综合西方表现主义、野兽派的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运用光、色以及把水墨当色彩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的“风眠体”。“风眠体”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构图而采用独具绘画性的——方纸布阵。林风眠不仅结合了东方传统颜料和西方水粉材料,运用浓重艳丽的色彩来描绘主体;还借鉴了汉画像砖、唐壁画的线条。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林风眠独有的艺术风格。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950年,共产党接管了杭州艺专把“线描形式、宣传画题材”当作唯一正确的方向。这样,此后林风眠正式的辞去了杭州艺专的工作,携眷回到了上海南昌路的小楼居住,靠卖画为生。1950-1965年间林风眠不断探索中西结合的形式和画法的表现,除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外还融入了中国民族元素特别是民间艺术—戏剧。这些作品中不仅有具有文人画精神的花鸟画如《双鹭》、《寒鸦》,也有具有现代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戏剧人物画和古装仕女画,如《霸王别姬》、《宝莲灯》、《仕女弹阮图》。在这期间“风眠体”也愈发成熟。而谁也未曾想到这些佳作,最终被他亲手撕碎淹没在了马桶里。

1966年文革爆发,林风眠预感到自己在劫难逃,亲手毁掉了自己半生的创作。纵使心中悲痛万分,也只能苦笑着说到:“我总算是画过了!”。然而林风眠还是被冠以“特务”之罪关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经历了近五年非人般的牢狱生活。1972年,72岁高龄的林风眠拖着一身病躯离开了看守所,回到了他那幢小楼。从1972年底到1976年,林风眠都躲在家里深居简出。直至文革结束后,林风眠才又焕发了艺术青春。1977年,林风眠赴巴西探亲后一直客居香港。除了期间数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大部分时间都在凭记忆重画自己被毁掉作品,直至生命的尽头。1991年7月,林风眠心脏病发逝于医院。林风眠曾说过:“希望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而他也用画笔永远地将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妙的色彩大师:胡善馀油画艺术欣赏
齐白石第一次担任教职时,是受林风眠的邀请...
中国最出名的“好色之徒”,为何能被西方人顶礼膜拜?
庞薰琹 油画作品选粹
林风眠:先驱 画隐 宗师
林风眠:中西融合 艺坛宗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