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州留青竹刻:以刀代笔

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是中华传统雕刻技艺中的经典之一。留青,是指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竹皮)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又名平雕、皮雕。常州留青竹刻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是“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留青竹刻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多选用上等竹材,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成品底面光润,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竹子品种繁多。毛竹广泛分布于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带,长江以南生长着世界上85%的毛竹。江苏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竹子生长。

据考究,留青竹刻技艺在唐朝就已经出现,至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我国一直有着悠久丰富的“竹文化”,竹子虚心劲节、弯而不屈,历来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和赞颂,他们将竹喻为君子,向往和追求竹子所代表的清高和坚韧的品格。宋代苏东坡就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文人们颂竹、咏竹、写竹、画竹,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独特的文化象征。

竹刻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有独立的门类,工艺精美,艺术价值高,作品种类丰富,其中以圆雕、笔筒、笔搁等最富盛名。各类竹刻文房用器自古就是皇家贵胄、文人雅士购藏之物,乾隆皇帝就对竹雕笔筒情有独钟,不仅收藏了竹雕笔筒于宫中,并在朱三松《青菜图》《仕女图》等笔筒上留有御题及印章。

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始于明末常州府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人才辈出,两位大家徐素白、白士风,在艺术上开创了常州留青竹刻的新天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创新,常州留青竹刻丰富了我国的竹刻艺术,拓展了竹刻艺术的领域和内涵。

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个步骤。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动刀雕刻,以防虫蛀,便于珍藏。煮青,是将竹片层层叠放在柴锅里,大火煮开,目的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待青绿的竹皮变成暗淡的黄绿色,再擦净竹皮表面附着的油脂。水煮处理后的竹片,还要经过几个月的晾晒或阴干,舍弃其中有裂有残疵的竹片,最终拣选出优质的材料。

雕刻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

首先要把画面元素的边缘勾勒清晰,工笔画最适宜。圈边,是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用单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的圈边刀,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留青边缘轮廓,这一步是不可逆的,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流畅自如,一气呵成。第三步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通常竹皮层不足半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需要非常小心。第四步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最后平地则是修整竹玉层,使之平整光滑,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复五六次,反复打磨。

留青竹刻的意境隽永,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内容题材非常丰富,从花卉草木、鱼虫鸟兽、山水阁楼到人物造型等等,或赞颂品格,或寄托吉祥,或寄寓情怀。在线条运用上巧用刀工,线条灵动,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变化来表现图案的不同特点。

色彩表现在留青竹刻中拥有尤为独特的魅力,一方面,通过竹子本色的明暗、深浅、润涩等变化来表现色彩;另一方面,竹刻中对青筠的铲、留使作品获得颜色的千变幻化。用刀铲去竹筠即竹皮后,竹子的竹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氧化,氧化后的竹子便表现出自然的色差。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如琥珀。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年深月久,就如同时间的雕琢,每份赏心悦目都是可遇不可求。

一片竹子,或一段竹根,经过匠人们的巧思与细雕,以刀代笔,却不乏笔墨韵味,作为赋有生命的艺术,留青竹刻不仅是竹刻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中采竹记
【案边点滴】刀笔氤氲——徐秉方谈留青竹刻创作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二十三):刻竹
留青竹刻为何能卖这么贵(二)
徽州竹刻艺人陈照军 “以刀代笔”在竹皮1毫米下刻神奇
留青竹刻:守艺留青史竹刻彰吾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