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骂王朗的真伪

《三国演义》中展现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舌战群儒”,另外一个就要算“骂死王朗”。这一段文字写的很精彩,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次: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不过查阅史书《三国志》是找不到这段话的,这明显又是小说家的杜撰。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王朗还在曹魏国都做司徒,没有前往前线;其二,王朗的确是死在公元228年(这一年正好是诸葛亮一出祁山),但从史料看,应该是死在许昌而不是祁山。这里面就产生出一个问题:罗贯中的这次杜撰仅仅就是因为情节发展的需要还是另有原因呢?
应该说罗贯中是特意安排的,不过原因还是出在王朗自己身上。理由有二:
其一,王朗在三国时期的名气很大,也是曹魏重臣。《三国志?王朗传》记载:王朗早年就以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著称,汉末割据时期的徐州牧陶谦就任命他为会稽太守。曹氏三代对王朗也是非常的赏识,从曹操时代的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到曹丕时期的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后曹睿的司徒,位高权重,一帆风顺。陈寿对他的评价是:“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让一个这样的对手死在诸葛亮的手上,符合罗贯中“尊刘贬曹”的作品倾向,也对应了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的传统写法。
其二,王朗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和诸葛亮有过口舌之争,却曾笔墨相斗。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蜀汉政权建立后,王朗曾经多次写信规劝许靖等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但许靖则是不与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时又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诸葛亮集》中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魏司丵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诸葛亮写了一篇名为”正议“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之类的文字,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严厉反击。显然,这一次笔墨之争被罗贯中注意并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素材。
对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入“骂死王朗”的意图,清代毛宗岗一语道破:罗贯中是把这一段对话当作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檄文,借诸葛亮之口为北伐中原寻找正义的理由:“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何也?无贾充、成济,则司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无华歆、王朗,则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恶。故骂曹操而不骂华歆,未足夺曹操之魄;骂曹丕、曹睿而不骂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越时空千年,我拜会了大司徒王朗
诸葛亮真的骂死了王朗吗?王朗:别听罗贯中瞎忽悠,他没恁大本事
曹魏五子良将之殇,罗贯中写死三个,还有个居然下落不明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批判
三国:罗贯中为何贬低王司徒?和诸葛亮阵前对骂有历史原型事件?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立誓永不伐蜀?29年后,才知他老谋深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