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向敬之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生命之魂。儒家文化主导、释道相辅且包容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煌煌数千年,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其以礼为本,视若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标志,讲求天人合一与协和万邦,即便在外交关系上亦尚德不崇武,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记·中庸》开篇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影响至今,直至将来,不论何时,读来总有几分清新感,全然找不到时下盛行貌似激烈的八卦气象和小资情调。讲究“中”“和”的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是旺盛的。不然,决不会有不少学者名宿,常常研嚼之,细味之,推出一系列诠释创新、心得厚重、与人启示的大块文章,乐此不疲。

“中”是什么?“和”为何物? “中”与“和”的关系如何……都需我们仔细体悟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不缺失研究,各种各样的研究层出不穷,各有特色。近年自和谐观的提出,更有学者深感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断裂、个人追求和生态伦理的迷失,自觉地思量中华文明的存在和变化、源流和荣耀、苍凉和感伤、不足与转变。他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民族思想挟持,站在历史客观和现代资政的位置,以一种开放态度抓住其核心内容“中”“和”,来审视这一丰富创造、多元存在、复杂演绎的文化共同体演变历程。以文选德为首席专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课题,有十余名专家参与,历时三年,不惜六易其稿,运用文献典籍的研究方法,进行关于源流、变迁、发展及当下价值等探索,深入浅出,脉络分明,并推出八十余万言的三卷本同名大著。《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分源流篇(刘云波、周建刚等著)、阐释篇(陈科华著)和启示篇(林国标著),作者们结合自身丰富的材料掌握、理论思索和学术追求,在文源深、文脉广、文理杂的传统文化现场与背后,从“中和”的起源、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结构,较全面、系统、集中地阐释中国特色的中和思想,打造成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和现实性价值的力作。此研究合乎历史的逻辑和事实,体现着“中和”在传化文化中如何自处、怎样融合的气度、格局和传承。

源流篇以史观的尺度,探析自远古至先秦始,中和思想历秦汉之儒道博弈、魏晋南北朝之玄佛道并起、隋唐之儒释道共荣、宋元明之儒释道融合、清及民国各种思潮所依,皆有不同表现。作者们由对古代、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学人在中和思想上的历史嬗变、学术追求和人生境界,逐一诠解,挖掘其对当时社会格局、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的影响,并由此延伸,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对中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如此探求既往,深入诠释,凸显当时而影响后世,则有心成就一部融通中和的中国文化通史。

阐释篇重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探索中和与王权政治合法性、宗法国家治理的政治关系,对中德思想维度、君子道德人格的伦理影响,同心性哲学、和合哲学的思辨融合,展现历代统治者与思想家们的博弈:君王穷兵黩武、靡费民财、严刑峻法,而儒家强调民本主义、宽猛相济、德行并举;春秋争霸不礼天子而礼崩乐坏,而儒家重构礼乐文化而行中庸之道;儒家倡导仁义智勇的君子人格,而道家讲究阴阳相生的“二气交感”……作者还专门解读历数文化中的“时中”之道、“尊亲之辨”的齐家之道、“和同之辨”的忠君之道、“夷夏之辨”的协和万邦之道,突出历史研究重围,呈现宗法制时代“中”与“和”的种种分裂与重建。

启示篇更是着眼过去,推测未来,集中体现可资当代借鉴的中和思想,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人、人与社会及国际关系中的“中”与“和”。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问题,一方面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涉及人类社会内部关系。如何解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作者在现代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重建的研究背景展开探考,追问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危机,析理个体身心和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中和关系,还对人际交往、道德教育、社会治理和国际形态等展开了综合思考。

作者们探究源流,跨越学科,因之阐释,穿越时空,追踪启示,从分析同一性的原始积累到多样性的人文坚守,从历史地理的遗迹寻觅到典籍史书的精华列举,从部落文明的精彩表现到宗教伦理的政治影响,从历史发展的文化潜因到各个时期不同政见的博弈纵横,他们都以一种学术专业性、精细化、深层次的开放思维,思考如何把人类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环境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描述综合到同一个问题上来,充分展示中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脉络,科学寻找中和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转移。虽然有专家认为写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和思想的关键词式体现,直抵现时,属超越传统,是一种突破的缺陷。然我以为无妨,传统于今日而言,过去即传统,

并未特定的时间划定,今日之于明天如昨日之于今天,便是传统。中和的特质就是把日益断裂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进行现代化重建:平等与自由,幸福与法治,健康与和平……研究者们谈论传统文化与中和思想,引用大量中国古人言论,适当引入西方哲学、马列文论来印证知见,并融入领导人对中和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推崇警句,理据充分而情理彰显,行文自然而思路清晰,读来毫不枯燥。

古人总把中和思想上升到自然的原则,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大环境中,寻找哲学的根源。研究者们解读“中”与“和”,潜在地为逐步远离自然、破坏秩序的人们敲警钟。如此的共识,在现代工业社会超速发达、城乡建设恶性一体化的时期,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一种希望、一种厚重。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甚至地球村中的所有生命,没有谁不在追寻一份中和的生活。生活的中和,不是简单的生存状态,它包含着个人自身的心灵和谐、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研究者们花大气力地去中和思想,在渐已浊黄的经典中,找到了一些有助于今天对中和理解的事例。

那些古人虽然在学说与思想上有三教九流之分,但在很多方面有着鲜明的共性。他们所认识中和的真意,没有多少差异。若有不同,就是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实现征候。就爱护自然而言,儒家以爱护人类为前提,佛教以轮回报应为理论基础,而道家则以价值和道德为双重目的。研究者们热爱自然并有着深层次思考——不论社会发展到如何发达的阶段,自然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且生死不离的最终归宿。面对近年来接连出现的巨大自然灾害:冰灾、洪水、海啸、飓风、地震以及气候性大变化……不论我们能发明怎样先进的设备如何抗击,也不管有多少凄情和激情的诗文去讴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受伤的自然是不会望而却步的。如果我们在提升现代生产力的同时,能够好好想想如何避免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发生,那就会不再陷入亡羊补牢为时过晚的尴尬与无奈。也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才会真正实现了儒释道的理想社会、全人类的和谐时代。世上是否真有大同社会、“小国寡民”,或有神仙世界、佛国净土,还是文人们神往的世外桃源,这就看人们如何理解和寻求了。自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前后算起,文人们总在求取功名、攫取利禄之余,念念不忘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总想有自己的南柯一梦、黄粱美梦而不成幻觉泡影,但又有几人孜孜以求桃源的新创呢?

此课题由湖南专家来完成,很有特殊意义。在千百年来诸子争鸣、三教争衡的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上,湖南一直践行着儒释道自然融合的中和大美:单一座岳麓山,下有千年学府修学储能,中是佛门古刹始建魏晋,上为云麓福地道法自然,三教共荣,和谐发展,不但走出了王船山、陶澍、曾国藩、黄兴、毛泽东等诸学兼修的时代大才,更引来了朱熹、陈傅良、吴澄、真德秀、王阳明等学界名宿来此传道研学。可以说,诸多湘学之人都是实践中和大道的最佳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以湖南省首个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成功结项,以其在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和超地域性方面的深度、力度、厚度和高度,为当下及将来发展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一个开拓性范式,也对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难以企及更是无法替代的传统文化读本。

是书三篇,各自相对独立,又能承启协和,唯有少许内容稍显交叉,如源流篇涉及当代启示,阐释篇重提追踪溯源,启示篇附录思想探源。然全书整体上有纯学术的谨严和逻辑缜密,有浑身贯注着思辨浓郁的历史内涵,没有凌虚蹈空的掌故编造,且不时带有突出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作者们对古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不存害人之心、以良好心态对待逆境、正确看待衰老和死亡等一类心灵修炼方法,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此“思想研究”,重在学术思想研究,重在著名学派和杰出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研究,几乎不涉及其他领域专门家、饱学者在非学术方面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反对皇帝迎佛骨可以忘却生死,但贪念长生终究暴毙于金丹之祸。一代全才苏东坡,买生灵且为放生,看到侍妾掐死一只虱子也大生埋怨,然则变着法子吃活生生的动物,极为惨酷。有清一代的才子袁枚,更是风流成性,恃着能念几句诗文就狎妓作乐,古稀之年还和孙女辈的少女来激情恋爱,甚至同侍妾的妹妹来一段忘年恋,玩尽了女色,还光明正大地表演同性恋的活剧……一干人等,貌似潇洒,又有几分荒唐,能有几个不是老来寂寞暗销魂?这些传统的士富有趣味的人生选择,也表述着另一种中和思想,一种机遇不得而陷身消极的中和思想,却不见于书。既然是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当不局限于学派与学人具体的学术思想研究,也该在凸显优秀菁华时不避谫陋隐恶的存在,客观地对代表人物的文化人生、人性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表现,宏观评议不动声色,细致勾勒自生批判,真实记录传统的士及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实验,以更多的似洒脱实则凝重又慑人心神的历史真实,为读者留下更丰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而此,对于推动富于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的中国中和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建设,更是一种学术责任、一种历史趋势、一种伦理自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释道”是什么?有何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法与企业管理选择,道法术器与企业管理的对应
越是研究中国文化,越是感觉中国传统文化最...
国学与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智慧
回顾 | 邓辉:从正宗到正学——船山学术史观的范式转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