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霄山湘赣:石伏鱼

      

鱼腥味和石伏鱼少食醒脾,多则生痰。


在深山,在老林,在溪流湍急处,总能见到一种形似泥鳅的小鱼,或穿梭于石块之间,或紧贴着石壁,甚至攀岩而上,逆水前进。上犹人唤作石伏鱼、匍石狗子、石扑子、石附子,定南人唤作粘石嫲,瑞金、于都人、会昌等地,多唤作石狗子。

学名爬岩鳅。长汀客家人谓之爬石鱼。福建莆田也称作石伏鱼。《八闽通志》载曰:“石伏鱼伏于溪石下,旧兴化县(今福建莆田)有之。”

鱼类中,最胆小者,非石伏鱼莫属。其生性羞涩,昼伏夜出。整日躲在石缝中或石块下,即便夜间悄悄出来觅食,稍有风吹草动,则一溜烟跑了,贴着石壁钻入深水岩缝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石伏鱼体身体宽扁,腹部平坦,又宽又圆的胸腹鳍包裹在身体外围,看起来就像个吸盘。口略宽,弧形。它们的腹部表皮只是薄薄的一层,几乎是完全透明,可清楚看到跳动的心脏(正中红点便是)。这种无鳞小鱼,靠啃食附著性藻类及水生昆虫为生。

      由于石伏鱼嘴巴长在腹部,且身长不过两寸,想垂钓它十分困难。通常,渔民们会在急流石滩的下水处,安放一排带有内塞(漏斗状竹条)的竹篓,漏斗小口向内,大口向外,石伏鱼被急流冲进大口就有进无出了。小屁孩们捉石伏鱼也有绝技。看准了有石伏鱼的石块,就迅速将它翻起,反应有些迟钝的石伏鱼来不及脱逃,还贴在石壁上被带出水面,于是乖乖成为囊中物。

石伏鱼骨软肉嫩,口味鲜甜,小鱼中极品也。上犹县五指峰黄沙坑小溪急流中的石伏鱼,尤为著名,可生吃,可做酱,可制成鱼干,皆美味无比。上犹产石伏鱼酱特奇异,将石伏鱼埋在饭团中,稍事片刻,石伏鱼便消散无影,完全融合在饭团中。制法如下:新鲜石伏鱼晾干,熬盐一晚(切勿高温),取上等剁辣椒、生姜丝一起拌匀,浇足木油(茶油),装瓶密封,两月后即可食用。

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至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绣花针。

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

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属鲈形目,鰕虎鱼科,鰕虎鱼亚科,栉鰕虎鱼属。俗称:庐山石鱼(江西九江县)、春鱼(湖北阳新县)、麦鱼(安徽东至县)、琴鱼(安徽泾县),浔鱼(江西鄱阳县),古称:沙鳁。英文名:Barcheek goby 。

体细长,前部浑圆,后部侧扁,头平扁。吻长,口阔而大,唇厚,上下颌具数排绒毛状细齿。前鳃盖上的肌肉发达。头部被鳞,胸、腹部裸露无鳞。两个背鳍不相连接,前背鳍为硬刺组成,后背鳍全是软鳍条。腹鳍在胸部合并成吸盘状。幼鱼体色微白,长至3厘米左右,开始出现色素。成鱼体色暗灰,有4条黑色分叉的宽斑带横跨背部,在侧面扩散成不规则的黑色小点。

栉鰕虎鱼喜生活在底质为沙土、砾石、水质清亮而含氧丰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浅水区及山涧小溪中。平时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强有力的吸盘状腹鳍攀附于石壁,觅食时才从石隙中外出。成鱼喜吹跳跃,有时跳出水面,有时从一块石上跳往另一块石头。鰕虎鱼一冬龄达性成熟,每年4-5月,亲鱼开始集群,雌雄鱼互相嬉戏追逐,进行生殖活动,雌鱼用鳍翻动沙粒,将卵产于沙穴中。1-2厘米的幼鱼喜欢逆水群游。每当暴雨过后,山洪下泻的两三天内,水温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涨并转清而流速加快时,幼鱼便于白天纷纷从湖中拥入小河,与河中幼鱼汇集结群沿着河流两侧逆流向上奋进,并不停地吞食从山涧冲刷下来的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它们晚上则沉入水底用吸盘吸附于砾石上或躲在石头缝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鱼较少有成群溯水的现象。栉鰕虎鱼个体虽小,但性极贪婪凶残,经常采用袭击的方式吞食底栖性的更小的鱼,或用胸鳍挖掘与翻搅水底泥沙,寻找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便吞食。

栉鰕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仅在长江中、下游才构成渔业。具有商品价值的栉鰕虎鱼,系指1-2厘米长的幼鱼。江西九江县沙河,因地处庐山脚下,所产栉鰕虎鱼因其形状特殊,味鲜美,别具风味,与庐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庐山石鱼"。湖北阳新县富水河的栉鰕虎鱼因其捕捞季节在春末夏初、百花盛开之时,故称为"春鱼"。而安徽东至县张溪一带以其在麦收时节捕捞,且形同麦子,故称之"麦鱼"。安徽泾县传说:远在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琴高"的隐士,来到怪石嵯峨的狮子石洞中炼丹,丹渣弃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头蛇尾"的小鱼,自那以后,每到午夜,淙淙流水中就有了铮铮的琴声。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也得名为"琴鱼"。自古以来,石鱼、春鱼、麦鱼、琴鱼均被列为贡品,故也统称之"贡鱼"。

石鱼除鲜食外,作为商品的均为干制品。通常制法为:将鱼洗净晾干后,放入锅内,用文火烤干,并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黄色时取出,再晒一天即可装袋投放市场。每5公斤鲜鱼可加工成1公斤干鱼。鱼干的烹饪方法多为泡发后炒蛋、蒸蛋、氽汤或略煮后加麻油、酱油凉拌成冷盘,一贯被视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带,它还是名贵的饮茶珍品。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前后,把捕捞之小鱼,烧盐开水(伴有茴香、茶叶、食糖等作料)炝熟,用炭火烘干,制成鱼干后,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状态:宽嘴微张,小眼圆睁,鳍乍而尾曲。用琴鱼沏茶,犹如鲜活鱼儿在杯中团团戏游,入口清香味醇,别有一番情趣。

      鲟虎鱼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食用鲟虎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还有很大的好处,可以使孩子变得更聪明。鲟虎鱼还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鲟虎鱼有很好的使伤口快速愈合的功效,鲟虎鱼可以强筋壮骨,还有助于婴儿的学步行走,鲟虎鱼的鱼汤,鱼肉嫩滑,味道鲜美。鲟虎鱼对于孕妇还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鲟虎鱼不可以吃得太过频繁。

鰕虎鱼

功能主治:①《纲目》:"暖中益气。"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详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

鰕虎鱼介绍

  • 【别名】

  • 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鰛、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 【汉语拼音】

  • xiahuyu

  • 【成份】

  • 刺鰕虎鱼肉含维生素B12,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lecithin),蛋白质,脂肪,糖类及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相似的神经毒素。还含类胡萝卜色素(carotenoid pigment):胡萝卜二醇(tunaxanthin),叶黄素(lutein),玉米黄素(zeaxanth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隐黄质(cryptoxanthin),蝲蛄素(astacene),3-羟基-β,ε-胡萝卜-3,4-二酮(α-doradecin)。

  • 【加工采集】

  • 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 【功能主治】

  • ①《纲目》:"暖中益气。"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

    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 【性味】

  • 甘咸,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90g。

  • 【宜忌】

  •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 【归经】

  • 脾;胃;肾经

  • 【植物形态】

  • 刺鰕虎鱼,体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10-15cm。头大而长。吻长,前端钝圆,正中稍隆突。眼中等大,背侧位,眼间隔窄。口大,前位,口裂略斜,唇厚。牙尖锐,锥形,上、下颌牙均排列成狭带状,上颌牙较大,下使牙较小。鳃孔大,鳃耙3+8。头后部、颊上、鳃盖上部及项与胸部被小圆鳞,体大部分被栉鳞。体侧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3,分离,第1背鳍Ⅷ-Ⅸ,质柔韧;第2背鳍Ⅰ-13。臀鳍I-11,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20,尖圆,约与腹鳍等长。尾鳍后缘尖圆形。体背侧黄绿色,下部较淡。胸鳍、腹鳍、臀鳍均黄色。背鳍和尾鳍蓝灰色。体侧正中有不明显的大型暗色斑点一纵列,直达尾鳍基底。背鳍具排列成3-5余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9条。
    生境分布:为近海及河口下层的肉食性小型鱼类。以虾、小鱼等为食。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 【药用部位】

  • 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

  • 【来自何书】

  • 姚可成《食物本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一)
《看邮识鱼》赤梢雅罗鱼
鰕虎鱼
溪流造景中集合的10种观赏鱼,美啊!|【水族圈低调分享】
翘嘴鲌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图文并茂教会你认识淡水鱼---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