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溪硕望:侯先春

石雨  文/摄

侯先春画像

  —— 明代最先呼吁边防引进火炮武器的文官

    —— 他的遗训让无锡侯氏从清贫崛起为望族

    —— 他晚年与好友顾宪成“同途殊归”

  一位勤政廉政务实的官员
  侯先春是明代一位勤政廉政、富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他先任太常博士,之后在礼科、吏科、兵科担任职务,都有政绩。在任吏科左给事中时,曾巡视京城户部十大粮库,发现粮库官员腐败,巧立名目对粮户加征各种费用,中饱私囊,老百姓苦不堪言。针对这些弊政,侯先春监督制订粮库规章制度,废除所有乱摊派乱征收陋规,同时弹劾营私舞弊、索贿受贿的官员。粮库纪律整肃后,每年可免去粮户米五六万石额外负担,老百姓无不额手称庆。整顿户部粮库之后,侯先春又奉命巡视辽东前线地区。这是一次认真踏实的调查研究,首先是范围大,侯先春说他“西自山海,北抵辽河,东至鸭绿江,南极于海於,凡层山峻岭、密莽丛林,足迹无不遍历焉”,覆盖了整个辽东辖区;其次是方式多样,询问父老,和农民交谈,收集民谣,甚至于阅读司法文件,然后又与辽东各级军官和地方官员交流、核实从民间了解到情况;第三是仔细推敲调查材料,对于“有不同者,则深思以求其同,思而不合者,复辩论以求其合”,从而写出著名的《安边二十四议疏》,为巩固辽东边防作出杰出贡献。
  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明代较早重视西洋火炮的军事将领,而侯先春是明代最先提出边防引进火炮武器的文职官员,他在《安边二十四议疏》中呼吁在辽东长城建造附城敌台,配备火炮火器,弥补冷兵器威力不足缺陷,提升长城保卫能力。
  辽东矿税太监高淮骄横跋扈,克扣军士月粮,对百姓更是加倍掠夺,辽东军民因此编了一首民谣,刻画高淮的贪婪:“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当时辽东总兵马林,为将门之子,是以军功从参将、副总兵逐级晋升的高级将领,对于高淮的不法行为多有抵制。但高淮不思悔改,竟然上疏弹劾马林,昏庸的万历皇帝竟然也因此罢了马林的官!这年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侯先春已任兵科都给事中(略似国防部纪委书记),深知阉党势大,高淮又是万历皇帝亲信,但又深感不能听任自毁长城,遂不顾个人得失,毅然上疏批评高淮“非有管辖戎政之责”。弹劾将帅是越职干涉军事,且系诬告,如此将马林撤职,势必造成“将权日轻,边事日非”的危险局面。然而此时大明王朝已腐朽不堪,竟然将侯先春降级调离。而事实证明侯先春是正确的,高淮恶行天怒人怨,最终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被辽东军民赶走,而辽东也的确从此“边事日非”,导致满人坐大,最终与李自成等的农民起义一起终结了大明王朝命数!

  “积善”遗训 崛起一个望族
  侯先春是在清贫环境之中长大的。无锡侯氏早先都是草根,至侯先春曾祖父时才“颇成门户”,祖父侯祖德由监生任浙江新昌县丞,擢江山知县,以太仆寺丞致仕。封建社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正常的,但侯祖德为官却是真清廉,非但不捞钱,反而依赖祖产生活,以至于晚境窘迫。父侯应昌,科场不得意,又拙于治生,只能靠变卖祖上遗下的田地维持全家生计,弄到祖产“存者十无二三”的地步。家中有时甚至断炊,典当衣物后才有钱买米,全家才吃上饭。
  尽管生活清贫,侯家一直是个和睦家庭,奉行孝道,待人宽和,就是下人犯错,也从不呵斥。侯先春三次乡试不中,其母侯华氏每次依然温和地鼓励侯先春:“我听我爸说过,侯氏代有世德,后世子孙必定会好起来。儿子啊,只要努力,不要忧愁考不中。”这话宽容而有爱,就是在今天也足够天下母亲学习。
  无锡侯氏自宋元间定居无锡后虽数百年之久,一直未编撰宗谱,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才由侯先春始修,并定下30年一修之例。在无锡侯氏宗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侯先春的《遗训》——侯先春总结无锡侯氏家族繁衍发展过程及告诫后辈必须遵守的道德主旋律是“积善”,并用一连串排比句激情阐述:“世朴茂勿习于浇,世勤苦勿习于惰,世素布勿习于华,世藜蒮勿习于甘,世长厚勿习于薄,世宽和勿习于微,世清贫勿习于利,世和好勿习于竞”。侯先春提出待人宽和,做事勤奋,淡泊远志,衣着朴素等观点。而对于学习,侯先春分外重视,《遗训》中特别写道:“学业则世诵读,尤勿习于嬉”,透露出侯氏后来崛起为望族的秘密正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有了好教育,必有好子孙。无锡侯氏一代代子孙恪守侯先春《遗训》,名人迭出,自明清至民国初年,就已经“科第蝉联,衣冠鹊起,云极繁衍,蔚为望族”。

 

清《乾隆无锡县志》有侯先春小传


  古代乡贤中 侯先春离我们最近
  侯先春的画像、文字,至今还能看得到。这位大明王朝刚直不阿、忠诚社稷的优秀官员,甚至现在还在全国各地为现代科普服务。
  1992年春,无锡太湖十八湾华藏山南麓发现侯先春墓,那里向阳干燥,侯先春楠木棺材板厚达10多厘米,6块巨大花岗岩石板组成的墓室用糯米石灰砌筑密封。据报道,开棺时发出浓烈檀香气味,侯先春尸体完好,脸黄似风干桔皮,头戴黑色双翅官帽,身穿赭色官服,腰围玉带,脚穿布靴。
  明代古尸保持如此完好,且身着完整官服,在无锡是首例,在全国也不多。曾有报道称,2010年梅花盛开时节,云南昆明黑龙潭龙神庙有明代古尸侯先春夫妇真人实物展,“古尸衣着完整,毛发俱全,侯夫人三寸金莲清晰可见,实属罕见。”又称“侯先春是江苏无锡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考中进士,官居正三品,为官二十五载,清正廉明。”“妻黄氏大家闺秀,知书达理,17岁嫁给侯先春,封为儒人,生育五男三女,一生简居,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吃斋念佛,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古尸巡展,是现代科普宣传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破除鬼神迷信,树立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而且上述解说词颇为简洁,又充满正能量,但其存在的几处明显错误应该纠正:侯先春是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都给事中事权大,品秩却不高,只正七品;“妻黄氏”应改为“妻张氏”,她是无锡有名的“锡谷四谏”之一,嘉靖年间无锡抗倭“参谋长”张选的孙女;“儒人”应改为“孺人”,这是正七品官员妻子的敕命封号;“生育五男三女”应改为“生育三男五女”……

  侯先春为何晚年与好友顾宪成分手
  侯先春(1545—1611年),字元甫,号少芝;顾宪成(1550—1612年),字叔时,世称泾阳先生,因“东林党”而为人们熟知,也称东林先生。他俩是同时代人。
  隆庆万历年间,无锡有文人团体惜阴社,侯先春与顾宪成都是该社成员,他们时常一起交流切磋文章作法。万历八年(1580年),35岁的侯先春和30岁的顾宪成,同时考中进士,又同为京官。万历十年(1582年)初,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重,满朝文武百官凑钱操办斋醮大典,祈求上天保佑张居正早日恢复健康,只有侯先春、顾宪成等三位官员拒绝参与这种迷信活动,既不出钱,也不在斋醮祷告书上签名。这种刚直不阿的品格在京城一时传为美谈。此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因推荐内阁首辅人选,违背万历意旨,被削职为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侯先春因弹劾皇帝亲信太监高淮不法行为,从正七品降至正九品,调任广西按察使司照磨。侯、顾两人真正可称是同心同德保社稷,正气浩然共命运。
  顾宪成被罢官成庶民回无锡后,讲学授徒,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建东林书院、道南祠,大会同人,指点朝政,“东林党”从此闻名天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侯先春未去广西赴任,“拂衣归里”回无锡,潜心研究儒家学说,通读《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辑成孔子十哲学生之一言偃言行录《文学录》。
  可是就在此时,侯、顾两人反而分道扬镳了。侯先春住宅在城东八箭河,与东林书院咫尺之遥,竟不与顾宪成有任何学术交往,也不参加“东林党”任何活动。无锡史籍因此赞扬为:“不与东林……闇然自修,不博时名,推为梁溪硕望。”同学同年同事同乡同样气节多年好友在晚年就这样悄然和平地分手了,但他们真正做到“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这两位无锡古代乡贤交往的最后结局让人感动又让人惆怅。
  近年时有史学界论文指出“东林党议”之重义气轻是非倾向,对朝政产生负面影响,其基本观点早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就曾提过:“宪成不失君子,然标榜东林,酿成朋党,贤奸淆杂,恩怨纠纷,遂至祸贻宗社,春秋责备,贤者不得不归罪宪成”,即明代后期出现所谓的“朋党误国”,顾宪成因此被诟病。由此看,侯先春晚年之所以不再与顾宪成交往,并非“不博时名”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因为他当时就已经预见到“东林党议”存在的狭隘偏激将会削弱朝廷的执政力,最终有损于大明王朝国祚!这也可见其富有远见的政治洞察力。诸如此类的文化学术问题,值得作为无锡地方史课题深度认知与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明朝悲情英雄之死:这个江山,不值得我守
万历矿监税监们(八)辽东兵变
八旗兵入关前最无奈的历史时期:熊廷弼主辽东事
木匠皇帝朱由校,昏庸、宠信魏忠贤?事实真相,或许并非如此
鹿善继有多牛?万历皇帝也敢硬怼,还帮了孙承宗的大忙
惠山古镇·惠山祠堂群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